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记-12.31

 

1、在大行情中,农产品期货的涨跌幅往往没有现货大。不少人认为期货的价格带动现货价格,期货的涨跌先于现货的涨跌,期货的涨跌幅也大于现货,或许在震荡行情中,这是对的。但在单边大行情中,往往是现货引领期货,现货的涨跌幅度大于期货。甚至,现货的一波行情要比期货剧烈得多,涨跌幅度远大于期货。因此做期货的根本还是现货、是现货的供求关系。预期有大行情的时候,更要关注现货市场的变化,多去了解现货产业各个链条的情况。以前的红小豆、绿豆,后来的大蒜、棉花,在大行情来临时都是现货领涨,现货涨幅大于期货(或电子盘)。

有人说期货的价格是胡来的,这说明他还不懂期货。在某个商品价格大涨或大跌时,往往是现货的涨幅更厉害。2003年国庆,原价2000出头的豆粕,现货在几天时间里提价650元一吨,当时期货的涨停板只有3%,都够10个涨停板了,但期货连续三个涨停就会协议平仓。一些期货品种,经常短时间内大涨大跌,其实那不是期货的问题,而是现货的问题,更本质的说法则是这个品种特性使然。像绿豆、红小豆、白糖这种农产品,本身就不是主要粮食,是小商品、小品种,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国家的调控力度也不大,种植面积受农民积极性高低的影响很大,所以价格容易大涨大跌。当绿豆从2块钱一斤涨到5块再跌到1块5,当红小豆从3块钱一斤跌到1块再涨到3块,当白糖从9毛钱一斤涨到1块8,对应期货的涨跌实际上都没有现货那么厉害。其实,这些商品在涨价的时候,涨很多才是对的,在跌价的时候,跌很多才是对的,涨多了才能抑制需求、激发种植积极性,跌多了才能激发需求、抑制种植积极性。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如果供应缺口很大,不涨是不正常的,小涨也是不正常的,大涨以后,新的价格才能实现新的平衡,否则就永远处在不平衡中了。2010年的棉花就是如此,即便是抛储不让涨也不行,天道如此,市场规律不可逆,任何人只能影响一时、左右一时,影响不了一世,最终,最强大的力量必然是供求关系。

期货是从现货来的,是现货引导期货而不是期货引导现货。期货合约对应的始终是现实存在的商品,现实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现货价格的走势,也决定了期货价格的走势。说到底,期货涨跌的决定因素是现货的供求,期货的涨跌是现货因素引导的。棉花现货涨了,不是因为棉花期货涨,而是因为现货的供应不足,现货本来就是要涨的,并不会因为期货的涨跌而改变自己的方向。说期货市场的投机导致棉花价格的暴涨,说期货市场的投机对稳定物价起了负面作用,这绝对是冤枉期货甚至是污蔑期货。什么是期货?期货是从现货市场衍生而来的,炒期货说白了炒的就是现货的涨跌预期,是现货的供求因素决定了期货的走势。而且在大蒜、棉花的大行情中,都是现货的涨幅领先期货,反过来应该说期货有利于压制现货的价格,有利于平抑物价,那才对呢!

2、农产品的价格长时间低于成本,一旦供求失衡,往往会爆发成倍上涨的大行情。一个品种的价格若低于成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会下降,若长时间低于成本,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放弃这个品种,改种其他品种,该品种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必然下降。如果再发生点天灾,进一步导致产量下降,或是大环境处在通胀中,那么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将激烈爆发,价格就会有大幅度的上涨。因此一旦发现一个农产品的价格长时间(一年、两年)低于成本时,就应该去实地考察,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体验买方和卖方的能量对比,感受一下让价格喷发而上的力量是否已经形成,这是捕捉历史性大行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品种价格跌破成本的幅度越大,价格低于成本的时间越长,价值越被低估,之前跌得越狠,就越具备投资价值,找到爆发点之后,盈利的空间越大。

3、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供求缺口很大,外围环境、其他要素也配合的话,行情就会上涨。严重供不应求导致的上涨行情,如果一开始不涨或小涨,那么后续补涨会很厉害,一开始不涨或小涨是因为人们对供求缺口的预期不到位(或有力量刻意压制),后来确认了供不应求,而且还超预期,甚至严重超预期,那就会狠狠地补涨;而如果一开始就涨了,那么后续一般就涨不动了,因为人们一开始就知道供需有缺口,推动了上涨,后来确认供不应求,但在预期之内,那只是预期的兑现而已,没有新的力量推动,行情就不会涨甚至还会回来一点。2010年的棉花行情,为什么在9月10月11月初大涨,两个月时间价格就翻番,就是因为棉花收获时大家发现产量严重下降,比预期的供不应求要严重很多。2010年的棉花,从2月开始到5月中旬,涨了一波,从1万5涨到1万8,而从5月中旬开始一直横盘。如果2月到5月这一波涨得多了或是2月到8月连续上涨了,那么后续9月10月的上涨就不会出现或大大减弱;如果2月到5月这一波也没涨,那么9月10月的上涨还要更加凶猛。

4、农产品历史性的大行情,往往发生在收获季节。因为在收获之前人们对减产的预期往往不够充分,也没有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往往是预期一亩减产100斤,结果收获了才确认减产150斤,甚至减产200斤以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在大幅减产的信息确认之前,总有着各种“希望”和“奢想”,总觉得现在虽然有点供不应求,但等新的供应上来了就会缓解供求关系,非要等到收获了,确认大幅减产了,才发现供不应求没有缓解反而还加剧了,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当大幅减产的信息把他一切的幻想都打破的时候,他可能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在牛市行情中,收获季节的涨幅往往就是最大的。很多事情,看上去不合理,为什么不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涨幅大,而是在“收获”的时候涨幅大呢?其实,事实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在发展,出问题的只是人们的预期总喜欢一厢情愿。所以在做农产品期货的时候,在通过实地调研或确切的信息认定要大幅减产,并且外部因素也配合的情况下,完全是可以提前大胆预期的,也可以在交易上进行一定的埋伏(如果不打埋伏,不打提前量,等大家都知道大幅减产了,低价买进也就不可能了)。

5、供不应求时价格到底能涨多高?一个价格涨了,比以前高了,就能够抑制一部分需求,这个价格是否足够高了,要看它抑制了多少需求,如果它抑制的需求刚好和供应缺口能匹配,那么价格也就涨不动了;而如果它抑制的需求还不够,需要买的量还是大于想要卖的量,那么价格还是会上涨,价格一直涨到买方和卖方能达到“共识”了,才会停止。而一旦停止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盘整,也就是实现了一个新的价格区间的动态平衡,另一种则是快速下跌,因为那个价格的临时性“共识”是建立在卖方惜售和投机买家大量跟进的情况下的,有效供应实际上没有那么少,有效需求实际上也没那么多,价格会在下跌后寻找新的“共识”点。

6、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不同,用供求关系分析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比工业品更有效。农产品的消费基本稳定,经济环境好,人们要吃饭,经济环境不好,人们也要吃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全世界对农产品的需求基本上是逐步增长的;而工业品的需求则不稳定,经济环境好,人们的消费多,需求就上升,经济环境差,人们的消费少,需求就下降,如果遇到经济危机,需求则会急剧下降。另外,农产品的供应有“靠天吃饭”的因素,农作物都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气候条件好,则丰收,气候条件差,则减产,如果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急剧减产(还有遇到天年也可能导致大幅增产或减产);而工业品供应的可调节性就比较高,供应跟不上需求了,就迅速扩大产能(工业品生产可以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农产品种植面积无法迅速扩大),供应太多了,则可以闲置一部分产能(土地则一般不会闲置)。所以做农产品应更加关注供应,供应环节出了问题、有了大的变化,才会有大行情;而做工业品则要更加关注需求,需求环节出了问题、有了大的变化,就会有大行情。农产品和工业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影响农产品供应的因素,比如土地(土地是有限的),气候、种植面积、单产、农民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等,还有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比如人口、消费频率、替代品等,可研究性强,可确定性高;而影响工业品供应的因素,比如产能、技术革新、矿产量等,影响工业品需求的因素,比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等,可研究性差,可确定性低。说白了就是“天定的东西容易分析、预测、找规律,人定的东西不容易分析、预测、找规律”,而农产品更多是天定的,工业品则更多是人定的。就是说农产品的需求影响小,供应影响大,天气是影响供应的核心因素,如果多方条件配合,核心因素发力,就容易形成大行情,这类大行情比较好判断、好捕捉。

7、不同的农产品价格涨跌的特性有所不同。比如蔬菜类的生姜、白菜、大蒜等,因为不易储存,卖家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销完,否则会烂掉,供大于求时,卖家一旦急于出售,价格就很可能会跌破成本价,供不应求时又因为库存不多,想买却很难买到而使价格短期猛涨;而大米、小麦等粮食类农产品则有所不同,它们易储存,可调节性强,价格波动幅度就比蔬菜小很多。

宇宙的大规律——天道

宇宙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我正是遵循宇宙规律进行期货投资,之前我只是理解了宇宙规律的运行,棉花战役之后,我对自己的理解做了相对详细的整理:

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它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永恒发展。从大范围、长周期来看,宇宙必然是相对平衡的;从大小周期来说,一个完整周期内的不同时点不同事物可能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冷有热、有多有少,但整个周期必然是相对平衡的,而且周期是循环往复的,在一个完整周期内,有高的时候,有低的时候,有不高不低的时候,有从低向高发展的时候,也有从高到低发展的时候,一个周期的某个阶段走完了必然要走向另一个阶段,不可能永远处在一个状态中,另外,一个周期走完了必然要走向下一个周期;从某一个点来看,又是绝对不平衡的,而这一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向平衡的方向运行,每一个点自己都会调整,它的调整不是乱调的,而是遵循着平衡的原则。宇宙中任何事物、适合时间都遵循着宇宙的平衡规律在发展。包括自然的运行、社会的运行、经济的运行、供需的运行、价格的运行等,都必然遵循宇宙的平衡规律。这就是“天道”,宇宙运行之道。

经济发展进入的调整期是必然的,发展快了会调,发展慢了也会调。要让经济永远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在局部出现极端现象也是正常的,不要过于害怕,好像天要塌下来了一样。今年房价贵、明年大蒜贵、后年生姜贵,这些都是正常的,也会自动调整。就像一天里气温有冷有热,一年里气温也有冷有热,但总体上是平衡的。也像地球上有高山、有盆地、有平原、有丘陵,但整体是平衡的,不会只有高山,没有平原。

价格涨跌是正常的,要永远平稳只是想象。我们身在宇宙当中,做事情要符合宇宙的规律。自然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要以为冬天冷、夏天热是不正常的,冬天和夏天温度差不多那才是不正常的,想要一年四季温度平稳只能是想象。天气的冷、热、涝、旱,都是正常的现象,我能做的只是看清冷、热、涝、旱形成的条件,以及转折的时点,并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天冷了穿棉袄,天热了穿汗衫,才叫顺势而为。做期货则要有更长远的打算,大旱之年买船,大涝之年卖船,才能挣大钱。期货的价格涨了、盘整了、跌了都是正常的,如果期货的价格总是很平稳,那就不符合宇宙规律了。当然,涨的时候不可能永远涨,跌的时候不可能永远跌,因为物极必反也是宇宙规律之一。最冷的时刻过去了,天气就会回暖,最热的时刻过去了,天气就要转凉。期货价格涨了再涨之后,到了极致,就要下跌,甚至以短时间跌幅较大的形式下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从一个时点来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不平衡始终在追求平衡。最终,从长远来看,还是一个相对的总体平衡。

期货市场似乎是最接近宇宙真理、最遵循宇宙规律的市场。只有明白了市场运行的“道”,才能在期货市场长期生存、持续盈利,即使遇到挫折,也只是暂时的,终究能走出来。天道是永久管用的,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成功(财富的获取)只是早晚问题,而运气则不同,有些人靠运气赚了一点钱,甚至是赚了大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其实是偶然因素造成的,除非赚了钱就离开市场,否则还是会还回去,甚至连本金都亏掉。运气只能管一时,靠运气获取财富只是偶然显现,运气不可能永远降临在你头上。靠运气不可能长久,靠天道才能长久。

做期货,要明白市场就是“天道”规律表现的场所之一,市场必然遵循宇宙的规律运行。因此我确立了这样的理念:永远站在老天这一边,永远靠基本面分析做期货,永远不做庄,永远不带资金,能赚就赚,不赚就散。

“供求平衡”的三个层面

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它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永恒发展,“天道”在商品市场的表现则是供应和需求动态平衡的自我协调。

“供求平衡”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供求平衡”是指正常需求、正常供应之下的供求平衡,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的供需平衡”。即人们的需求是正常的,没有被临时性激发或临时性抑制(被长期激发的需求可能会变成正常需求,被长期抑制后的需求也可能变成正常需求,比如本来没有人使用手机的,但手机出现后慢慢激发人们的使用需求,如今使用手机就变成了大部分人的正常需求,再比如本来有些人是喜欢吃肉的,但因为信仰、食品安全或食品匮乏的原因,吃肉的需求被长期抑制,慢慢地不吃肉或少吃肉就变成他们的常规需求了),供应也是正常的,产能没有过度闲置或超负荷运作,(工业品正常供应弹性大,只要有产能,可以根据需求适当调节供应,供应在一个范围内都算是正常的,而农产品的供应的弹性小,短时间内较难根据需求调节产量),人们的正常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供应也相对稳定,那么就能实现“正常的供需平衡”。如果“正常的供需平衡”是绝对的,那么理论上价格就不会变动,如果“正常的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价格则会在一个区间内波动,平衡度越高,价格的波动区间越小。

第二个层面的“供求平衡”是需求被临时性激发或临时性抑制之后,或者(也可以是同时)供应被临时性压缩或临时性放大后,达到的“供求平衡”,这种所谓的“平衡”从本质上说是不平衡的,但它也是一种临时性、妥协性的平衡,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临时性的供需平衡”。即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会激发供应、抑制需求,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激发供应到一定的量,抑制需求到一定的量,使得卖方的供应量和买方的需求量达到了一个临时性的“平衡”(工业品激发供应快,只要有剩余产能就能马上增加供应,即便没有剩余产能,新建产能需要的时间也不长,而农产品激发供应慢,因为农产品播种面积是受限的,即便要增加播种面积那也是下一年的事情,而且天气也具有不确定性,当然也可能在技术革新下增加亩产;工业品压制需求效率高,油价涨了,可以少开一点车少用一点油,而农产品压制需求的效率低,粮食价格涨了,该吃的还是要吃,吃的量也无法减少或只能减少一点点)。不过,临时性的需求抑制总是一时的,这种需求依然是存在的,只要需求存在,供应方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所以“临时性的供需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第三个层面的“供求平衡”是指从长周期来看,供应和需求总体上是平衡的。可能这段时间供应多一点,那段时间供应少一点,上个月需求旺盛一些,这个月需求差一些,但从长时间来看,供应和需求在总体上是平衡的。

供求天平的运作原理

说简单也简单。价格的决定因素就是“供求”,也只能是“供求”(而不是图表或指标),要预测价格只要研究、分析“供”和“求”就可以了。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影响“供”和“求”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同一时间点,影响“供应”的因素有10个,影响“需求”的因素也有10个,能不能把这20个因素都找出来,并且把它们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度的大小也识别出来,这是很难的。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因素的影响度大小是不同的,还有可能有新的影响因素出现,因此还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这就更难了。另外,期货做的是未来,分析供求关系的时候,还要看长远,不能短视,比如现在吃饱了不饿了,不能推导出未来也不饿,几个小时后还是会饿,因为胃在消化,做期货要了解哪些因素是影响未来供求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就难上加难了。

很多问题,连经济学家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一个交易者、投机者了。作为期货交易者,只要弄清楚相关品种的供求关系就可以了。而弄清供求关系,以及不同供求关系之下的价格变动,只需明白“供求天平”的运作原理。

我们可以把整个供求体系看作是一个天平。天平有时候可能会左边高一点或右边高一点,但总体上,天平所追求的是“平衡”。

在“供求天平”上,左边托盘放的“供”的砝码,右边托盘放的是“求”的砝码,中间的横梁是价格尺度,下方是可滑动的价格。价格滑动到哪里能使“供求天平”平衡,哪里就是价格支点。这一支点,可以支撑目前供应和需求情况的平衡。如果价格支点找的不对,天平就无法平衡,它会自动寻找新的价格支点。

 

 

“供”的砝码代表着影响供应增加或减少的因素,“求”的砝码代表着影响需求增加或减少的因素。不同的砝码在不同的环境中,分量是不同的,会受政治、经济、天气等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衡量每一个砝码的重量。

不平衡度的考量: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当下的供求关系,可以测量出供求是处在相对平衡、略微的不平衡中,还是严重的不平衡、超级不平衡中。

怎么测量呢?一是看现在的价格是多少,二是看影响“供”的因素和影响“求”的因素各自有多少个,每一个的分量有多重,“供”的分量和“求”相比是什么情况。

就农产品而言,种植面积、单产、天气(旱涝情况、积温情况、虫灾情况等)、农民种植积极性、品种特性、相关品种比价关系、需求方情况、加工方情况、贸易方情况、社会库存情况、国家库存情况、替代品情况、国内外经济环境、货币宽松程度、加息降息情况、行业政策(比如棉花中国政府发不发配额、大豆抛不抛储、美国大豆的出口政策等)、战争或战争预期、其他突发事件,等等因素,都是影响供求的因素。

每一个影响“供”变多变少的因素都是一个砝码,不同的砝码的大小不同、分量不同,同一砝码在不同的时刻大小、分量也不同,这些砝码加在一起共同组成“供”的分量。农产品“供”的变化相对较大,可能去年是6,今年10,明年则变成了15。

每一个影响“求”变多变少的因素也都是砝码,不同的砝码的大小不同、分量不同,同一砝码在不同的时刻大小、分量也不同,这些砝码加在一起共同组成“求”的分量。长期来看,农产品影响“求”的因素相对稳定,每个砝码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也不大。当然短期内某个可能会从1变成2甚至变成3,从而导致“求”在短期内上升较多。

 

至于每一个砝码具体有多重,这个砝码这段时间的变化具体有多少,这个砝码变化后价格支点需要移动多少才能实现新的动态平衡,相同的砝码在不同的时点对价格的影响有何不同等,这些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市场参与者自己根据获得的数据、自身的考察、自己以往的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或从别人身上/书本上/网络上学到的知识,还要根据自己对特定品种特性的了解、环境的了解,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夏天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秋天会来,这是自然规律,但秋天什么时候来呢?秋天来的时候会有什么变化?是哪些原因导致了秋天的到来?要抓住秋天的开始,关键点是找到夏天的末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不是任何一片叶子落了,秋天就到了?还是特定的叶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落了,秋天才真正到了?

今天炒一个菜看上去和昨天炒的一模一样,但昨天只放了半勺盐,今天却放了2勺盐,味道就必然变了,即使这两份菜外相一样也要加以辨别,具体的差别要细品才能感受到,盐的分量不同,味道必然不同。

一个原因只能导出一个结果,看到一个结果,也必然能找出它的唯一原因。有时候似乎有“一因多果”,那是因为一个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才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本质上来说在不同环境中的同一个因素,并非相同的原因,而是不同的原因。我们要明确同一个因素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小勺盐炒一碗菜味道刚好,1小勺盐炒一锅菜味道肯定淡了。老农民都知道“过去的老黄历看不得”,为什么看不得,因为现在的环境和过去不同了。“天”、“地”、“人”都不一样了,“同样的因素”放进去,结果必然是不同的。

一盘水果放在十个人面前,如果十个人都饿了,那几分钟就吃完了,如果十个人都是饱的,那两个小时候后还有半盘。不能看到一盘水果(所谓的供应量)、十个人(所谓的需求量),就推导出一个固定的结果,人变化了,结果就必然会有变化。

在“正常的”价格波动范围内的行情,似乎很多人都能预判,但价格超越了历史最高价或最低价,突破了以往的框框,绝大部分人就预判不到,甚至不敢去预判了。突破历史的大行情能够发生,必然有突破历史的大原因存在,找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度量这些原因,就能预判到超越历史的大行情,也敢于预测价格将运行到哪里。2009年的大蒜行情,2010年的棉花行情,为什么能超越历史框架,就是因为供求关系的综合因素超越了以往历史的情况,其实这些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只是绝大部分人被自己“套”住了,有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框,被自己禁锢,也就不敢想象了。当然,在其他时候,如果分析的结果是综合因素还在常规的范围里,那么行情也将在常规的幅度里波动。

在结果发生后去找原因,总能想办法找到,这往往是分析师干的事情,作为交易者,必须先找到原因,先推导出结果,这样才能在投资中赚到钱,如果波澜壮阔的行情已经发生了,那么巨量的财富分配也已经结束了,我们也就分不到钱了。所有的难点在于找到原因、分析原因,并且在原因超出常规时能敢于确认、敢于预期。

价格是调节平衡点的尺度

“供求天平”并非放在真空中,供应和需求的分量也不是恒定的,所有的因素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因此追求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但任何一个时点都可以实现相对平衡,任何一段时间都可以实现动态平衡,任何一个完整的周期都可以实现整体的平衡。这就是我一再和朋友们说到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长期来看,整体又是平衡的。”

相对平衡和动态平衡是必然能实现的,也是天平必须去实现的状态。价格是可以滑动的、调节的,价格就是用以实现平衡的尺度。在理想状态下,价格总会自动调整,自动去寻找可以实现当下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不同的供求关系都可以在不同的价格点实现平衡;而现实的市场中,供应和需求的量不是固定的,时时在动态变化,市场各方力量对供应和需求也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还有市场参与者会把对未来供求的预期也作用于当下的供求关系,同时对未来的预期也会随时变化,另外,价格变化后实现了相对的平衡,但这个平衡点往往是人们心中暂时认可的平衡点,而不是绝对的供应量需求量的平衡点,因为人的想法、看法总会和现实有所差别。所以价格滑动寻找相对平衡点的运动就会显得很复杂。但不管价格的运动有多复杂,其变化动力的核心原因、本质原理是不变的。

所谓的供求不平衡,是指在现在这个价格上供应和需求不平衡,价格变了,新的平衡就会到来。在特定时点,供求明确的情况下,价格会自然调节,以此匹配对应的供求关系。如果在一个价格上供求不平衡了,总有另一个价格会让供求平衡,至少是实现相对平衡。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没有绝对的平衡,也没有绝对的不平衡。市场会自动调整价格,让供求趋于“动态平衡”。关于价格自动调节和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从规律和理念上来说是简单的、确定的,但在判断具体的“度”时却是复杂的,在具体的操作中,方向是确定的,具体的价格和时点只能估算而无法精确到哪一个价位、哪一个时点(或许在某些时刻可以做到精确,但绝大部分时候无法精确)。这就是简单中不简单、确定中不确定,但反过来说,不管行情变幻多么迷乱,“道”是不变的,也就可以求得不简单中的简单、不确定中的确定,纲举目张。

我们要相信砝码,不要迷信自己的固有观点

所有影响供求分量的因素,都是砝码,不同的时间砝码有多有少,不同的砝码有大有小,同一个砝码在不同时间也会变大变小。“供求天平”一边的砝码大、数量多、分量重,影响价格移动的力量就大,价格就要向它这一边滑动。

我们要综合考虑自己所能知晓的砝码(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各个砝码的随时变化,才能判断未来价格移动到哪里才能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我就是用这样的原理把棉花的价格看到3万。

在具体判断价格如何滑移、要移动多少才能支撑两边供求分量时,我们应该相信各个真实的砝码,而不是自己固有的观点。

某个因素的砝码,大前年是1+1=2,前年是1+2=3,去年是3-1=2,今年是多少呢?如果是2+3就等于5,今年可能和往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差别有多大,就要看两边砝码的变化是多少。

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我们经常会迷信自己固有的观点和想象而轻视真实砝码的分量。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里,他刚交过水费,那个月费用比平时多了不少,他就怀疑,是不是水表不准了?”

我说,“有个办法可以测一下你家的水表准不准。”

他问我怎么测?

“你知道1立方米的水有多重吗?”

“不知道。”

“1立方米的水是一吨,也就是2000斤。”我指了指边上的水桶说:“这样的大水桶,1立方米水大概要装50桶左右。”

他先是一惊,“哪有这么多啊!1立方米不就是1米宽1米长1米高吗?这50桶加在一起得有多少了!”

“我们可以放满一桶水称一下,算一算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拿起那个塑料水桶,装满水,放到体重称上,称一下是20.5公斤。

我说,这桶水连桶一起是20.5公斤,水桶算它0.5公斤,那一桶水就是20公斤,一吨水刚好装满50桶。

我的朋友还是不信,在他的感觉中50桶水要远大于1立方米。

“可是这数据在这儿摆着,一吨水是不是2000斤?这一桶水是不是40斤?是不是50桶刚好2000斤?”

我的朋友依然半信半疑。我们就去看水表,再装满一桶水,是不是走了0.02方。果然如此。

“还是你这个月用的水多,不用怀疑水表准不准了。”

他很感慨,“原来一方水有50桶水这么多,感觉上没这么多啊。看来我们家上个月用了好多水。”

我说,“你感觉上没这么多,但实际上就有这么多。”

我朋友他自己洗脸、刷牙、洗菜、做饭用不了多少水,所以他感觉应该没用那么多,但他不知道他们家冲马桶、洗澡、洗衣机洗衣服要用很多水,这些水用了但他没有在意。我们在计算水的用量时,必须把所有用水地方都算进去,并且每一个地方的用量都不能有大的偏差,才能把总用水量估算得准确一些。要相信数据和砝码,以数据和砝码为依据推导结果,不能凭想象和感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Stestack

你的鼓励是我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