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奇特的“现代气味”
现在我们讲墨子和墨家的科学思想,就是在讲他思想里头的科学性、科学精神。世界最著名的一些科学家,都肯定了墨家思想的科学精神、科学性。
比如说李约瑟。李约瑟是非常出名的一个世界顶级科学家、化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科学史家。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到中国来研究中国的科学思想,研究《墨经》,跟钱临照(钱临照,江苏无锡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交朋友。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写了《墨经》,这个书非常重要,非常有分量,非常厚重。中国组织了很多懂外语的人,翻译了很多很多年,才把它翻译出来。
▲1964年李约瑟(右)见周恩来合影照
在这本书里,李约瑟用最热情的语言来讴歌墨经的科学思想,他说墨家是完全信赖人类的理性的,这种科学性明确奠定了自然科学的主要基本概念,这很了不起,主要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了。(原文为“完全信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地奠定了在亚洲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主要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广泛的事实:即它们勾画出了堪称之为科学方法的一套完整理论。” )比如说端、点、线、面、体都有,由此建立了一个科学方法的系统的理论。
而且他说《墨经》里有些科学定义“具有奇特的现代气味”。比如说《经上》有一百条,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定义,比如《墨经》的第一条就是原因的定义。这很了不起,这是现代哲学才讲的。
“故,所得而后成也”,这是《墨经》第一条。“故”就是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意思?原因是所得而后成,也就是你得到故这个原因,原因存在了,那么结果就产生了。
《墨经》说“所得而后也”。我单独举个例子,如果天下雨,那么天下雨是原因,地湿是结果。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一旦知道天下雨了,很快就可以推理出来,那么现在地湿了。他说“故所得而后生也,救天下于世故”,意思是得到天下雨的原因和条件了,那么地湿这个结果也就出现了。
这是《墨经》第一条,所以这个理学测试说明《墨经》的科学定义的确具有奇特的“现代气味”。
梁启超与胡适对《墨经》科学思想的评价
已经有重视现代科学的哲学家,重新发现和发展墨家思想,通过写书来肯定、歌颂、评价它。
梁启超、胡适都是现代科学思想的开拓者,也是世界顶级的学者,高度评价肯定了墨经的科学精神和理念,尤其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参与者,政变失败以后,流亡日本学习了英文、日文,然后研究《墨经》的科学思想。关于墨家思想,梁启超一辈子写了三本书。
第一本是介绍《子墨子学说》,附录了墨子的伦理学,也就是墨子的逻辑学,这是1904年他在日本办了一份报纸——《新民丛报》,他在这份报纸上连载,后来印成书了叫《墨学微》,微就是微小,意思是墨学探秘。
1920年前后又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墨子学案》,就是墨子学说的系统整理;还有一本是《墨经校释》,是对《墨经》原文的注释。所以梁启超一辈子写了三本与墨子墨学相关的著作。
梁启超肯定了墨家的科学精神。他说在我国古籍中想找与现代所谓科学精神相符合的只有《墨经》。(原文为“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他说“《墨经》而已”“《墨经》而已”。
我们已经说过,儒家没有科学思想,道家没有,其他诸子百家也没有,只有《墨经》有,这就是墨家的独特的地方。梁启超认为只有《墨经》具有科学精神,跟现代的科学思想符合。这是梁启超的评价。
胡适的评价是什么呢?胡适评价说墨家有科学精神。《墨经》里有各种科学记载,有光学,有力学,有科学实验。他说《墨经》是现存的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证据。这一本书就说明了中国古代有科学思想,这是证据,这是对著名的世界顶级的思想家、科学家的评价。(胡适评价说:“墨家“实有科学的精神”,“试看《墨辩》所记各种科学的议论,可以想见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试验。这是真正科学的精神”。“这四篇著作是现在仅存的古代中国科学成就的证据。” )
为什么墨家会有科学思想?
为什么墨家会有科学思想?解释这个道理,《墨经》里有一条专门讲。
这一句话是:“巧传则求其故。”(《墨子·经上》)“巧传”就是手工业技巧,手工业技巧一代一代传下来。
我们墨家的责任是什么?求其故。“求其故”是什么呢?探求原因,把各类工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讲清楚因果联系,建立命题,建立论证,这就是科学,这就是墨家自然科学思想的产生。“巧传则求其故”这六个字就表明了墨家科学思想产生的原因、机制、过程、方法。
《墨经·小取》里有这句话:“摹略万物之然。”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反映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认知的任务。
《墨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墨子特别忙碌,日夜不休,宣传学说、教育弟子等等。有一次他生病了,他有个学生,名字也很怪,在《墨子》里有记载。墨子的学生不像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都是很文雅的——子贡、子夏、子由等等,都是很文明的形象,白面书生,很文雅,对比而言,墨子的学生都是很粗俗的。墨子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叫耕柱子,耕就是耕地的人,就像盖房子(需要)一个柱子,老百姓喜欢什么?柱子,有些孩子的名字叫什么柱子。耕柱子是一个名字。
墨子还有一个学生,名字叫跌鼻,就是跌倒的跌,鼻是鼻子。我猜想跌鼻准是他小时候淘气摔倒了,把这个鼻子跌坏了,有一点残疾,所以跌鼻。
墨子生病卧床,跌鼻一推门进来了,进来说了一句话,说:“您是圣人,怎么会生病?”在墨子活着的时候,大概30岁左右被称为圣人,30岁之后就更是圣人了,大概圣人带了好多学生了,墨家集团内部叫他圣人,在墨家集团外部也叫他圣人,墨子社会活动时,别人都说他是圣人。
面对“你是圣人,怎么会生病?”这个问题,墨子是如何回答呢?这是原话:“人之所得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又得之劳苦。”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人得病生病有很多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冷热,有时候是因为太累了,这样就生病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寻求生病的原因)就不讲神不讲鬼了,“得之寒暑”“得之劳苦”都是探求自然原因,就是说人生病的时候,就要从自然气候,从劳累的劳苦的状况来探求得病的原因,冷热可以调整,累了可以休息一下。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墨子从鲁国出发,《墨子》里记载墨子好多活动都从鲁国出发,就说明他是鲁国人。他从鲁国出发到齐国游说,齐国跟鲁国是邻国,鲁国就是曲阜,齐国就是临淄。他从曲阜到临淄,中间有些河流,淄水就是河流,临淄就是临着淄水的。
他到齐国游说,快到淄水的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算卦先生。算命先生就跟墨子说:“今天上帝在北方杀黑龙,您长得黑,到北方去不吉利。”所以极力地劝墨子不要去了。墨子不听。墨子这时候不信神了,他说一定要去齐国,结果硬着头皮去了。去了之后,果然如算卦先生说,遇到淄水暴涨,根本就过不去,就回来了。
从齐国返回到鲁国,又碰到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说我告诉你不能去北方,你一定要去,果然如此,果然是去不了。墨子指出算卦先生的迷信谬论,不符合事实,是用自己也不信的鬼话骗人。这时候他就讲科学、批判迷信了。
《墨经》的版本与内容构成
刚才我说了墨子有个缺点,就是“天志明鬼”,有两篇文章写的是不对的,提倡迷信。在公元前五5世纪的时候是墨子的思想,墨子主要是十大问题:“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这八个问题是合理正确的,到《天志》《明鬼》这两篇文章是不对的,是迷信。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墨子墨家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经过了战国中期的辩论,又到了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时写了《墨经》。这个《墨经》是战国末期的著作,因为他跟荀子、公孙龙子(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是同时代,都快到秦始皇统一了, 此时写了《墨经》,这个时候的《墨经》有一万多字,没有一个字讲天志、明鬼的,也就是说墨子迷信思想已经被彻底清除,全是讲科学。
《墨经》一共183条,每一条都是在讲科学。我要告诉大家《墨经》的结构:《经上》是一篇,《经下》是一篇。
这上下两篇经是怎么分工的?一百条《经上》全是定义或分类,这是判断《墨经》是科学的一个依据。所以《墨经》里完全是讲科学,不讲迷信,墨子糟粕的思想、迷信的思想彻底清楚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字都没有,全是讲科学。
我的一个项目就是“《墨经》绝学的E考据和元研究”,国家规划办专门给我一封信。《墨经》是绝学。什么是绝学?就是从汉以后到清代绝了,没有人研究了,我们现在来重新研究它。
我把墨经绝学科学思想,分成18个门类。《墨经》的科学是分科的,当然古代科学没有分,是合在一起的,就像百科全书式的合在一起。
比如《墨经》183条,根本的科学思想都有了。我们现在研究时分科研究。为什么要分科研究?就是分析综合思维方法。
逻辑方法有一个叫分析和综合,你不分析也就没有综合分析的结果,就是与现代科学、世界科学比较,比如光学,《墨经》是真的有光学,光学很集中,没有乱摆在一起,是系统的光学。这个光学了不起,跟现代光学是一致的。
《墨经》包含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学科五门,逻辑学、方法哲学、认知哲学、科技哲学、本体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美学与军事学等人文学科十三门。
墨子与“墨子号”
大家知道我国发射了一个量子卫星,量子卫星的首席专家是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潘家伟30岁左右时从维也纳留学回来,他与外国科学家联合做实验发射量子卫星,量子卫星叫“墨子号”。为什么叫”墨子号“?
▲“墨子”号发射现场。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过去常务副校长钱临照留学英国专门学光学,他跟李约瑟相识,在昆明西南联大实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研究光学。建国初期他发表过几篇研究《墨经》里的光学力学物理学等等思想的文章。
潘建伟继承了钱临照的思想,他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在上海、北京办了一个墨子沙龙,联络一些科学家成立一个学术团队去研究墨子思想。在第一次演讲中他几次讲到墨子,研究墨子的光学,并把量子卫星的研究跟墨子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他的量子卫星是首先是接受了墨子的启示启发。
《墨经》里有光学八条,有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有小孔成像实验,把光线分析为粒子。我们现在将粒叫作微粒,微小的微粒,是一粒一粒的。这个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喜欢说成是原子,原子就是最小的不能分割的微粒,墨经的原话叫端,极端的端。
潘建伟说放量子卫星他受到了《墨经》的启发,《墨经》论证了小孔成像,论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它既有实验又有科学想象。
想象的结果是什么?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人站在窗户外,墙上有个小孔,人的影像被太阳光照射到屋里,在屋里面的墙上有个倒影,墨子分析光线直线传播时,不是在数学上证明。尺子是直线,是分成无数的端、无数的点构成的,那么光线也是这样,光线是直线,这个光线的构成是一粒一粒的光子。
所以端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光量子,用潘建伟的话说就是光线的量子,所以在《墨经》里有光量子的概念,但是原话是叫端,引申到数学上是叫点,引申到物理学上是微粒,他用无宇、无厚来形容,所以我替潘佳伟把《墨经》里的情况解释得更清楚。
潘家伟只是说在《墨经》里有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且有一定意义上的光量子的概念。“有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还不是完全现代科学详细的意义,而是很笼统很模糊的一点点。沾边光量子的概念那就是端吗?将来这个项目(指孙中原教授申请下来的项目“《墨经》绝学的E考据和元研究”)我要把它写清楚,把古代的科学跟现代科学、中国的科学跟外国的科学比较要说清楚。
墨经的光学非常系统的,有本影有半影,但是这个道理绝对是中外科学是一致的,古代科学跟现代科学是一致的,这叫古今中外相贯通。
科学不分人种民族肤色,不管哪国人,全世界只要是人,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古希腊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是一致的,科学不分古代现代,不分中外,这个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不是说现象上一致,语言不一致、表达不一致,有古希腊文、英文、拉丁文,中国的古汉语跟现代汉语也是不一致的,语言表现不一样,但是科学的本质是一样的。
《墨经》的科学实验特点
所以《墨经》有光学系统,也有力学,它有趣地给力学下了定义。我们中学教科书是牛顿力学,在《墨经》里有力的定义,并且关于力的定义接近于牛顿力学。在《经上》有这么一条关于力行之术与分解力的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奋就是运动加速度,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说这个形体它有一种内在的力,这个力导致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改变,在不断地加快,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形之所以奋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说力是物体之所以能够有加速度,能够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就接近于牛顿的力学,伽利略的力学。
《墨经》里的例子是人举重:人吃饱了饭才有力气举重,举起重物,搬运重物,举重运动员举重举起来了。举力,它是运动加速度,它是一种力量,人体有种力量。它还有实验,讲得很详细:建筑盖房子砌砖堆墙,凡是从下往上堆起来的,一定要支撑。没有支撑会倒塌。它是力学原理,并且做了非常巧妙的实验。这种实验有点像现代实验。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有两块砖头,这两块砖头,底下放一块,上头放一块,这是两块。建筑时第一块第二块第三块,这是从下往上,上头这一块它是悬空的,全靠底下有支撑,所以底下垫一块,这样一块一块往上升的时候,底下都得有支撑,没有支撑要倒。另外要互相咬住,有这么一个具体的解释:要一块一块交错起来,咬着缝才能够结实。
《墨经》如何对力学进行试验呢?有两块砖头,底下放一块,上头放一块,上头这一块是悬空的,底下这一块做它的支撑基础。做实验的时候,上头这一块砖或者石头用一条丝绳——这个是胶丝——把丝线沾在这块石头上,连起来,用丝线吊起,上头这块砖头吊起来,悬空了;掉下来的时候丝线绷紧,甚至于丝线会断。丝绝,就是丝绳断了,有一句原话说:“丝绝,引也。”丝线如果断了,表明什么?结论“引也”什么意思?引也指的是引力。地面对上面这块悬空的砖头有引力,所以这个丝线断了。怎么样使上面砖头不掉在地面上?底下垫一块砖头支撑。
《经说下》第130条说:“方石去地尺,关石于其下,悬丝于其上,使适至方石。不下,拄(zhǔ支撑)也。胶丝去石,挈也;丝绝,引也。未变而名易,收也。”意思是:你对砖头一定要有支撑,支撑如果去掉了,就会悬空,悬空就会掉下来。
所以在《墨经》的科学实验里,力学的实验里证明了地面对于悬空的物体有引力,这不得了。这是万有引力实验。
古代人也没有明确的地球的概念,但是他论证地面对上面的悬空物有引力,有支撑才不会倒塌,没有支撑就会倒塌,他说这是由于地面引力引起的。
在《墨经》里有系统的光学八条,也有系统的力学、简单机械学。
简单机械主要是杠杆。杠杆在古代非常发达,日常生产力都使用,比如民用打水。在打仗的时候,他把杠杆原理应用到守城器械的建筑,就是抛石机,放箭抛石都有机器。在《墨子》里有11篇详细的记载了怎么样做制作守城的器械。。简单机械学是一门科学。
还有数学,我列举了《墨子》数学里有12个概念,有点线面体,有方圆平直,有相切相离交错交叉等等。
物理学就是世界的构成,世界由微粒构成的。
这样我研究了墨经的自然科学有5门,力学、光学、数学、物理学、简单机械学,就是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有13门,最系统的是逻辑学。最末一门我排的是军事学,在这中间有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等价交换的规律都有),最后组成了13门社会科学。我研究了墨经的科学分类一共有18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