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哥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方式—时空参悟(上)

冬瓜头最新力作:时空参悟(上)

张冬(冬瓜哥) chinastor

NASA宣称可能发现了一个与地球条件极度相似的行星,这件事情落在以前,和落在现在,人们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现在属于娱乐化时代,任何一个严肃的话题,都能被拿来娱乐。换了以前的说法就是:不正经。是的,浮躁的人们,浮躁的社会,只剩下娱乐尚能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存在的,且有意义的。


这篇文章,是冬瓜哥去年研究一些东西的时候的副产品,冬瓜哥将其写成了文字,全都是冬瓜哥自己的设想和推导,不具备任何证明计算过程,大家就当开阔一下思路。


《时空参悟》是冬瓜哥闭关参悟数日,大彻而得,没有对错,是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理解。


时空参悟》分成了上、下两篇。


时空参悟(上)


感悟时间


时间是神秘的,所有人都知道,时间是不停向前走的,但是也有人知道时间是可以静止的,比如,在光速运动时,还有人推论,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可以倒流。我也一直在时不时的思考,时间到底是什么,和光速又有什么关系,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越静止,甚至产生孪生兄弟悖论,以光速运行好几年之后回到地球,发现自己没有老,而自己的兄弟却老了好几年,匪夷所思,没人能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从头思考一下“时间”是什么,我想多数人都能理解“先后”这个抽象词,先和后,是人类抽象出来的词汇,表示事物发生的顺序,好,我们不说先后,我们说“顺序”,那么人类是怎么理解“顺序”的,有顺序,就必然有运动,如果一个事物是静止的,那么就不会分辨出它的“顺序”,因为它没有顺序,也就是说,它是永恒不变的,不会老也不会死,不会腐烂,就在那静止着,对于这个事物,没有“顺序”,没有“先后”,也就没有“时间”,它就是永恒。或者存在这样一种事物,一开始是运动的,不管是事物整体运动,还是事物内部的运动,只要有运动,就产生了“顺序”,也就有了“时间”,而这个事物不知为何,突然静止了,比如,被冷冻了,接近绝对零度,粒子运动都几近停止,那么对于这个事物本身来讲,时间也就几近静止了,但是对于在一旁观察它的其他事物来讲,其时间并没有静止。假设,上述“事物”就是指人,孪生兄弟被冻住,假设这种冷冻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伤害,或者不说冷冻,说另外某种能让粒子运动几近停止的方式(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方式不会对机体产生任何伤害,兄弟A被冻住了10年,而兄弟B的机体组织,在持续的运动,持续的完成生命逻辑,新陈代谢,吸入氧气、氧化、呼出二氧化碳,进食、消化,损耗,10年过去了,B兄由于机体内部的消耗,老了,而A兄此时被解冻,相当于原地满状态复活,其机体继续从冻住之前的状态开始运行,其并没有老去,对于他来讲,只不过是一闭眼一睁眼的事情。


上面的逻辑很好理解,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同意。单凭结果来看,其与“物体以光速运动时其感受到的时间静止”完全矛盾,上面的结论是“冻住的事物其感受到的时间静止”,而后者则是“以光速运行的事物感受到时间静止”,完全南辕北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想一下,利用最简单的逻辑,假设上述两个结论没有矛盾,是统一的,可以相互推导的,闭环的,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光速运动的事物是静止的。这看上去根本是谬论。但是如果以下结论是成立的话,这个理论不但能够站住脚,而且还能有很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所以,不得不先让各位看一下这个理论:“质量和惯性的本质是静止锁死的场”,见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0840129/。 这是鄙人2014年8月份的一些推导过程和结论,其中包括了多个假说,当然其中有一些结论现在已经不起推敲,所以建议直接往下看,下面会对这个推导结论做简要总结。


第一部分:物质和质量


重新审视物质


“质量和惯性的本质是静止锁死的场”结论的本质其实就是认为“物质”本身是有大量的电磁场组成的,基本粒子也并不“基本”,也都是由“场”组成的,场在自由态的时候,表现为光、电磁波等形态,电生磁生电生磁生电生磁,这样不断向前“翻滚”,从而传播,翻滚的速度,就是光速,是目前世界的最高已知速度。

然而一旦电磁场不再相互感应向前翻滚传播,而是静止在空间当中,也就是所谓“锁死”态,那么此时一个“粒子”便形成了,这种粒子才是“基本”粒子,其不可再分。让翻滚的电磁场锁死的原因,可能是两个例子碰在了一起刚好锁死了,三个碰在一起,锁死了,四个、五个、六个,都有可能,这些抱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的基本粒子,形成了第二层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基本粒子”(其实不基本),也就是质子中子电子等,当然,也有可能单个基本粒子停止了翻滚,可能受到了某种强引力等,目前有待研究。

这也就是所谓“波粒二象性”的本源。也就是说,翻滚传播的电磁场(电磁波/光)停止了翻滚,也就停止了传播,此时便出现了所谓“物质”,锁死态的波就是物质,那么当然,物质也可以变成继续翻滚的波,翻滚再次停止之后,继续表现为“物质”。“物体”也是物质,物体是由大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先是形成质子中子夸克电子等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然后形成分子,然后聚合成物质。生物这个“物体”也是如此,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各种蛋白质分子,DNA分子等,它们都是波,锁死的波。也就是说,物质的运动,飞机起飞、火车开动,转头伸胳膊,任何你看到的物质的运动,其实都是“波动”,也就是物质收到了外力,比如机械力、电磁力、引力等,之后,波的锁死态便被打开,成为翻滚态,而一个物体内部的粒子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打开死锁并不容易,从一个点推动一个物体,推力会传递到整个物体的所有粒子,形成联动,所有基本粒子打开死锁,然后物体整体向前翻滚。一个基本粒子翻滚一次,前进一个波长,翻转频率很高,频率乘以波长等于速度,由于翻转一次的长度,是以自己为参考系的,而且电磁场是不会被某种力量“推动”前进的,它只能自己翻转前进,所以光速不管在哪个参考系内,不会受到该参考系作用于它的力,而且自行翻转前进,所以“光速不变”,但是基本粒子波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受外力影响,黑洞的引力足够强大,强大到连一个基本粒子电磁场都可以拉得动,但是多数时候,可见的外力并不能影响基本粒子波,可能也会影响,只不过已经细微到无法测量。大量基本粒子组成的物体,由于基本粒子之间的牵连,所以整个物体会有一个等效频率,这个频率到底怎么量化,有待研究,可能与基本粒子频率一个量级,也可能远达不到常见各种电磁波的频率,有待测量,这就是所谓“物质波”,物体受到力的“推动”之后,内部的基本粒子逐渐打开锁死态,向前翻滚,翻滚频率不变,(这里想象一下芯片中晶体管在外部时钟驱动下不停的翻转时候的景象),但是波长会随着受力时间增加,慢慢变长,导致整体速度越来越高,(这里想象一下划船,一开始速度为0,以恒定频率不断划水,船的速度会不断提高,每次划水均施加一个力,船速度就增加一点),物体静止的时候,其实基本粒子也是“想”翻转的,只不过收到耦合牵连所以只有势能,尚且称之为翻转势,但是缺少一个打开锁死态的推手,此时受一点点外力,就可以让物体动起来,开始波长很小很小,在粒子的不断翻转下,缓慢向前移动,随着持续受力,波长不断增加,(这里回忆一下初中物理实验加速度纸带打点,点和点之间距离越来越长),速度不断加快,那么物体的速度,应该等于物体整体的频率,乘以物体翻滚的波长。能否达到光速?或许可以,但是如果真达到了光速,那这个物体可能是“解体”状态, 因为只有单个基本粒子才能达到光速,其孤身一人,不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不受拖累,所以物体如果达到光速,其会解体成为一堆基本粒子,体会一下失重的感觉,当受到的力完全转化成速度时,身体自身内部的耦合程度就变低了,会感觉一身轻松,一个道理。此时这个物体已经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一堆互相毫无关联和纠缠的电磁场并且以光速前进,这是一种可能的结果,可是还可能有另一种结果,我们下面会分析。


问:基本粒子为何可以不轻易受外力影响,物体则可以轻易受外力影响?那是因为粒子纠缠在一起形成物体,失去了自由,大量基本粒子整体上作为一个物体,便可以轻易受到影响了。


问:既然物体是翻滚前进的,为何仪器检测不到这种量子化的移动?首先人眼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因为人眼只要到了24Hz或者30Hz以上基本就觉得是连续了,可能常见物体的频率基本上都远高于这个量级。从未有报告过物体的这种量子化运动方式,仪器也分辨不出来么?问题就在这,很有可能利用仪器可以探测到一跳一跳前进中的物体,并测得其波长(步进长度),这算是本文衍生出的一个证伪点。


所以,物质就是波,波耦合到一起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能量耦合到一起就是物质。


不存在分身


电磁粒子的前进,同一个时刻只能朝着一个方向,不可能存在同时朝向多个方向翻转的电磁粒子,也正因如此,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坐车的同时,手脚依然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看上去,你向前移动,和你手脚的上下运动,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如果物体运动的本质是电磁运动,那么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就不可能同时发生。你想往前走?对不起,那就别向其他方向运动,专注于向前走。但是电磁粒子的频率是很高的,偶合成物体之后,物体本身也有频率,也是很高的,这些频率可以将它们分时复用,比如第一个周期向前走,第二个周期向下走,然后再向前走。每个方向上分得的频率周期比例,与这个方向上受力的大小成正比。那么多个粒子之间的运动是否是可以“同时”的?至少目前看来是的,但是也不一定,有可能这个世界底层是以更高频率串行执行的,这一点我在《大话存储 终极版》里也有提及。有些人可能看到这里已经知道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了,还没体会出来的没有关系,请继续看。


质量是什么?


质量,传统意义上理解是“物质的含量”,也就是基本粒子的数量,对于一个物体,其应当是个常量。根据上述的“物体运动是电磁翻转前进”的理论,施加同样大小的力以一定的时间,物体内部的粒子会打开耦合到一定程度然后向前翻转,也就是说,这种物体的“惯性”至少应该与两个量有关,一个是物质的含量,就是有多少粒子需要被松耦合,数量越多,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力就越大,第二个是这些粒子之间的耦合程度如何,耦合越紧密,达到同样效果需要的力越大,而质量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回忆一下高中物理,虽然那时候根本没有把这些东西串起来没有思考过,但是现在该是思考的时候了,质量的测量是使用弹簧拉动物体,改变其速度,用纸带穿孔,测量其加速度,最后发现力的大小除以加速度,得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随着力的大小改变而改变,仿佛是该物体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恒定的属性,常规思维下思考,对于该物体,其什么属性不随着外界改变而改变?当然是其内部所“拥有”的物质的量,于是便给其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质量”。但是这个测量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物体内部的粒子耦合程度,如果也不随外界改变而改变的话,那么质量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的确是这样,低速运动的物体,其内部耦合度变化非常小,可忽略不计。但是高速运动的物体,其粒子内部的耦合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上面的猜测,光速运动之后,物体内部粒子会解开耦合自由运动,耦合度变为0. 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耦合度变得非常大。


参透质量


耦合度可以理解为内部粒子之间电磁翻转被锁死的程度,耦合度与密度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同样的耦合度,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气态。当物体朝某个方向高速运动时,内部粒子在这个方向上解耦合并且电磁翻转,如果速度足够高,那么粒子之间之前维系物体结构粒子间作用力,也就是用于锁死粒子电磁翻转的力就会变弱,因为所有粒子都“忙着”向对应的方向做翻转了,锁死态打开的瞬间,原子、分子等次基本粒子的带电带磁的末端也会瞬间消失,粒子间作用力也会消失。如果速度非常高,导致内部作用力失去的时间占比增加,这就会导致物体内部结构的坍塌、坍缩,坍缩成更紧密纠缠在一起的结构,此时耦合度变大,需要更大的外力对其加速。相当于加速过程中的换挡操作。随着速度的增加,内部变得越来越紧缩,后续的几档,可能分别达到原子态、中子态、夸克态等,缩得越紧,耦合度越大,就需要更大的外力对其加速。要达到光速,需要什么条件?达到光速,则内部的粒子便在其他任何方向上没有任何运动和力,一心只朝着一个方向翻转,其所有频率,每一步,都用于速度方向上的前进,那么也就是说,物体内部没有了任何维系该物体本来样子的力,所有基本粒子坍缩成一个致密的质点,这个质点内聚集了组成该物体的所有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一心一意的以光速运动。


质量,为物质含量与耦合度的乘积,物质含量是定量,但是耦合度,是变量,耦合度随着某个方向上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爱因斯坦质量方程所揭示的本质道理,m=m0/(1 - υ2/c2)1/2,速度越大导致质量越大,其实是耦合度越大,达到无穷大,我们可以把1/(1 - υ2/c2)1/2定义为耦合度系数,m0则应该为物质的含量与初始耦合度的乘积,耦合度系数表示的是耦合度随着速度变化的增量系数;而物体的长度L=L0(1 - υ2/c2)1/2而则随着速度增加而变小。υ2/c2表示了物体当前速度与最高速度的占比。


物体坍缩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内部的粒子过多的专注于整体向前运动,而“无暇顾及”维系内部组织结构所需要的逻辑,只要有两个基本粒子还纠缠在一起,形成高级结构(电子质子等),那么物体就不能达到光速,也就表明还没有坍缩到极致,坍缩到极致,所有高级结构均被拆解,整个物体纯粹是一堆基本粒子,也就是基本电磁场,此时整个物体就是一个点,此时全部粒子才真正的把所有运动分量都消耗到光速前进的方向上。


形成的高级结构越多越复杂,纠缠的范围就越小,耦合度也就越小,比如,分子和分子之间可以彼此独立,不纠缠;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级结构被拆散成更基本的粒子,那么这些粒子之间的耦合范围更大,比如整个人体如果被拆解成原子态之后,碳原子可能会全部纠缠在一起,氧原子也纠缠在一起,整个人体成了一个单质储存罐,其耦合度就变大了,传统中所理解的“质量”也就变大了,但是原子的数量,摩尔数,不变,也就是物质的含量是没有变化的。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摩尔数的某种元素原子的不同态,比如固态、液态、气态,目前人类测得的数据,并没有发生质量上的变化,相同的碳原子数量,其形成金刚石,还是碳蒸汽,其质量相等,这证明分子和原子这一级结构之下,耦合度基本相同。但是到了原子核级别,便可以看到耦合度对质量的影响,相加下文核裂变一节。


耦合度变大之后,想要推动这个物体,你会发现变得非常难,虽然物质含量不变,因为让大范围耦合的粒子向前前进一个波长,要克服其耦合度做功。


当物体内部全部坍塌成基本电磁粒子之后,这些电磁粒子全部耦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单个“粒子”,而这个粒子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倒不是因为物质含量达,而是因为耦合度非常大,此时你基本推不动它,需要非常大的力才可以,但不会是无穷大,因为物质的含量并不是无穷大,耦合度也就不是无穷大,耦合度的最大值就是所有电磁粒子耦合在一起的时候的值。如果的确能找到这种力量,加以足够的时间,物体还是可以达到光速的。所以相对论质量方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修正。


“质量”只是通过实验测得的,力除以加速度,但是其可以表示任何你想象出来的、能解释得通的东西。


动质量和静质量


至此,我们不应该再以“质量”这个词来定义“力除以加速度”了,应该用“惯性”更合适。物体静止时,速度为0,耦合度系数为1,但是不表示其耦合度为0,其有一定的耦合度,此时为静质量(静惯性),此时外力需要克服这种耦合度,才能够让物体动起来,而随着速度的增加,耦合度也会 越来越大,所以耦合度系数开始逐渐小于1,导致动质量(动惯性)越来越大。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是通过力除以加速度来计算出来的,由于其必须要让物体运动起来,产生速度,考量其加速度,所以其必定受到耦合度的影响,只不过低速运动物体可以忽略。而引力质量,是用地心引力测出来的质量,由于速度很低,耦合度的影响基本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即便是两个物质含量相同但是耦合度不同的物体,使用地心引力测得的质量也相同。这里有个问题,根据引力计算公式得知,引力大小与双方质量成正比,而质量与耦合度也成正比,那么耦合度大的物体收到的引力也大,这似乎不太对劲,目前没人能说清楚引力是什么。这里有两条分支可以研究下去,第一个,引力可能只与物质的含量有关,与耦合度无关,但是利用引力测出来的质量值与用弹簧测力仪器测出来的相同,证明物体的初始耦合度可能仅仅占了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可以用实验方式测得这个差别;第二个分支,可能耦合度越大,受到的引力也越大,很有可能因为粒子如果自由度太大,其与对方物体之间的引力传递就聚焦的不好,而耦合度增加以后,这些粒子都“听话”了,那么引力便聚焦的产生了出来,变大了。


很遗憾,欲速则不达


经过爱因斯坦的量化分析,最终得出了结果也就是速度越大,耦合越紧最后坍缩成一个点,这个点的内部已经没有了任何运动。所以,欲速则不达,达到速度是要牺牲的,甚至生命,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致密的物体,其内部所有的逻辑全都消失,正所谓“物是人非”,或者说“是物非人”


飞行器如果靠某种运动来喷气,是无论如何也加速不到光速的,因为推进器内部需要靠某种运动比如旋转,来喷出燃料,只要在与飞行器前进方向不同的任何方向上有运动分量,那么这个物体就不能达到光速。


假设使用某种新的技术达到了光速,比如人造材料,具有抗坍缩能力,同时还能保证非运动方向分量上没有任何运动,那么达到光速之后,想靠自己减速是不可能了,因为自己内部的运动逻辑全都静止,已经无法完成任何逻辑了,只能靠外力减速。


粒子对撞机和宇宙大爆炸


根据上文的结论,加速到光速之后,会坍缩成一个点,但是这个点不至于成为一个黑洞,因为其质量中的物质含量部分很小,但是耦合度却非常大,如果引力只与物质含量有关,则这个小黑洞不会产生多少引力,所以也就无法称之为黑洞了。光速物质,如果瞬间速度降为0,比如两个物体互相对碰,减速之后,结果就很微妙了。此时似乎进入了一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从坍缩的一点,瞬间膨胀回加速之前的样子,因为此时物体内部可以恢复运动了,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基本粒子是否会重新“自组织”形成原子、分子,甚至物体之前的原貌?这也是人们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观测到的世界可能正处於宇宙大爆炸之后的这种缓慢复原过程中,也没人知道这是不是“复原”,亦或是“面目全非”,没人知道宇宙坍缩成一个点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部分:运动和时间


时间的本质是运动


好了,该引出最震撼的时刻了。理解了上述理论,再来回答“为什么物体以光速运动时,时间是静止的”。物体是由大量基本粒子电磁耦合而成,物体的运动就是电磁运动,如果没有了运动,也就没有了时间,当然,时间可以有两个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绝对时间,绝对时间在不停的向前跳动,绝对时间也就是绝对参考系里的时间,也就是那些自由的、未相互耦合起来的基本粒子的频率,每翻滚一次,前进一个波长,时间就向前跳动一次,但是,有多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所以,时间又是个相对量,但是却是容易理解的。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绝对参考时间,那么完全可以以频率最高的电磁波的频率,作为时间计量的基本单位,这个目前测算的最高频率就是普朗克频率,为10的43次方Hz。“时间也是量子化的”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电磁运动,向前翻滚一个波长,才表明时间前进了,而如果基本粒子处于静止状态,不翻滚,那么时间这个概念对该物体来讲,自然也就静止了,但是其他正在运动当中的物体,时间对它们来讲并未静止。时间又是个虚拟的量,你能想象它多小就是多小,比如你可以想想比普朗克频率更高的频率,作为时间的基准,这个时间就完全没有物理对应了,是一个完全虚拟的量,你可以说这个时间是永不停滞的,但是现实中没有对应的,也就没有意义。


参透时间


手表秒针为何会跳动?那是因为电池或者发条带动齿轮转动;电子表的时间为何会跳动?那是因为电子的运动形成数字逻辑然后电子流入了某个数码显像管;人体为何会衰老?那是因为体内的细胞不断的工作、分子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消耗。所以可以看到,各种计时工具,都是靠某种“运动”来完成的,如果有某种因素限制了这种运动,那么对它来讲,时间就静止了。比如,把细胞冷冻住,然后唤醒,我想人类很快就会攻克相关的技术。那么为何一块手表如果以光速运动,它的秒针就不动了呢?我想大家现在已经可以感性的体会到一些思路了。没错,根据之前所述的理论假设,如果物体以光速运动,组成该物体的内部的所有基本粒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就停止了,只在光速传播方向上向前翻滚,既然所有粒子都朝一个方向前进翻滚,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同时在做其他方向的运动,那么也就是说,秒表的秒针不可能绕着轴心运动,因为, 物体或者基本粒子的频率是个定量,只能走这么多步,只有每一步都朝一个方向上前进,才能达到光速,达到了光速,也就证明粒子只朝一个方向前进,那么其他方向上也就无法获得对应的分量,那么秒针停止转动,数码显像管不会亮,人体也不会衰老,整个物体内部的运动全部停止,那么时间对它来讲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看不到任何运动,只有无边的黑暗,其实连黑暗也看不到,因为此时这个物体是死的,任何靠运动来完成的逻辑和智能,都不起作用,比如眼睛也是靠细胞内分子的相互作用逻辑来感光的,大脑也是靠分子相互作用来思考的,如果把你加速的光速,你的大脑和眼睛完全停止运动,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被冻住在光速之前的那个状态。当然,根据前文的理论,达到光速后物体会坍缩成一个点。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物体如果以很高的速度前进,但不是光速,会怎样。经典物理力学里的“力的分解”,物体可以同时在x和y轴方向都有速度,体现为斜线运动,这只是表象,底层其实是频率复用,也就是说,如果收到两个方向上的力,他们共同享用该物体/粒子的频率,每个方向所分得的步频数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x轴和y轴的两个力Fx和Fy同时作用在该物体上,那么只有在Fx=0时,Fy方向才能获得全部步数。也就是说,要想让物体达到光速,起码的保证它只受一个方向的力,一旦有其他方向的力参与分享步数,那么就达不到光速。 随着从光速运动逐渐减速,物体内部的逻辑逐渐开始占用步频,完成逻辑,你所感受到的时间也是随着速度的下降慢慢的开始流逝,如果瞬间降到0,那么你会原地复活,继续之前的状态运行下去,但是人脑是有智能的,虽然整个人体状态被冻住,但有可能会察觉到这个事件,很多现象,可以尝试用这个理论分析一下,比如 第六感?穿越?留给大家遐想。


和气体一样,速度快则压力小,因为气体朝着一个方向做运动,那么气体分子在其他方向上的运动(体现为压力)的分量就变小。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应该可以测量,让一袋空气高速运动起来,此时袋体内部的气压计读数应该降低,表面看来,罐子静止时,袋子表面是鼓起来的,但是高速运动时,袋子应该变瘪了。但是速度高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种效应?需要实验去研究。


时间可以依然是个绝对量,你的内部运动静止了,别人的没有,绝对参考系内的时间依然在流逝,只不过相同的时间内,你的内部运动速度比别人慢。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主角去探测某星球,其时间变慢,在他们看来,只是过了几个小时,而回到空间站之后,其队友已经老了23年,这23年,队友孤身一人在太空中度过,这需要多少生存的勇气和希望。假设其队友能看到主角执行任务,则其队友一定会心急如焚,因为很简单一个动作,主角可能需要做很长时间,就像被放了慢动作镜头一样,但是主角本身由于其大脑活动也慢了下来,主角本身不认为自己很慢。

徘徊在黑洞附近,时间也会变慢,用上面的理论解释,黑洞强大的引力导致事物内部的粒子在完成自己内部的先后逻辑运动时,需要克服引力做功,速度自然就变慢了,那么时间也就变慢了。相当于一下子把地球重力提升100倍的话,恐怕你打出一个字得需要10分钟,大脑的反应也会相应变慢,但是你可能不觉得自己很慢,前提是你得肌肉有足够力量克服这个重力。所以,受到的引力越大,自身感受到的时间也就越慢。


寻找世界的基准时钟频率


既然这个世界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又存在一个绝对参考系和绝对时间计量单位,那么如何寻找这个世界的基准频率?也就是最小步长/波长,也就是最大频率的电磁波。或许人们从未发现过这种以最高频率翻滚的电磁波,但是人们却通过实验计算出了这个最大频率,这就是普朗克时间的倒数:10的43次方。


10的43次方,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最大频率。在计算机世界里,数字电路是依靠时钟信号来不断翻转完成计算逻辑的,现实世界也存在这个频率,这就是让世界运行的基准时钟信号。在一年前的某篇文章里,我曾经想过,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个极限速度,与计算机世界做类比,因为CPU也有个固定运行频率,那么这个世界是否也有个固定运行频率?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底层其实都是这些原始频率的高层封装?正如各种电路器件一样。而普朗克常量,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频率,正是这个世界的运行基准频率。


用手表电子表等计时方式所记录时间都是“软”时间,相当于软计时器,这与计算机类似,如果靠CPU执行代码来计数,是不准确的,因为CPU可能会被中断,此时便会终止计数,中断结束之后恢复之前的执行状态,继续计数,而此时,该计数器的时间变慢了,这与现实世界类似。用什么办法可以实现“硬”计时?可以“效仿”计算机的实现方式,计算机使用晶振来产生一致的恒定的时钟频率信号,那么现实世界中恒定的频率是什么?当然是某种电磁波。原子钟便是利用原子外层电子跃迁之后的辐射电磁波的频率来作为时钟信号从而计时的,既然是游离的电磁波,那么其频率就是这个世界的基准频率,其本身也是光速,其是准确的。也就是说,即便是这个原子钟以光速运行,其产生的原始信号频率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其外围器件,比如频率提取、显示等,这些都是耦合起来的基本粒子,那么这些器件的定向运动势必会影响其对原始信号的处理,一样会导致时间变慢。

你还相信“生命在于运动”么?


速度增加后,物体会逐渐坍缩,根据前文的推断,坍缩是分好几档的,首先可能是分子结构遭到破坏,然后是原子、质子中子、夸克,最后就是原始的基本粒子态,这个态是最终的状态。但是至今没有人可以将其量化。当人体高速运动时,其内部分子结构会被破坏,细胞也会被破坏。当然,由于人体内部是不均匀的,有些可能先破坏,有些结构可能耦合较紧不易破坏。这也正是人体衰老的原因,当某个部分被破坏到无法修复之后,产生连锁反应,最后生命结束。别忘了,人至少是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转的,这就是在绝对参考系内的运动,这种运动注定了生命会走到尽头,不仅是生命,任何事物都会被运动所磨灭掉。但从另一方面讲,高速运动之后,其感受到的时间的确变慢了,反而又能起到增寿的功效。那么,组织被破坏和时间变慢,这两者到底谁胜出?对谁可以增寿?我想,对于生命力旺盛新陈代谢旺盛的人,可以利用加速运动来冻住时间,破坏的组织可以修复回来;但是对于那些生产新细胞核组织的能力变弱的人来讲,这样无异于自杀,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临界点,避免过快进入生命终结连锁反应阶段。


地球如果停止转动,假设停转之后的速度如果是与光粒子波绝对参照系的速度相比为0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将迅速老去,因为组成我们身体的粒子在其他方向分量的速度变为0,则完成自身生命逻辑的速度便会加快,本来2秒钟喘一口气,现在可能需要1秒喘一口气,心脏跳动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衰老变快,地球上一切事物都会加快,包括手表秒针也会加快,就像一下次进入快进模式一样。


时间倒流?不可能!


有没有可能将时间变快?也就是遇见未来? 要想让时间加快,也就意味着让秒表加速做圆周运动,让人体加速老去,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消除物体或者粒子在其他方向的运动分量,而“专注”自己内部逻辑的运动。保持身体不动,其实还是在动,因为地球在转。任何物体可能相对于绝对参考系的速度都不是0,如何找到绝对参考系,也就是发现纯粹静止的物体,有待研究。因为找不到绝对参考系,所以人类并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消耗了额外步频分量,还是抵消了分量,但是,却可以先让物体运动起来,通过测试向不同方向的运动,然后观察其物体内部运动逻辑的速度变化,从而可以找出绝对参考系,这一点有待研究。只有找到了绝对参考系,或者碰巧向某个方向运动刚好抵消了非内部逻辑运动方向的分量,才会让内部逻辑运动加快。没有人希望加速衰老,但是如果无意间作用在你身上的其他方向分量被抵消或者原有受力减小,你的大脑可能就会加速思考,从而可以达到一些平时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之下,可能会得出一些更高正确几率的未来预测结果,因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再思考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只是平时思考的速度达不到较高的预见正确几率而已。


《超时空接触》是一部比较让人震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与外星信号接触的故事。在最后那部根据外星智慧的传授而建造的机器中,在外面的人看来,球体正常落下,而在位于球体中的这位科学家看来,她仿佛经历了很多事情,而且穿越到了某个异度空间中,与其死去的父亲对话,并切似乎明白了一些宇宙真理却又无法表达。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在情节上并不亚于最近的《星际穿越》。这位科学家所经历的场景,就是她自己和周围的空间,也就是那个球体内部的时间,被加速流转了,才有可能让她经历这么多的事情而且以至于穿越到异度空间,或者这个机器就是一个穿越机,在异度空间内时间流逝的比地球快。


是否可能让时间倒流,回退已经发生的事情?根据这个理论的话,是做不到的。要想回退,所有粒子均需要向反方向运动,而方向有无穷多个,要想反方向运动,首先需要记录之前的粒子运动路径,然后还需要精确的产生针对这些无穷方向分量的反方向作用力,这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世界真的有记录从头到尾的运动路径。


虽然可以通过追赶之前事物所反射出去的光线来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因为物体运动达不到光速,所以赶不上光速,达到光速时智慧已经坍缩了,那么你也就看不到之前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种办法可以曲线完成这件事,比如绕近路,绕到光线前面去。比如,想象中的黑洞便可以让光围绕在自己周围旋转,这样光就不是按照直线传播了,便可以追踪到历史。


第三部分:能量和转化


光速时代


达到光速物体会坍缩成一个密实的质点,这种坍缩的原因是内部的全部粒子全神贯注的向前行进,“无暇顾及”维系各种组织框架所需要的逻辑运动。假设有某种技术,或者新的元素,其可以抗坍缩,那么就不需要无穷大的力来让物体达到光速了,力做的功全部转化为速度。

假设该物体已经达到接近光速的某个速度,内部耦合度已经非常高,具有对应的动量mv,所受外力为0。这样一个物体想要减速,可就不是靠自身能做到的了,这也正如加速到如此大的速度也不能靠自身做到一样,依据前文所述,推进器自身也是靠运动来喷出燃料从而加速飞行器的,但是推进器自身也要随着飞行器向前运动,也在消耗其他方向的分量,当速度足够快的时候,推进器自己的运动就会力不从心,喷不出足够燃料,整体速度也就无法继续增加,也就是说,对任何靠自身推力前进的物体,都有个极限动量,无法达到光速。在这个动量临界点处,飞行器是可以慢慢减速的,但是因为是临界点,很容易偏离到追求了更高速度,但是再也无力回天的地步(推进器再也转动不了,或者转的非常缓慢),此时就完全无法控制了,只能依靠外力减速,比如另一艘飞行器反方向推动(理论上不可能,除非撞在一起,否则需要先同步飞行,这就矛盾了),或者其他星体的反方向引力,这就完全无法控制了,因为飞行器当前只能沿着直线飞行,飞到哪里去并不能控制。但是此时飞行器尚未达到光速,也就是说还是可以有其他方向运动分量可供消耗的,此时其内部的宇航员也依然可以运动,只不过对静止的观察者看来,他们运动的非常缓慢,以至于可能100年之后手都没有动1厘米的地步,但是可能在经过一百亿年之后,宇航员终于成功让反方向推进器转了起来,成功实现了减速,前提是飞行器一直没撞毁。


另外,高速飞行阶段,想转个弯估计都不容易,因为内部推进系统此时会非常“僵硬”,需要提前计算好转弯出发时间,从而提前转弯,计算这个时间时也需要考虑计时装置的“僵硬度”。


靠引力推进的物体,自身不需要消耗任何非整体运动方向的任何运动分量,引力的方向也是速度的方向,这种物体便可能达到光速,只要这个引力大到能够连基本粒子态的物体都拉得动,只要能拉动一个普朗克长度,那么就可以继续加速前进,因为此时力的做功将全部转化为动能,不会再转化为耦合质量,因为耦合质量已经达到了最大值。


可以靠外力顺利减速,比如受到了反方向的引力。减速过程与加速过程不同,物体内部的耦合度可能并不会随着整体运动速度的下降而下降,也就是说,物体坍缩之后,可能不会复原,因为没有这种势能,它并不像弹簧、气球等,被压扁之后有弹回来的势能。而且物体自身也不会记录其被拆解时候的路径,然后做可逆的回复,基本粒子自身也不会携带自己之前的相对坐标。也就是说,一个物体被光速运动坍缩之后,不会复原。该物体就是最原始的初始状态,没有任何高级结构,百废待兴。


但是这个被坍缩之后的物体,其耦合质量依然很大,对其加速会很缓慢,需要很大的力。那么其一旦落地,便很难移动了。所以人类准备好光速时代了么?我看完全没有。


可以推断,当人类能够掌握从基本电磁粒子直接造出任何高层结构的物质的话,包括生命体,那时候人类才能够驾驭光速飞行。但是即便人类能够造出任意物体,也不意味着人类就是上帝了,因为人类造不出电磁基本粒子,也可能永远不会清楚电磁基本粒子的前世今生,也跳不出当前维度,人类还是在上帝的掌控之中。


另外,如果存在某种“抗坍缩”的物质,也就是这种物质不管在什么时候,其内部都不存在任何运动,就可以维系当前的结构,即便是让其光速运动,由于在静止的时候它也不消耗任何运动分量,所以它的结构在光速时也可以保持不变。即便是人类发现或者发明了这种物质,恐怕也不知道怎么用它来保证生命体不被坍缩掉了。


参透质能方程


动量定理告诉大家,FΔt=mΔv。由于m其实也是个变量,那么Ft这个冲量,不见得只能冲成v,可能会冲成m,确切的说是冲成m中的耦合度部分,也就是说,物体受力之后,可能会出现速度不变而耦合度却增加了的情况。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出现在物体向光速加速阶段中,前文中提到过,加速过程分多个阶段,需要换挡,比如从分子拆散成原子,耦合度变大,原子拆散成质子中子,耦合度进一步变大,每次耦合度的改变,速度会保持恒定一段时间,完成了耦合度的变化后,速度继续增加。也就是外力做功不一定改变速度,可以转变为耦合度,也就是m中的一部分,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利用耦合度增高的方式,吸收了“能量”,其动能没有变化,如果让它撞上其他物体,依然符合动能守恒,但是其所谓“内能”却增加了,储存了能量。一切还是守恒的。内能有两部分组成,也就是物体内部粒子的在非整体运动方向上的动能以及粒子的耦合能。


在物体从静止被加速到光速过程中,外力做功,一部分变为耦合质量,另一部分用于改变物体速度,同时物质内部其他方向的运动逐渐停止,假设能量依然是守恒的,那么可以得出,外力做功+物体静止时的内部粒子动能+物体静止时的内部耦合质量+物体静止时的物质含量=物体光速时的物质含量+光速时物体的耦合质量 + mc2/2。物体静止时的内能=物体静止时的内部粒子动能+物体静止时的内部耦合质量。


我们算一笔账,假设有这样一堆基本电磁粒子,以光速杂乱无章的朝着各个方向运动,它们的总质量为M,则这堆粒子的总能量为Mc2/2,如果让它们万全停止运动,则它们要对外做功,将Mc2/2这么多能量传递给其他物体。有另外一种方式让这些粒子停止光速前进,看到这大家应该明白,那就是让它们之间耦合在一起,纠缠抱在一起谁也翻转不了,那么此时它们没有对任何物体做功,外界也没有对它们做功,是它们自己把自己禁锢住的,它们不再前进,原地锁死,形成“物质”,那么Mc2/2这些能量哪里去了?很显然,被禁锢在了所形成的“物质”里了。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就试着想像一下,两个相向同速率运动的球碰撞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当然是碰到一起然后各自被弹开,然后各自反方向远离对方运动,碰撞时产生能量损失,包括变成少许热量和振动波(响声)。那么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个球体碰到一起后再也分不开,比如各自做上一个弹簧,碰到以后弹簧卡在一起,会发生什么?这可能是高中物理的课后题,亦或是现在高中物理课后题比这个“高深”的多。但是我想大家都能回答出来,那就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压缩弹簧,然后势能再转化为动能,如此往复。两个球,利用弹簧的伸缩开始“震荡”。那么如果不用弹簧,换成伸缩性更差的东西,比如硬卡扣,或者强力胶,或者其他“某些”方式。这样两个球碰撞之后,会静止不动,动量守恒,但是动能哪里去了?高中课本会告诉你,动能转化为两个球的“内能”。但是课本中对“内能”讲的确是极度模糊,没有深入去思考。如果使用应卡扣等,那么动能一样会转变成弹性势能,但是这股势能会传遍整个物体,也就是把两个球“压缩”了,动能会各自传递到对方内部的粒子,让它们加速运动。粒子内部运动变快,内能变大,这体现为另一个物理量——温度。如果把这两个球放到真空中,用隔热层包裹,用磁力牵引,然后不停的对撞,则撞击后的震动由于真空,则无法传递出去形成响声,由于隔热,则无法将热能传出去,则这两个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发热发红最后融化。


基本电磁粒子之间也可以这样禁锢自己,把光速动能转化为内部的这种耦合势能(耦合质量),但是这堆自由的电磁粒子是杂乱无章的运动,它们无法自己就把自己禁锢起来的,这就像包住一堆小球,必须有一种外力将它们包在一起,也就是外力必须对其做功。也就是说,这堆电磁粒子被某种外力禁锢形成物质之后,其禁锢起来的总能量应该为其原有的动能,加上外力对其做的功。


根据E=mc2,有理由推断,外力对其做的功也等于mc2/2,至于具体如何做的功,需要模型和量化分析。这就是E= mc2所揭示出来的本质,所谓“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看似无法理解,但是理解了“物质”的本质和“质量”的本质,以及物质的形成方式和过程,就很好理解上面两句话了。


所以,物质就是禁锢起来的电磁场,禁锢起来的能量,锁死的场。


质能转换


然而,上帝似乎不是个好编织手。他编织起来的物质,不太稳定,亦或是故意留有后门,动不动就会放射出一些失去禁锢的电磁粒子,正因如此,留给了人类突破口,从而一步一步逼近真相。元素衰变,放出电磁波,电子跃迁,放出电磁波。这些放射波就是那些逃脱了禁锢的电磁粒子,物质也损失了耦合势能,也就是耦合质量。


核裂变的真相


人类终于在寻找真相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质能方程并不是儿戏,人类在不断挑战着上帝的忍耐底限。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重核,分裂成多个轻核和中子,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过程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量不变,也就是核子数守恒,但是“质量”却不守恒。这很难让人理解。人们确实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人们测算了每种元素的质量和核子数,然后两者相除,发现铁元素的平均每个核子占的质量最小,这很难理解,难道质子和中子还有不同的变种?比如轻质子,重质子?如果有人这么假设,或许他会一直照着寻找轻质子的方向研究下去,并且可能终生无果最后抱憾而终。但是另一条路似乎更加通畅一些,就是认为不同元素,其耦合度是不同的,虽然组成物质的粒子是一样的,但是耦合质量不同,其质量也就不同。

再来看核裂变或者核聚变,反应前后,物质的含量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物质本身没有湮灭,那么能量从哪里来?能量便来源于损失的那部分耦合质量。上帝好不容易将这些很不听话的电磁场编织起来,对其做了功,而人类就这样把它拆开了,上帝做的功,转化为电磁辐射、粒子动能,上帝很生气,但是人类似乎还是个婴儿,婴儿撕破一张纸,并不算什么,但是婴儿若去触碰插座,上帝应该是要来管管的。


冷热和温度


物体静止时的内能=物体静止时的内部粒子动能+物体静止时的内部耦合质量。内部粒子动能的大小,直接体现为温度,如果用手去触碰,会感觉到这个温度,那是因为该物体把动能不断地传给你,它降温了,你升温了,你也可以把你的内部动能传递给它。生命体不是只禁锢了一堆能量就叫生命体的,它需要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DNA解螺旋,生成蛋白质,所以其需要有一定的动能,所以需要保暖隔温。


光速运行的物体,内部动能为0,则其温度为绝对零度。(文章未完)


冬瓜头(《大话存储》作者)

2014年11月19~12月2日 于北京


长按扫码关注“大话存储”

长按图片发红包:

支付宝扫码发红包:

强赠冬瓜哥真容: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