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就是各种关系产生并形成的。没有关系,
事、物就不存在,更形不成事实,就没有人类的意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有好有坏,有远有近,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显有隐,有动有静……
变化的关系使得信息、概念、知识会随着使用者和使用环境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严格意义上讲,每一次的使用都有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机器学习、机器理解、机器预测遇到的最大困难。
最初我们祖先面对大自然的考验和馈赠,梳理出了许许多多有关衣食住行的认识,并通过生成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形成了知识概念意识,进而发现了诸多事、物之间的外在关系,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后来,2500年前的东西方突然出现了思想、哲学、科技的大爆发(对此笔者一直怀疑双方之前应该有着不被历史记载着的交往,也许是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记录媒介,也许这些交往本身的不系统、零散、局部的,更有可能的是源于那些消逝的文字和符号。),难以想象的众多外在关系被沉淀出了一条条规则一件件条例,在东方演变成了以情为主的人文化意识,而在西方梳理出了以理为主的数文明意识。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略的。
历史的曲折蜿蜒,把人的自我同自然、社会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内在关系,同时也相应产生出了越来越丰富的自我意识、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当前,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哲学宗教结合发展的需求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智能领域(包括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人机融合智能)就是一个突出代表。而
智能领域的核心问题,也转移到能否、以及如何在机器上实现意识的问题,即意向性的形式化、事实的价值化问题,以及如何把产生式与启发式混合问题。
这种把功能性转变成能力性智能体系的构建远远超出了现有各学科本身的范围,需要融合交叉起来,才有可能从未知中找到已知,才能从蚂蚁的眼光拓扑成上帝的视角,才能把知其然的关系提高到知其所以然的意识。
遍历穷举式的相关关系衍生不出人们期待的机器意识,家族相似性的态势生成系统也难以产生真正的柔性因果模型,而
如何解决非机器学习的问题才是实现跨态越域的智能核心所在。一个能够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随机应变的系统就是一个及时明确各种边界条件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知道资源供给有度与任务分解配置的系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主无人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随动感知系统,简单地说,它是一种能够利用各种变化关系实现意图目的的智能系统,它不是简单的机器计算,而是涉及到非逻辑认知的新事物。
我们不妨称之为:人机智能体
小小说: 《颠 覆》
白 驹
人机对抗时:
第一回合,机赢,
随后,
第二回合,机输
……
第一回合,人赢,
随后,
第二回合,人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