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的内容实现的主要是画面显示,同时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引入了指针这一C语言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1. 内存写入与指针的引入
1.1 汇编语言实现内存写入
在实现画面显示之前,先来介绍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上一篇讲到,显示画面实质上就是向显存中写入数据。如何写入呢?作者先用汇编语言编写了一个函数,用来实现向内存中写入数据的功能:
_write_mem8: ; void write_mem8(int addr, int data);
MOV ECX,[ESP+4] ; [ESP+4]中存放的是地址,将其读入ECX
MOV AL,[ESP+8] ; [ESP+8]中存放的是数据,将其读入AL
MOV [ECX],AL
RET
这是一个可以通过C语言调用的函数,入参是写入的内存地址与数据。这个ESP是SP的扩展,在函数调用中指向栈顶。关于栈,本篇中后面还会提到,但是作者讲的还是比较少,这里就先了解ESP+4与ESP+8的内存地址中分别存放的是传入的addr和data就可以了。相应地,如果再传入第3个、第4个参数,会分别存放在ESP+12,ESP+16的内存地址中,以此类推。
因为data存放在只有8位的AL寄存器,因此data最大只有255,也因此被命名为write_mem8。被C语言调用时,能使用并改变其值的寄存器只有EAX、ECX、EDX三个。
那么在C语言中如何调用呢?可以看下面的代码:
void HariMain(void)
{
int i; /* 变量声明:i是1个32位整数 */
for (i = 0xa0000; i <= 0xaffff; i++) {
write_mem8(i, 15); /* MOV BYTE [i],15 */
}
for (;;) {
io_hlt();
}
}
容易看出这段for循环是将0xa0000到0xaffff的内存地址全部填充为15,而15代表的颜色是纯白,因此会显示出一个纯白的画面。
但是纯白的画面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于是有了下面一段程序:
void HariMain(void)
{
int i;
for (i = 0xa0000; i <= 0xaffff; i++) {
write_mem8(i, i & 0x0f);
}
for (;;) {
io_hlt();
}
}
通过i&0xf,只保留i的最低四位,因此for循环中i的数值每16个像素就循环一次,显示成如下的条纹图案:
1.2 引入指针
但是C语言有指针这一利器,其实完全没必要再用汇编语言来实现内存写入。比如上面for循环中的语句:
write_mem8(i, i & 0x0f)
可以尝试替换为C语言:
*i = i & 0x0f;
用汇编语言来类比,其实相当于:
MOV [i], i&0x0f
向i所在的内存地址中写入值i&0x0f,这里变量i的值是一个内存地址。这就是指针的由来。
但是直接这样写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i对应的内存地址存放的是什么变量,长度是多少呢?是BYTE,WORD还是DWORD?长度不同,占用的内存数量不同,写入数据自然也是不同的,编译器无法进行判断,会产生编译错误。汇编语言中,如果是将寄存器的内容写入到内存地址的话,是可以省略的,但不是寄存器的情况,就无法确定写入的长度。
这个问题可以用C语言中的定义来解决。变量char *p表明p是一个char型变量的地址,则长度只有BYTE;类似地,short型,长度是WORD,而int型,长度是DWORD。通过这样的定义,就可以确认p表示的地址,存储的数据有多少。
第二个问题,写入的数据又是否满足上面的长度要求呢?如果不满足,编译器同样会产生报错。
这个问题可以用C语言的强制类型转换来解决。通过(char)i表达式,将i强制转换成了char类型。变量类型匹配,编译器也就不会报错了。
经过C语言的优化,上面的代码修改如下:
void HariMain(void)
{
int i;
char *p; /* 变量p,用于BYTE型的地址*/
p = (char *) 0xa0000; /* 显存的起始地址 */
for (i = 0; i <= 0xfff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