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九、晶闸管的特性
序言
本文章是收费可见,望谅解🙏🙏
从本篇文章开始就进行电子的一个汇总,属于个人的权限文章,所以设置为付费文章,再次望谅解🙏🙏
✔✔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是因为在前往大海的途中,它会遇到各种障碍,有些还无法逾越,所以,只有绕道而行。人也是如此,遇到挫折,无需悲观失望,不要停滞不前,而是保持平常心,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就可以像那些蜿蜒的河流一样,最终抵达人生的目标。
一、PN结
在纯净的半导体硅和锗中掺入不同的微量元素后,得到两种导电特性不同的半导体。
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用特殊工艺结合在一起,在它们的交界处就形成了一个很薄的区域,称为PN结。
PN结具有特殊的单向导电性。
*P区→N区
二、二极管的构造与特性
①构造及导电特性
构造:
由PN结的P区和N区各接出一条引线,再封装在管壳里,就构成了一个二极管。P区引出端称为正极(阳极),N区引出的一端称为负极(阴极)。
二极管的文字符号用“VD”表示:
二极管的特性:
①单向导电性;
②非线性元件;
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导通有较大的电流通过;加反向电压时截止,几乎没有电流通过。(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理想二极管的状态:
,
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定义: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二极管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称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如图所示:
正向特性:
①死区:高阻态;硅二极管的死区电压(0.5V);锗二极管的死区电压(0.2V)。
②导通区:低阻态;硅二极管的导通压降(0.7V);锗二极管的导通压降(0.3V)。
反向特性:
①反向截止区
②反向击穿区
结论:
①二极管加正向电压且大于死区电压时导通;
②二极管加反向电压且小于反向击穿电压时截止。
1)最大整流电流
定义:二极管长时间正常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若超过此值,二极管会因过热而损坏)
(2)最高反向工作电压
定义:二极管工作时不被反向击穿,两端允许加的反向电压的峰值(一般规定最高反向工作电压为反向击穿电压的一半)
(3)最高工作频率
③二极管的种类与识别
(1)二极管的种类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
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点接触型、面接触型、平面型。
二极管的型号见下图:
(2)二极管的检测与识别
检测方法:
将指针式万用表转换开关拨到电阻挡,一般用R×100挡或R×1K挡。
二极管好坏的判别方法:
如果两次测量的阻值相差很大,说明该二极管性能良好;
如果两次测量的阻值都很小,说明二极管已被击穿;
如果两次测量的阻值都很大,说明二极管内部已经断路;
如果两次测量的阻值相差不大,说明二极管性能欠佳。
二极管正、负极的判别方法:
以阻止较小的一次测量为准,黑表笔所接的一端为正极,红表笔所接的一端为负极。
④二极管的应用
(1)理想二极管
正向电阻为0,反向电阻为∞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二极管导通,相当于开关闭合。
二极管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
(2)整流
将交流电变成脉动直流电。
(3)续流
(4)钳位和隔离
解:VDA优先导通,则VY=(3-0.7)V=2.3V
VDA导通后,VDB因加反向偏压而截止,起隔离作用,VDA起钳位作用,将Y端的电压钳制在2.3V。
(5)限幅
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及导通后,管压降基本不变。
- 首先判断VD的偏置状况(正偏/反偏);
- VD的工作状态(导通/截止)→【根据二极管的开关特性】uo。
解:将VD移开,
VA=ui,VB=5V。
若VA>VB(5V),VD导通,uo=5V;
若VA<VB(5V),VD截止,uo=ui。
如图所示:
波形如图所示:
⑤其他二极管
(1)发光二极管
作用:
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图形符号:
工作特点:
a.工作在正偏状态;
b.工作在电流10mA左右;
c.管压降1..7V~3.5V。
应用:
可用交流电/直流电/脉冲电流点亮,为电流控制型器件使用时串接合适的分流电阻。
(2)光电二极管
作用: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图形符号:
工作特点:
a.工作在反偏状态;
b.暗电流/亮电流。
应用:
光电传感器。
(3)变容二极管
图形符号:
工作特点:
a.工作在反偏状态;
b.可以通过电压控制的自动微调电容器。
应用:
电子调谐器,直接调频......
(4)稳压二极管
图形符号:
工作特点:
工作在反向击穿区(当反向电压达到Uz时,反向电流突然剧增,稳压二极管处于击穿状态,此后,电流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其两端电压基本保持不变【稳压区】)
稳压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就是稳压值(Uz),稳压二极管主要用于基准电源电路,辅助电源及恒压源电路。
三、三极管的基本构造
三极管的基本构造如图所示 :
其图形符号如图所示:
三极管分为NPN,PNP两种类型,有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3个引脚。
*发射极箭头表示三极管正常工作时,发射极电流的方向。
三极管的文字符号用“VT”表示。
四、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发射结加正向电压,集电结加反向电压(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e:公共端,b:输入端,c:输出端。
①直流电流分配关系
发射极电流等于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和。
②电流放大作用
三极管的共发射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用β表示。
直流:
对于性能良好的三极管,,因
便于测量,在应用时可用
的数值作为β的数值。
五、三极管的伏安特性
(1)输入特性曲线
定义:一定时,
与
的关系曲线。
(温度升高,曲线左移【减小】,
增大,曲线右移)
(2)输出特性曲线
是判断VT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
定义:一定时,
与
的关系曲线(截止区、饱和区、放大区)
六、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电流放大系数
电流放大系数用β表示,通常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值在20~200之间,β值太小时,放大能力差,β值太大时,工作性能不稳定。(最常用的β值在60~100之间)。
(2)穿透电流
穿透电流用表示,基极电流开路(
=0)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反向电流。
越小,管子性能越稳定。
(3)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用表示。指三极管正常工作时,集电极所允许的最大电流。
当超过一定值时,电流放大系数β值就要下降;如果超过
,则β值下降带正常的
以下。
(超过此值,放大能力下降)
(4)反向击穿电压
反向击穿电压用表示。指基极开路时,加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最大允许电压。
如果>
,会使三极管击穿。
(超过此值,三极管被击穿)
(5)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
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用表示。指三极管正常工作时,集电极所允许的最大平均功率。
如果>
,三极管会功耗太大过热甚至损坏。
(超过此值,三极管会功耗太大过热甚至损坏)
七、三极管的种类与检测
(1)三极管的种类
(2)三极管的检测
①判别三极管基极与型号
②集电极、发射极的判别
③利用万用表测量集电结、发射结的正反向电阻
(1)正常:正反向电阻相差很大
(2)损坏(击穿):正反向电阻相差很小
八、晶闸管的构造
晶闸管是硅晶体闸流管的简称,俗称可控硅。
*晶闸管相当于一个可以控制的单向导电二极管。
单向晶闸管有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三个极,由4层半导体(P1,N1,P2,N2)三个PN结构成。由最外层的P层和N层分别引出阳极(A)和阴极(K);由中间的P层引出控制极(G)。如图所示:
九、晶闸管的特性
(1)反向阻断性
说明晶闸管加反向电压不导通,具有反向阻断性。
(2)正向阻断性
说明晶闸管即使加正向电压,但不加控制电压也不导通,即具有正向阻断性。
(3)正向触发导通
说明晶闸管正向触发导通。
(4)持续导通
说明晶闸管控制极的作用仅仅是触发晶闸管导通,一旦导通后,控制极便失去作用。
(5)重新关断
要使已导通的晶闸管重新关断,必需把阳极电压减小到一定值或零。
晶闸管由正向电压和控制电压共同控制其正向导通,一旦导通后,控制电压就失去其作用。
*晶闸管的导通条件
阳极和门极均加正极性电压。
晶闸管导通后门极失去控制作用。
*晶闸管关断的条件
- 去掉阳极电压(过零)
- 阳极加负极性电压
- 减小阳极电压使晶闸管中的电流
小于维持电流
。
晶闸管的主要参数
①通态平均电流(额定正向平均电流)
允许通过阳极和阴极间电流的平均值。
②断态重复峰值电压(正向耐压值)
是在控制极断开和正向阻断条件下,允许重复加在阳极的正向峰值电压。
③反向阻断峰值电压(反向耐压值)
在控制极断开的条件下,允许重复加在阳极的最大反向电压。
④控制极触发电流(擎住电流)
使晶闸管从阻断变为导通所需的最小控制极直流电流。
通常约为
的2~4倍。
⑤维持电流
要保持晶闸管处于导通状态所需要的最小正向电流。
⑥控制极触发电压
使晶闸管从阻断变为导通所需的最小控制极直流电压。
⑦正向平均管压降
指晶闸管正向导通状态下阳极和阴极两端的平均电压降(0.4~1.2V)。
十、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
(1)引脚的识别
用万用表电阻挡的R×100挡测其任意两个引脚间的正、反向电阻直到找出读数为数十欧的一对引脚,黑表笔所接的一端为G,红表笔所接的一端为K,则另一个空引脚为A。
(2)性能的判别
R×100档→红(K)黑(A)→指针不偏转→黑(A、G)→指针向右偏转→导通(性能良好)
①若G,K之间的正反向电阻=0,或G,A和A,K之间正反向电阻都很小(内部击穿短路)
②若G,K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内部断路)
(3)晶闸管型号的识别
(1)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装置,这就是直流稳压电源。
(2)整流电路用于将将交流电变成脉动的直流电。
常用的直流稳压电源:
①线性稳压电源
②开关型稳压电源
主要由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三部分组成。
整流电路可分为单相整流和三相整流。
按照整流后输出的波形可分为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
十一、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①电路的组成
由电源变压器T,二极管VD和负载RL构成。
(1)正半周:
VD正偏导通,:a→VD→RL→b
(2)负半周:
VD反偏截止,=0
②负载上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负载上的直流电压可用平均值来表示其大小:
负载上通过的直流电流可以由欧姆定律算得:
*
③电路元件参数选择
④实际应用
优点:电路简单,使用的元件少。
缺点:输出电压脉动大,效率低,所以只能应用在对直流电压波动要求不高的场合。
十二、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①电路组成
由电源变压器T,两只二极管VD和负载RL构成。
(1)正半周:
VD1导通,VD2截止。:a→VD1→RL→接地
(2)负半周:
VD2导通,VD1截止。:b→VD2→RL→接地
②负载上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十三、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①电路组成
将1只变压器、4个整流二极管、1个负载电阻连接成电路。
(1) 正半周:
VD1、VD3导通,VD2、VD4截止。
:a→VD1→RL→VD3→b
(2)负半周:
VD1、VD3截止,VD2、VD4截止。
:b→VD2→RL→VD4→a
②负载上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桥式整流是全波整流,若忽略二极管的压降,负载电压和电流都为半波整流的两倍,即:
③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
(1)变压器的选用
变压器的二次电压与负载要求电压有关,可根据全波整流电路中的两者关系换算:
(2)整流二极管的选用
④桥式整流电路的故障情况/结果
(1)如果一只二极管开路,则变成半波整流电路。
(2)如果VD3内部击穿,会损坏电源和相应的VD。
(3)如果负载短路,会烧坏电源和VD。
(4)若有一只VD接反,则会烧坏电源和相应的VD。
十四、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把交流电能变换成电压大小可调的直流电能。
- 按照所使用交流电的相数分:单相、三相。
- 按照输出波形特点分:半波、全波。
十四—1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关于可控整流电路的几个概念:
(1)控制角α:半个周期内,晶闸管在正向电压下不导通的范围;
(2)导通角β:半个周期内,晶闸管在正向电压下导通的范围。
①电路组成
②工作波形
- 移相范围:0°~180°,
- 整流输出电压:
,
- 晶闸管在脉冲来临时导通,在电压过零时关断。
- 晶闸管承受的峰值电压:
- 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
晶闸管的额定电压比实际工作的峰值电压大2~3倍。
晶闸管的额定正向平均电流一般为电路实际电流的1.5~2倍。
十四—2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阻性负载
①电路组成
②工作波形
(1)控制角α的移相范围:0°~180°,
(2)整流输出电压:
,
(3)每只晶闸管在脉冲来临时导通,在电压过零时关断。
(4)晶闸管承受的峰值电压:
(5)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
①晶闸管的额定电压比实际工作的峰值电压大2~3倍。
②晶闸管承的额定正向平均电流一般为电路实际电流的1.5~2倍。
十四—3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①电路组成
②工作波形
阻性负载时和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完全一样。
十五、滤波电路
1.作用:滤除整流输出脉动电压中的谐波分量,从而输出比较平滑的直流电压。
2.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
3.滤波元件
(1)电容滤波:利用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在滤波电路中电容器与负载并联。
(2)电感滤波:利用电感器中的电流不能突变的特性,在滤波电路中电感器与负载串联。
4.常用的滤波电路
5.整流电路接入滤波电容后,电路特点的变化:
6.滤波电容的选择
①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式中,T为电网电压周期)
②单相全波整流电路:(式中,T为电网电压周期)
十六、稳压电路
作用:保持电源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时,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
①并联型稳压电路
结构:是一种面接触型硅二极管(稳压二极管)。
伏安特性及特点:
正向特性和普通二极管相似,反向击穿比普通二极管更陡。
参数:
(1)稳定电压:稳压二极管正常工作时,负极与正极之间的压降。
(2)最大工作电流:稳压二极管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允许电流。
(3)最小工作电流:稳压二极管正常工作时的最小允许电流。
(4)最大耗散功率:稳压二极管在给定的使用条件下所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
电路组成:
由限流电阻、硅稳压二极管和负载组成。
稳压原理:
①电网电压的变化:
↑→
↑→
↑→
↑→
↑→
↑→
↓
②负载变化:
↓→
↓→
↓→
↓→
↓→
↓→
↑
限流电阻的作用:
①限流电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②限流电阻不光起限流作用,同时还起调节输出电压的作用。
优点:电路简单,适用于负载较小的电路;
缺点:输出电压不能调节。
②集成稳压器
按照结构形成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开关型;
按输出电压类型分为固定式和可调式。
(1)三端固定式稳压器
(2)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
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的外形与引脚排列如图所示。三个接线端分别为输入端(IN)、输出端(OUT)和调整端(ADJ)。CW317的第1引脚为调整端,第2引脚为输出端,第3引脚为输入端,CW337的第1引脚为调整端,第2引脚为输入端,第3引脚为输出端。其输出电流可从型号的最后一个字母中看出,其字母含义与CW78××、CW79××系列相同。
C1:用于旁路干扰信号。
C2:消除上的纹波电压,使取样稳定。
C3:来消除输出电压的波动,并具有消振作用。
输出电压:
十七、家用调光灯电路
①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以正向接法接到VS的AK之间,同时,该电压通过RP,R给C2充电,当C2上的电压到达一定值时,VS触发导通,灯亮。
②电压过零时,VS关断,下一个周期依次循环。
改变RP,可调节灯的亮度:
(1)RP↑→充电慢→灯暗
(2)RP↓→充电快→灯亮
*流过灯泡的电流:交流电
十八、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①VT——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起电流放大作用。
②Vcc——直流电源,给三极管提供合适偏置(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同时为输出信号提供能量。
③——基极偏置电阻,电源Vcc通过向基极提供合适的偏置电流。
④——集电极偏置电阻,将电流放大转换为电压放大,避免交流信号对地断路。
⑤、
——输入、输出耦合电容,起“通交隔直”的作用。
(发射极是输入、输出回路的COM端)
静态:放大器无交流信号输入时的直流工作状态。
静态工作点Q:静态时,晶体管、
、
、
称为该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1)直流通路:直流信号在电路中流通的路径。
①画法:将放大电路中的电容视为开路;
②作用:利用直流通路用电位法求静态工作点。
*的推导公式:
*的推导公式:
*的推导公式:
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保证VT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始终工作在放大状态,保证信号的有效传递,避免出现非线性失真(饱和失真、截止失真)。
截止失真→↓→
(恢复时,使
↓)
动态:有交流信号输入时放大电路的状态。
①直流分量:用大写字母和大写下标表示,如、
、
、
;
②交流分量:用小写字母和小写下标表示,如、
、
;
③交流、直流分量合成:用小写字母和大写下标表示,如、
。
(2)交流通路:交流信号在电路中流通的路径。
①画法:将放大电路中的电容、直流电源视为短路;
②作用:利用交流通路求交流性能指标: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压放大倍数。
动态性能指标:
①电压放大倍数
输出电压有效值与输入电压有效值之比。
其中,
空载时:
②输入电阻
从放大电路输入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定义式)
由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得:
③输出电阻
输入信号为0,负载开路时,从放大电路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1)输入电阻是反映放大电路从信号源索取电压大小的主要参数,所以
越大越好。
(2)输出电阻是反映放大电路带负载能力的主要参数,所以
越小越好。
饱和失真:Q过高,使输出的波形负半周出现“平顶现象”
截止失真:Q过低,使输出的波形的正半周出现“平顶现象”
截止失真:因晶体管进入截止区而出现的失真。
特点:输出波形上部出现平顶。
饱和失真:同上且相反。
特点:输出波形下部出现平顶。
温度升高,静态工作点上移,可能会引起饱和失真。
十九、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与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相比,多了、
、
。
①,
:基极上、下偏置电阻
串联分压,使静态时三极管的基极电位固定。
②:发射极电阻
起稳定静态工作点作用。
③:旁路电容
可使发射极交流接地,使电阻对交流电路无影响。
原理图:
直流通路的画法:
电容器开路
交流通路的画法:
①直流电源短路
②耦合电容短路
如图所示:
其公式如下:
二十、射极输出器
直流通路
电路图如图所示:
交流通路
电路图如图所示:
该电路又称射极跟随器。
其公式如下:
因为,当
不变,
也近似不变,可见,负载电阻对输出电压影响很小(输出电阻很小)。
(重中之重,逢考必考)射极输出器的特点:
二十一、多级放大电路
定义:多个单级放大电路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组合成多级放大电路。
级间耦合:级与级间的连接方式
要求:
①前后级静态工作点影响应最小。
②信号能顺利传递,传递过程中损耗和失真要尽可能小。
耦合方式分为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和变压器耦合。
1.直接耦合
优点:能够放大直流信号和变化缓慢的信号。
缺点:前后级静态工作点互相影响,存在“零点漂移”现象。
零点漂移:输入信号=0,输出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偏离静态值的现象。
第一级用差分放大电路来抑制“零点漂移”
2.阻容耦合
由于耦合电容的隔直作用,各级静态工作点可独立设置,互不影响。
但不能放大直流信号和变化缓慢的信号。
3.变压器耦合
优点:变压器 一次、二次绕组间不能传递直流信号,因而前后级静态工作点互不影响,由于变压器的阻抗电压、电流的变换作用,可使放大电路传递效率高。
缺点:频率特性差,体积大,不适于集成化。
4.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①多级放大电路的总电压放大倍数=各单级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为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③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最后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其特点和用途见表:
二十二、放大电路的负反馈
反馈:
将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回到放大电路输入端。
:输入信号
:输出信号
:反馈信号
:净输入信号
反馈系数:
反馈按照极性区分:
(1)正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增加。
(2)负反馈:反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减小。
判定方法:假设在原输入信号作用下,三极管的基极电位某一瞬间的极性为“+”
① 若反馈信号返回三极管基极为“+”,则为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
②若反馈信号返回三极管发射极为“+”,则为负反馈,反之,则为正反馈。
反馈按照成分区分:
(1)直流反馈:直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稳定静态工作点)
(2)交流反馈:交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 (改善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反馈按照从放大电路输出端取出的反馈信号区分:
(1)电压反馈:从输出端看,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电压负反馈:稳定输出电压)
(2)电流反馈:从输出端看,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流(电流负反馈:稳定输出电流)
判定方法: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端,则为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
反馈按照反馈网络与输入端连接的不同区分:
(1)串联反馈:反馈网路与放大电路输入端串联。(反馈以电压比较的形式出现)
(2)并联反馈:反馈网络与放大电路输入端并联。(反馈以电流比较的形式出现)
判定方法:若反馈信号直接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则为并联反馈。反之,则为串联反馈。
串联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大;
并联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
由于内容过多,分解图如下:
判定反馈时应注意:
(1)反馈类型和反馈极性的判断方法主要适用于共射电路,对共基电路不适用。
(2)共射电路的相位关系为:b与c反相,b与e同相。
(3)信号经耦合电容,电阻等元件传递时,一般只产生衰减而瞬时极性不会改变。
1.降低
负反馈使放大器净输入减小,因而输出信号减小。放大倍数减小。(输出信号与原输入信号之比)
2.提高 的稳定性
3.减小非线性失真
4.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二十三、运算放大器
1.定义
运算放大器是一个集成的高放大倍数的多级直接耦合放大器。
按照外形可分为:圆壳式、双列直插式和扁平式。
2.引脚的识别
一般可以从顶视图看去,从标有特殊记号的地方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编号。
3.电路组成
输入级:
①采用具有抑制零点漂移的差分放大电路。
②有同相和反相两个输入端。
③只对输入端的差模信号进行线性放大。
(1)差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一对信号。
(2)共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一对信号。
共模抑制比:
当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时,
中间级:
提供大的电压放大倍数。
输出级:
采用具有放大作用的射极输出器或互补推挽电路,提高输出功率和带负载能力。
总结见表:
4.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
(1)
(2)
(3)
(4)
(5)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失调电流以及温漂均为零。
5.工作特性
集成运放有两个工作区域:线性区和非线性区。
(1)线性区
由于运放的电压放大倍数很大,为保证正常工作,需到引入负反馈(深度负反馈)
(2)非线性区
在非线性区,输出电压只有正、负最大值两个状态。
①虚短
由于,
为有效值。
由
所以,
所以,
相当于两输入端之间短路,但又未真正短路(虚短)
②虚断
由于,两输入端无电流流进。
相当于两输入端之间断路,但又未真正断路(虚断)
二十四、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电压并联负反馈)
(1)电路图如图所示:
平衡电阻:
对于同相输入端:
①虚断:,
②虚短:(虚地)
对于反相输入端:
①虚断:,
当时,此时为反相器。
二十五、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电压串联负反馈)
(1)电路图如图所示:
平衡电阻:
对于同相输入端:
①虚断:,
②虚短:
对于反相输入端:
虚断:,
当时,此时为电压跟随器。
二十六、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电压并联负反馈)
(1)电路图如图所示:
对于同相输入端:
①虚断:,
②虚短:
对于反相输入端:
虚断: ,
求和运算:当时,
二十七、同相比例放大器(特殊)
(1)电路图如图所示:
对于同相输入端:
①虚断:,
②虚短:
对于反相输入端:
,
二十八、减法器
(1)电路图如图所示:
①单独作用时,
=0→反相比例
②单独作用时,
=0
二十九、功率放大器的基本要求
①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不能超过管子的极限参数);
②效率要高;
③非线性失真小;
④功放管散热要好。
三十、低频功率放大器的类型
按其静态工作点设置的不同可分为:甲类放大器、乙类放大器和甲乙类放大器。
①甲类放大器
①静态工作点选择在放大区,工作过程中,功放管始终处于导通状态;
②输入信号全波得到放大;
③适用于小信号放大电路;
④管耗大,效率低(最高只能到50%)
②乙类放大器
①功放管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功放管的截止边缘,在工作过程中,仅在输入信号的正半周导通,负半周截止;
②输入信号仅半波得到放大;
③适用于大信号的放大电路;
④效率高。
③甲乙类放大器
①功放管的静态工作点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有不大的静态电流,波形的失真情况和效率介于甲、乙类之间;
②静态电流很小;
③适用于功率放大电路;
④效率高。
按功放输出端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变压器耦合、无输出变压器和无输出电容功率放大器3种。
OCL功率放大电路(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又称“无输出功率放大电路”
1.电路组成
①VT1、VT2是一对特性对称的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
②两管的基极相连后作为输入端,发射极连在一起作为信号的输出端。
2.工作原理
(1)静态分析
=0,由于电路结构对称,无偏置电压,
=0。
=0,流过
的电流为0。
所以,该电路的输出不接输出电容。
(2)动态分析
在正半周内,VT1导通,VT2截止
在负半周内,VT1截止,VT2导通
在的整个周期内,VT1、VT2交替工作,互相补充,向负载
提供了完整的输出信号。
3.交越失真
当输入电压小于三极管的死区电压时,VT1、VT2均截止,产生“交越失真”现象 。
在实际使用的OCL电路中,必须设置合适的Q
4.加偏置的OCL电路
在两只功放管的基极之间串入VD和R,为VT2、VT3的发射结提供正向偏置电压。
(使电路在静态时处于微导通状态→减小交越失真)
OTL电路(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又称“无输出变压器功率放大电路”
1.电路组成
①VT1、VT2是一对特性对称的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
②两管的基极相连后作为输入端,发射极连在一起作为信号的输出端。
③电路由双电源改为单电源供电,与
耦合。
2.工作原理
(1)静态分析
=0时,
=0,
在输出端耦合电容的隔直作用下,流过
的静态电流为0。
(2)动态分析
VT1、VT2交替工作,互相补充,通过的耦合,向负载
提供了完整的输出信号。
3.加偏置的OTL电路
为了克服交越失真,在两个互补管的基极之间串接二极管VD1、VD2,以给输出管的发射结提供所需的正向偏压。
放大电路的作用:把外界输入的交流信号放大后再输出。
振荡电路的作用:自身能够产生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
根据组成振荡电路的元件可以分为:LC振荡电路、RC振荡电路和晶体振荡电路。
根据产生的波形分:正弦波振荡电路和脉冲振荡电路。
三十一、LC正弦波振荡电路
LC振荡电路有变压器耦合式、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三种基本电路。
1.电路组成
主要由放大、选频及反馈三部分组成。
和
组成反馈电路。
2.工作过程
振荡电路的工作主要分为起振和振幅稳定两个过程。
(1)起振
、
含有多种频率的交流成分。
通过LC回路的选频作用,选出频率等于LC回路的固有频率。
,
最小=R,
最大。
通过正反馈→放大→正反馈→放大......(电路起振)
(2)振幅的稳定
起振后,由于正反馈和放大作用,反馈信号大于输入端信号。振幅不断增大。
因为VT的放大作用是非线性的,当信号大到一定程度后,VT的工作范围进入非线性区。,放大能力下降,振幅不再增加,自动维持平衡,此时反馈信号=输入端信号。
振荡电路产生振荡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①引入正反馈;
②反馈信号必须大于或等于输入端的信号。
一般用可变电容和固定电感配合,调整电容即可得到所需要的谐振频率。
三十二、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交流通路:
其中,M是L1和L2的互感系数。
特点:易起振,且输出幅度大。
三十三、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交流通路:
L和C1、C2组成谐振选频回路。
正反馈电压取自C2。
特点:振荡频率高,振荡稳定,而且输出波形较好。
三十四、RC正弦波振荡电路
单管移相式RC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振荡的产生与振幅的稳定过程与LC振荡电路基本相同。
三十五、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路组成:
R3、R4、R1C1是串联电路
R2C2是并联电路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分为两部分电路:
①由R1C1电路和R2C2电路组成的具有选频作用的正反馈支路;
②由同相输入集成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
特点: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频率调节方便,波形失真度小,频率调节范围宽,适用于所需正弦波频率较低的场合。
时,
,
电路振荡频率:
(在
的情况下)
三十六、石英晶体振荡器
特点:电感很大,电容很小,Q值很高,可获得很高的频率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