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t设备驱动框架学习——链表

在rt-thread/include/rtdef.h文件里有对链表节点的定义

/**
 * Double List structure  双链表
 */
struct rt_list_node
{
    struct rt_list_node *next;                          /**< point to next node. */
    struct rt_list_node *prev;                          /**< point to prev node. */
};
typedef struct rt_list_node rt_list_t;                  /**< Type for lists. */

/**
 * Single List structure  单链表
 */
struct rt_slist_node
{
    struct rt_slist_node *next;                         /**< point to next node. */
};
typedef struct rt_slist_node rt_slist_t;                /**< Type for single list. */

在rt-thread/include/rtservice.h文件里有对链表的实现
为什么实现会放在.h文件里呢
可以发现每个函数的前边都有一个rt_inline修饰,那这个是啥呢,跳过去看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内联函数 static __inline

参考大佬文章static __INLINE 内联函数

_inline函数也称为内联函数或内嵌函数,_inline定义的类的内联函数,函数代码被放入符号调用表,使用时直接展开,不需要调用,即在编译期间将所调用的函数的代码直接嵌入到主调函数中,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函数.

内联函数有些类似于宏。内联函数的代码会被直接嵌入在它被调用的地方,没有使用call指令。这样省去了函数调用时的一些额外开销,可以加快速度。

static _inline的内联函数,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函数本身的代码,而是全部被嵌入在被调用的地方。如果不加static,则表示该函数有可能会被其他编译单元所调用,所以一定会产生函数本身的代码。所以加了static,一般可令可执行文件变小。内核里一般见不到只用inline的情况,而都是使用static inline。

接着来看rt-thread中链表的具体实现,这里只关注双链表

/**
 * @brief initialize a list  链表初始化,前后都指向自己
 *
 * @param l list to be initialized
 */
rt_inline void rt_list_init(rt_list_t *l)
{
    l->next = l->prev = l;
}

/**
 * @brief insert a node after a list  在后边插入一个节点
 *
 * @param l list to insert it
 * @param n new node to be inserted
 */
rt_inline void rt_list_insert_after(rt_list_t *l, rt_list_t *n)
{
    l->next->prev = n;
    n->next = l->next;

    l->next = n;
    n->prev = l;
}

/**
 * @brief insert a node before a list  在前边插入一个节点
 *
 * @param n new node to be inserted
 * @param l list to insert it
 */
rt_inline void rt_list_insert_before(rt_list_t *l, rt_list_t *n)
{
    l->prev->next = n;
    n->prev = l->prev;

    l->prev = n;
    n->next = l;
}

/**
 * @brief remove node from list.  从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
 * @param n the node to remove from the list.
 */
rt_inline void rt_list_remove(rt_list_t *n)
{
    n->next->prev = n->prev;
    n->prev->next = n->next;

    n->next = n->prev = n;
}

/**
 * @brief tests whether a list is empty  检查链表是否为空
 * @param l the list to test.
 */
rt_inline int rt_list_isempty(const rt_list_t *l)
{
    return l->next == l;
}

/**
 * @brief get the list length  获取链表的长度
 * @param l the list to get.
 */
rt_inline unsigned int rt_list_len(const rt_list_t *l)
{
    unsigned int len = 0;
    const rt_list_t *p = l;
    while (p->next != l)
    {
        p = p->next;
        len ++;
    }

    return len;
}

该文件里还有几个宏定义,着重看一下下面这个

/**
 * rt_container_of - return the member address of ptr, if the type of ptr is the
 * struct type.
 */
#define rt_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type *)((char *)(ptr) - (unsigned long)(&((type *)0)->member)))
/**
 * @brief initialize a list object
 */
#define RT_LIST_OBJECT_INIT(object) { &(object), &(object) }
/**
 * @brief get the struct for this entry
 * @param node the entry point
 * @param type the type of structure
 * @param member the name of list in structure
 */
#define rt_list_entry(node, type, member) \
    rt_container_of(node, type, member)

/**
 * rt_list_for_each - iterate over a list
 * @pos:    the rt_list_t * to use as a loop cursor.
 * @head:   the head for your list.
 */
#define rt_list_for_each(pos, head) \
    for (pos = (head)->next; pos != (head); pos = pos->next)



着重看一下这个宏 #define rt_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这个宏的作用是通过结构体成员的指针 ptr 和成员名 member,计算出包含该成员的结构体的起始地址,并将其转换为 type 类型的指针。简单点说就是用于从一个结构体成员的指针获取整个结构体的指针。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实现过程:

(type *)0:将 0 强制转换为 type 类型的指针。这意味着我们假设结构体的起始地址是 0。
&((type *)0)->member:获取结构体成员 member 的地址。由于结构体的起始地址是 0,所以这个地址实际上是成员 member 相对于结构体起始地址的偏移量。
(unsigned long)(&((type *)0)->member):将成员的偏移量 转换为 unsigned long 类型。
(char *)(ptr):将指向成员的指针 ptr 转换为 char * 类型。这样做是为了进行指针算术运算,因为 char 类型的指针算术运算是按字节进行的。
(char *)(ptr) - (unsigned long)(&((type *)0)->member):通过减去成员的偏移量,得到结构体的起始地址。
(type *)((char *)(ptr) - (unsigned long)(&((type *)0)->member)):将计算结果转换回 type 类型的指针。

在简单一点说,就是先计算出member和type类型结构体之间的偏移量,同时这个偏移量也是 ptr 和 type之间的偏移量,然后ptr的地址减去 这个偏移量 就得到 这个结构体的 起始地址啦。

本小白第一次接触这段代码,听说和Linux是一样的,感觉很妙。

为什么要着重看一下这个宏定义呢
因为在设备驱动框架中就用到了,比如下面这段,这句话是 由父结构体 得到 子结构体的地址,因为 子结构体 继承 父结构体,也就是 父结构体 是 子结构体 中的一个成员。
反正这里先记住这个宏比较重要就可以了。
(其实如果把父结构体 放在 子结构体 的第一个成员 ,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但是既然是这么写的,那就先这么学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5
    点赞
  • 2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使用RTT(实时操作系统)来驱动小车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配置硬件:首先,需要将RTT与小车硬件进行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串口、I2C、SPI等常见的接口。根据小车硬件的接口特性和RTT的支持情况,选择合适的接口进行连接。 2. 编写驱动程序:在RTT中编写小车驱动程序,将控制小车运动的相关操作封装为函数或任务。根据小车硬件的控制方式,实现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基本运动功能。同时,可以添加其他功能如速度控制、传感器读取等。 3. 创建任务:使用RTT的任务管理功能,为小车驱动程序创建一个任务。任务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线程,负责调用小车驱动程序,控制小车的运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任务的优先级和调度周期。 4. 编译和烧录:将编写好的RTT程序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然后将其烧录到嵌入式系统中。烧录方式取决于硬件平台,可以使用编程器、调试器或通过网络进行烧录。 5. 运行:将烧录好的程序加载到嵌入式系统中,并启动RTTRTT会自动创建任务并开始执行。小车驱动程序会在任务中被调用,从而控制小车的运动。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使用RTT驱动小车运动。使用RTT的优势是能够实现实时性要求高的控制任务,提供了任务管理和调度功能,使得驱动程序能够按照要求的周期进行运行。同时,RTT还支持多任务、优先级调度等功能,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