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C 语言内存分区
C 语言在内存中一共分为如下几个区域,分别是:
下面分别介绍各个区域。
1、栈区
栈区介绍:
- 栈区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无须手动管理。
- 栈区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无须手动管理。
- 栈区上的内容只在函数范围内存在,当函数运行结束,这些内容也会自动被销毁。
- 栈区按内存地址由高到低方向生长,其最大大小由编译时确定,速度快,但自由性差,最大空间不大。
- 栈区是先进后出原则(LIFO),其操作方式数据结构中的栈是一样的。
存放内容:
- 临时创建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
- 函数调用时,其入口参数存放在栈区。
- 函数返回时,其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 const 定义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
栈的大小是有限的,通常 Visual C++ 编译器的默认栈的大小为 1MB,所以不要定义
int a[1000000]
这样的超大数组。
2、堆区
- 堆区按内存地址由低到高方向生长,其大小由系统内存/虚拟内存上限决定,速度较慢,但自由性大,可用空间大。
- 堆区用于存放程序运行中被动态分布的内存段,可增可减。
- 可以有 malloc 等函数实现动态分布内存,不过它的存储空间一般是不连续的,所以会产生内存碎片。
- 有 malloc 函数分布的内存,必须用 free 进行内存释放,否则会造成内存泄漏。
-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不过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char* p = new char[20];
// 这行代码在Heap中开辟了20个char长度的空间,同时在Stack上压入了p,
// 指针变量p存在于栈上,其值为刚刚在堆上开辟的空间的首地址。
3、全局区(静态区)
全局区由 .bss
段和 .data
段组成,可读可写。
通常是用于那些在编译期间就能确定存储大小的变量的存储区,但它用于的是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都可见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bss 段
——未初始化-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bss段
。 - 初始化为 0 的全局变量和初始化为0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bss段
。 .bss段
不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由操作系统初始化。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data段
——已初始化-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
.data段
。 - 已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存放在
.data段
。 .data段
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由程序初始化。
-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
注意,
.bss段
只占运行时的内存空间而不占文件空间。在程序运行的整个周期内,.bss段
的数据一直存在
4、常量区
同样,常量区也是用于那些在编译期间就能确定存储大小的常量的存储区,并且在程序运行期间,存储区内的常量是全局可见的。这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存储去,他们里面存放的是常量,不允许被修改。
- 字符串、数字等常量存放在常量区。
- const 修饰的全局变量存放在常量区。
- 程序运行期间,常量区的内容不可以被修改。
常量数据段叫做 .rodata
,即 read only,表示常量数据是不可修改的。一旦程序中对其修改将会出现段错误:
- 程序中的常量不一定就放在
.rodata
中,有的立即数和指令编码放在.text
中 - 对于字符串常量,若程序中存在重复的字符串,编译器会保证只存在一个
.rodata
是在多个进程间共享的- 有的嵌入式系统,
.rodata
放在 ROM(或者 NOR FLASH)中,运行时直接读取无需加载至 RAM。想要将数据放在.rodata
只需要加上 const 属性修饰即可。
5、代码区
- 程序执行代码存放在代码区,其值不能修改(若修改则会出现错误)。
- 字符串常量和 define 定义的常量也有可能存放在代码区。
6、总结
下面已一段代码来看一下各部分存储:
#include <stdio.h>
static unsigned int val1 = 1; // val1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2 = 1; // 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3 ;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bss段
const unsigned int val4 = 1; // val4存放在.rodata(只读数据段)
un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