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4 日,电影市场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全球首部政府批准走进院线公映、完全由 AI 生成的 70 分钟电影《海上女王郑一嫂》正式登陆院线。
这部没有真人演员、无需摄影机拍摄、从剧本到成片仅耗时 48 小时的作品。不仅打破了 AIGC 内容时长的行业纪录,更让观众在惊叹“ AI 竟能讲好复杂故事”的同时,开始思考终极命题:当算法学会叙事,人类导演的价值何在?AI 会改写未来的电影工业吗?
70分钟背后的AI困境
据 FizzDragon 创始人陈卓介绍,这部这部以清代女海盗郑一嫂为主角的电影,在制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制作团队 FizzDragon 在剧本阶段就遭遇了 AI 无法理解历史细节的困境:AI 生成的海盗服饰混杂了明清两朝的元素,甚至出现了蒸汽朋克风格的火炮。为了修正这些错误,团队不得不人工查阅大量史料,重新训练模型。
在拍摄环节,AI 的“镜头公式化”问题也是一大阻碍。当需要呈现郑一嫂在暴风雨中指挥船队的长镜头时,AI 反复生成“全景-中景-特写”的固定套路,完全无法体现导演意图的紧张感。
最终,团队只能将长镜头拆解为 27 个分镜,再通过AI逐一生成。这种人类构思+AI 执行的模式,也是现阶段 AI 电影的典型生产方式。
同时,为了解决人物塑造的问题,团队建立了“人物特征数据库”,将郑一嫂的面部参数精确到瞳孔间距,并通过后期人工逐帧修正。
AI重塑创作领域:从辅助工具到创作伙伴
抛开要求更高的商业电影,可灵、Sora 等超强 AI 视频工具的普及,已经让非影视专业的普通创作者也能制作出媲美好莱坞的特效。
除此之外,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创作理念层面。《海上女王郑一嫂》的成功证明:AI 正在拓展创作边界。
当人类专注于故事内核和情感表达,AI 负责实现技术细节,两者的协同效应正在催生新的电影美学。
未来十年内,大部分的电影特效可能将由AI完成,而人类导演的角色将从技术执行者转向创意架构师。
这种转变在《海上女王郑一嫂》中已见端倪:导演陈卓的工作重心从指挥拍摄转向“调教 AI”,通过不断调整提示词,引导算法生成符合艺术要求的画面。
AI,会称霸影视领域吗?
随着 AIGC 技术的逐渐成熟,AI 正在渗透影视工业全流程。在《海上女王郑一嫂》的制作中,AI 承担了 60% 的基础工作:生成群众演员的虚拟形象、模拟海战的粒子效果、甚至自动剪辑打斗场景。
更重要的是,该片的制作成本只有 200 万美元,在同等规模下,这样的成本只占到传统电影的 1/10。
省钱、省时、省力,怎么选,AI 似乎都是最佳选择。传统电影,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技术的尽头还是人性。正如导演贾樟柯所说:“真实世界的拍摄乐趣无可替代。”AI 电影的上映,并不代表着 AI 将取代传统电影,而是标志着 AI 正式从工具升级为创作伙伴。
当算法学会叙事,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赋予电影以灵魂,在技术的浪潮中守护艺术的初心。
而人机协作,或许将成为未来的创作图景:未来电影的新形态,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由人类与 AI 共同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