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C下的类定义不同于之前学过的C, C++, 他有着自己的一些标志:
2 {
3 memberDeclarations;
4 }
5 methodDeclarations;
6 @end
结构还是比较清楚. 包围在大括号之内的就是实例变量(instance variables).
Objective-C用来区分实例方法和类方法的手段就是方法定义前的标志, "-"(minus)表示是实例方法, "+"(plu)表示是类方法.
方法定义的结构如下: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在方法名后如果跟着一个分号, 表示后面有参数, 否则就表示没有参数传进来.
定义完了一个类之后, 就要具体的实现他了. 就好像是C++中在.h文件中定义完类, 然后就去.cpp中完成具体的实现. 只不过这里要将.cpp换成是.m罢了.
2 methodDefinitions
3 @end
还要注意一点, 不同于其他的语言, 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C, C++, Java, Python等, 习惯于使用"."来表示方法调用, Objective-C中的方法调用形式是使用中括号"[]":
这个可能是学习Objective-C中比较别扭的一个地方吧.
Objective-C中有一种类型称为:id.
被声明成该类型的变量, 可以用来存储任何类型的对象, 感觉非常像C, C++中的空指针.
方法声明中, 如果不指定范围类型和参数类型, 默认就是id.
id主要是用在多态和动态绑定上.
既然id可以用来表示任何类型的数据,为什么在编写代码的时候不将所有的变量类型都声明为id类型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 在变量声明的时候,如果指定了具体类型,比如int,float, ClassName等,称为静态类型声明。这样,编译器在编译阶段就能够了解到变量类型,从而更好地进行编译优化等工作。
- 如果使用id作为变量类型,那么类型检查,方法查找等工作就是在运行期进行的。而这样,如果程序中存在错误,也只能在运行时发现。一旦投入到生产环境,将是非常可怕的。
-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为了代码的可读性,声明成id类型当然不如声明成具体类型直观了。
Objective-C关于面向对象这部分,多了几个概念,不同于之前学过的C++,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
一、Category:
总的来说,category就是对已经存在的类进行一些修改,方法的重载(还有些不同于继承),添加新方法等。
基本语法如下:
methodDeclaration;
@end
@implementation ClassName (CategoryName)
methodDefinition;
@end
这样,ClassName在CategoryName下就有了新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原有的ClassName进行了扩充。
但是,这里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 虽然category可以访问类的实例变量,去不能创建新的实例变量,如果要创新的实例变量,请使用继承;
- 在category中,不提倡对原有方法进行重载。原因非常简单,在category中进行重载,无法对原方法进行访问,而继承中可以使用super。如果真的需要对原方法进行重载,请考虑继承;
- 一个类可以定义多个category,但是如果不同category中存在相同方法,编译器无法决定使用哪个category;
- 在定义category时,我们可以仅仅给出方法定义,而不需要给出具体的实现。这在程序增量开发时是非常有帮助的;
- category是可以被继承的。在某个父类中定义了category,那么他所有的子类都具有该category;
二、Posing:
通过postAs方法,可以将一个类型“假扮”成另一种类型。
当有消息发送给ClassB的实例时,那么就会调用ClassA中的相应方法(当然,该方法必须存在)。这样,ClassA的就成功的模拟了ClassB。
三、Protocol:
Protocol有点Java里interface的味道。定义了一组方法,而不提供具体实现。只有那些“遵守”(conform to)或“采用”(adopt)了这些Protocol的类来给出自己的实现。
Protocol的语法如下:
methodDeclaration;
@end
而在类声明时,语法如下:
一个类可以采用多个Protocol。
Protocol也可以采用别的Protocol:
当然,category也可以在定义时指定采用的Protocol:
在Objective-C里要注意一点, 文件依赖一般都是通过import来导入的, 如此一来, 在工程较大, 文件定义较多的时候, 会需要在编译阶段消耗很多时间. 比如A.h import了 B.h, 一旦A文件有了改动, 那么B也会在编译时重新进行编译. 如果有上百个文件相互一来, 造成cascade of changes, 那么编译过程可想而知.
大多时候, 我们只想引用一个类, 比如集成或者复合. 这个时候最好就是使用
这个关键字, 他会告诉编译器, hey dude, 我只想引用这个class, 不想知道他的实现细节, please calm down.
还有一种情况, 循环引用, 如果A引用了B, B又引用了A, 如果使用import,编译器就会出错. 而@class会让两者和平共处.
但是, 在继承的时候, 还是需要使用import, 为什么呢? 很简单, 编译器需要知道继承的父类的具体信息. 有那些变量, 方法等等. 如果这个时候使用@class, 就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