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怎么来的呢?
米饭在主食的排名中位列前三甚至是第一,估计反对的概率是0吧。然而布林小的时候,很少吃米饭。除了过年过节,平时就很少吃了。为什么呢?布林所在的地区水田为主,水稻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就是在这个以水稻为主的地方,吃米饭居然是奢望。原因简单,因为如果耕地少,产量低。布林小时候,家里的粮食人均是200多斤。其中所有的东西都算上了,如果都吃掉,其他的东西也就都没了。这200多斤粮食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基础,直白点儿是钱。可以用来换取其他生产资料,如果都吃了,其他生产资料怎么来呢?而大米在粮食作物中是价值比较高的,可以以1:3的比例到邻村(京属农村)换取玉米或者1:1.5 比例去换取白面。这样,少吃大米甚至是大部时间不吃就成了不得不的事情。
大米的生产过程相比于其他粮食要繁琐一些,布林眼中的大米生产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育苗
一般的粮食作物都是直接播种,然后育苗,间苗的过程,中间少有移栽的手续。当然,很多经济作物或者蔬菜,这个移栽的过程是有的。水稻不同,它不是直接将种子撒在田里出苗;而是先找一块比较好的田进行育苗,等秧苗长大了,再进行移栽,也就是插秧。育苗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叫做浸种,目的是减少病虫害。浸种的AI(豆包)解释如下:
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清水、热水或含有药剂等的水溶液中,通过让种子在短时间内吸收足够水分来促进萌发、杀灭病菌、增强抗逆性,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减少病虫害、提升幼苗质量的农业种子处理技术措施。
布林的印象中,大人们将水稻种子用麻袋装起来,然后放到专门的温水里浸泡,好像有什么味道。跑完之后的种子就被播撒到专门的苗圃中(当地叫做秧盘儿),施撒必要的浮土和肥料就可以了。数日之后,嫩绿的秧苗冒出来,非常整齐,苗圃宛如一块块小地毯铺在早春的田野之上。
第二步:插秧
每年的五月中旬,就开始移栽水稻了。首先要把大田整理好,大体上是松土,施肥,整平,灌水。水的深度要有几公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少了,水稻苗可能会枯死,多了,水稻苗可能会漂浮起来,那也是必死无疑。然后就是轰轰烈烈的插秧了。插秧大体上是分成三组,一组人在苗圃,任务是将秧苗取出,均匀的捆好;一组是将这些秧苗运送到大田;一组是在大田里插秧。当然最后一组是重中之重,人也是最多的,插秧的好坏关乎将来水稻的品质。那个时候,北京市的部分农村已经有使用插秧机进行插秧的了,但是环首都的河北地区没有那么发达,都是人力插秧。插秧的时候,一般是左手握着一大捆秧苗,右手将部分秧苗从上面取出,按照一排六撮秧苗的数量将上面插入水下的土壤中。这个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是个技术活。能干的,这个动作很快,插的秧整齐漂亮,入土深度合适,将来秧苗不但成活率高,长得也好。有的人就歪歪扭扭的。因此为了插的整齐,往往还会在大田里用长线做好标记,就像游泳池里的水线一样。平整如镜的水田在插过秧之后,就变得绿茸茸的了。这时候会有鸟儿在田间飞来飞去,整个田里的气氛是充满希望的,蓬勃向上的。
第三步:养护
移栽成功后,秧苗不但长了新根,还会长出新苗,这个过程叫做分蘖。分蘖后的水稻秧苗数会增加很多,这样水稻的穗子也会多,产量自然而然也会多了。养护期间要施肥,合理的灌水,除草,除虫等等等等,这个过程长达几个月。期间正值夏季,热得很。施肥除草都要站到水田里,一块一块的操作。初期有个劳动程序叫做 挠秧,是大人小孩儿都可以做的了的农活。过程简单,就是蹲在水里中,或者跪在水田中,用手整理水稻苗旁边的土壤,拔掉野草;顺便将秧苗周边的土壤整理一下,扶正秧苗,让秧苗的根基更加稳固。此时秧苗很矮,因此跪在水里是可以的。人们常说,劳动最光荣,描绘劳动的场景也是欣欣向荣,气氛祥和的,但是这其中的艰苦和劳累,只有跪在水里的人才能体会。
第四步:收割
经过四个月左右的辛苦养护,地球转到了离太阳最远的地方,随后开始慢慢公转向近日点,秋天开始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水稻此时已经接近成熟,叶子和稻穗都是金灿灿的。晴朗的下午,可以站在水田旁,看眼前的水稻构成的金色海洋,如果有秋风吹来,还可以看到麦浪起伏,听到窸窣的涛声。天气很快转凉,水稻此时还是进入干化处理,不再浇水了。十一前后,就开始大规模的收割水稻了。割稻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劳动,因为这事收获的时刻,这是检查产品的时刻。尽管依旧很累,但是人们仍然不知疲倦地忙碌在田间地头。收割水稻的布局和插秧相似,每个人负责一个长条,对应六眼水稻。一手持镰刀,另一手握水稻,收齐六束水稻之后,将镰刀放到地上,两只手用水稻茎秆将水稻捆绑好,码放在身后,然后重复这个动作。看似简单的动作,也是千差万别的。熟练的人很快就会从一头割到另一头,慢的人可能叫做被甩的远远的。差距无处不在,即便是看似不动脑的体力劳动。
第五步:脱粒
水稻收割完毕之后,会在稻田里进行一段时间的晾晒,然后就会被运到打谷场上,进行脱粒。脱粒用的机器很简单,一个布满金属钩的圆柱形滚子,一端有皮带轮,用皮带连接内燃机或者电动机转动轮上,这样它就可以转动起来。脱粒的人们一般是体力较差的妇女,站在滚子的里侧,手持一束水稻的根部,将长有穗子的一端放到棍子上。这时飞快旋转的滚子就会利用上面的金属钩将谷粒粗暴地扯下来,抛向远处。当然由于工作量很大,分工是少不了的。有人负责运输捆好的水稻,有人负责将稻谷从滚子前面转移到别处,否则那个地方就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谷粒的小山。
第六步:碾米
脱粒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将谷粒运往碾米的地方,不妨叫做车间吧。在那里,谷粒经过碾压,就会脱去外皮,露出白花花的身躯——大米就会神采奕奕地展现在眼前了。那个时候的机器效率不高,大米可能要反复几次才能将谷壳去除干净。这个时候大米中还会含有部分米糠,因此还要经过一轮鼓风机的处理,将比重小的谷壳用风力去掉。经过一番操作,可以食用的大米就终于生产出来了。一年的艰辛劳动,到此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碾米的过程也是辛苦的,往往会彻夜进行。这其中有个约定俗称的惯例,就是碾米的人们会在晚上,用刚刚碾好的米做一锅米饭犒劳自己。布林就亲眼见过那些大人们,用饭盒装了米饭,坐在一起兴高采烈的朵颐。刚刚碾好的米,应该有最浓的香气,做好的米饭无疑问也是这一年中最香的米饭。(其实后来理论认为将稻谷放置一段时间再去加工成米,米的品质更好。)
这个时候人们带着草帽,端着饭盒,吃着咸菜,神采飞扬地评价这来之不易的收成。米饭的新香和脸上的笑意混合在一起,汇合成袅袅的蒸汽,在空中飘舞…
Marasun 2025-03-25 BJFW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