《万历十五年》笔记——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未读《万历十五年》之前,历史书中如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立殿阁大学士。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我以为朱元璋为前朝修史,深刻总结前朝教训,权归中央,废除丞相制,建立了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即宣告了君权的胜利,相权的完败。但读完《万历十五年》,滑稽的是,明朝却出了很多比丞相权力还大的内阁首辅,比如杨廷和、张居正等等。张居正甚至说:“我非相,乃摄政也。”
明朝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过程是滑稽且戏剧化的,不仅如此,相权内部的更迭也是戏剧的。读《万历十五年》,仿如看戏。
首先说说皇权式微之过程。不管是何种权力,其掌控者归根结底是人。皇权当然也不例外,它被赋予在独特的当政者人格魅力之上。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毫无疑问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到了万历皇帝明神宗身上,缺少了这么一种魅力。这不怪他,内阁首辅张居正之于万历皇帝,是臣子,但更像严父,姑且称之为臣父。张居正以其臣父的角色,独揽大权,由此可见,朱元璋只是废了丞相之名,却废不了宰相之实。因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中枢,百官之首,即为宰相。这是政治规律,这是谁也废不了的。“宰相”一词向来都是个统称,并不是指具体的官职,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就像现在的“公务员”一词,不是官职名称,只是一种身份的代表。
在臣父在世时,万历皇帝一直生活在其阴影之下。那么到了申时行任内阁首辅后,是否就意味着成熟的万历皇帝及其掌握的皇权崛起了呢?我认为没有,尽管此时再无人可对成熟的万历皇帝指手画脚,而申时行的谨小慎微、瞻前顾后,无法再有话语权,眼看着相权直接跌落到谷底。不过,需要认真分析的是,这里的相权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相权了,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讨论。讨论的源头在于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个理想式的人物。他的思想意识里面有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种人一定不会长期屈居于人下。在这种思想意识驱动下,张居正一定会寻找机会上位的,一旦上位,必然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任何阻挡他实现理想的人和事,都会想办法去除。借大胆自荐,张居正得到了小皇帝和太后垂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高拱撵回了老家。自此后十年,张居正成了万历皇帝的唯一可以相信并依赖的大臣。张居正无疑代表了明朝相权的顶峰。张居正是改革家,大刀阔斧、杀伐决断,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树敌无数。张居正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敌人打击得苟延残喘,以至于敌人还有一力,借用张居正之死,秋后算账。张居正就像个大锤,一遍一遍反复敲打着敌人,敌人经历敲打,也早就成了铁板一块。敌对势力借其死,产出其党羽,而万历皇帝也乐于兔死狗烹,希望明确皇权的地位。不过万历皇帝没想到的是,这个张居正的敌人,后来竟然变成了自己的障碍——文官集团。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此时才是相权的真正代表,相权早已易主。夹在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申时行,充当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润滑剂。在万历皇帝罢朝之前,皇权和相权还处在微妙的平衡上,而万历皇帝罢朝,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就宣布了相权在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彻底胜利。
万历皇帝为人所记住的,是其与张居正的关系,是三十年罢朝的“自在”皇帝形象。在这两层记忆的背后,实在是皇权与相权博弈的微妙变化。而皇权与相权的纠葛,归根结底是权力的内卷化和零和博弈的结果,只不过万历年间的戏剧变化给这道纠葛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