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是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提供的实验数据资料包括:
1) 道路.shp:道路线要素,包含“类型”字段以表示省道或县道;
2) 工业.shp:工业区面要素;
3) 河流.shp:河流面要素;
4) 居民点.shp:居民点面要素;
5) 林区.shp:林区分布面要素;
6) 溪流.shp:溪流分布线要素;
7) 研究范围.shp:研究区范围面要素;
8) dem.tif: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它首先对工程地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单项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用叠加技术生成综合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请依据以下要求选取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域,并进行等级划分。
(1)从交通便捷性角度,具体要求如下。其中等级5代表最适宜,等级1代表不适宜,其它各要求的等级编码含义相同。
(2) 从滨水环境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3)从滨水环境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4)从森林环境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5)从城市氛围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6)从地形高程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7)从地形坡度角度,具体要求如下:
以上是从四个层面七个指标的角度进行城市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的要求,在各个等级划分结果基础上,按照以下权重因子要求进行加权综合评价,最后得到研究区城市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
思路与操作步骤
本案例的思路是:①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的评价因子,本案例有交通便捷性、滨水环境、森林环境、城市氛围、地形等五个方面七个指标;②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分析量化并划分等级;③将各个评价因子按照权重进行加权综合分析,得到最终结果。
主要步骤为:距离分析+重分类。
1.对交通便捷性进行评价:
① 利用按属性选择以及导出数据工具,将道路图层中的省道和县道分别提取出来。
② 利用欧氏距离工具对道路图层进行距离分析
③ 利用符号系统中的分类工具对距离值进行手动分类
④利用重分类工具对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
2. 对其他评价因子进行类似的操作分析,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对村庄的距离分析
3. 进行加权综合分析
利用栅格计算器工具,进行权重的赋值:
"省道距离分析" * 0.14 + "县道距离分析" * 0.14 + "河流距离分析" * 0.0485 + "溪流距离分析" * 0.0485 + "工业区距离分析" * 0.058 + "林区距离分析" * 0.076 + "城镇距离分析" * 0.09 + "村庄距离分析" * 0.09 + "DEM" * 0.155 + "坡度" * 0.155
最终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