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参加了某国关智库的年度交流活动,对国关学界和社会关注中美博弈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在此,试以学界和政界为对象,以“道、天、地、将、法”为视角,谈些对时下中美大博弈的认知与判断。
序:道天地将法的来源、释义与适用
1.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与俗译
【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俗译]:战争,关乎国与民之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对战争的深入理解来面对战争。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俗译]:对战争的审视需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维度来思考、调整,并基于对各方面实际情况精准掌握(信息采集整合)做出战力盘算比较。简单说,这里的所谓“道”,就是其战争在多大程度是全国上下官民同心,且是不畏生死的;所谓“天”,就是大的环境条件和变化态势对全面战争博弈的利弊如何;所谓“地”;就是局部生死搏斗(战术战役层面)的具体环境条件利弊识别判断;所谓“将”,就是统辖战争、指挥战役的核心群体在战争中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被信赖、基本的道德仁心操守、足够的胆魄精神和军纪严明有效的状况;所谓“法”,就是战争指挥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和规制是否到位。对这五个维度,凡是带兵打仗的均须有深刻理解。深通其理的部队,就是有战斗力的部队,不懂其理的部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
【原文】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俗译]故此,对所面对战争做出盘算,就需要有以下进一步分析比较,既:哪一方君王在战争中更能凝聚全民之心、调用全民之力?那一方决策指挥群体的能力更强?大环境与小环境对哪一方更有利?指挥系统和军纪状况谁优?谁对部队的控制能力强?谁的兵士训练更有素?战争中谁的赏罚清明有力?以此综合比较,便可预判两国之战的胜负走向。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俗译]能明此理并依此而行的将领,任用可打胜仗,须予重用;不依此决策权衡者,用之必打败仗,不可留用。大肆宣传自己的优势,是为了对外彰显气势。造势,只是为了增强对军队的组织和指挥能力。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俗译]战争,是充满诡诈之术的博弈。在战略层面,有能力做到的事要让对方相信自己无力做到;所采取的措施手段要让对方相信自己没有在做;已经部署到位的要让对方相信自己还遥遥无期;尚不具有能力的要使敌方相信自己已经拥有。在战术层面,对自己有利的事要主动引诱促进其事态发展;对混乱无序的事要积极加以把控和主动利用;局面情形已定的事需要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敌强我弱情况下要避而远之;敌人恼怒之时还要加大对其的骚扰;面对清醒稳慎之敌,要促使其骄纵自信起来,对蓄势待发之敌要使其进入奔波劳苦状态,对敌之盟友要离间其关系。在战斗中,要尽力去攻击其缺少防备之处,攻击方式方法也要尽可能在其预判之外。这些是战争和战斗的致胜术法,不可让对方预先知道己方战术筹划部署。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俗译]要强调的是,在战争来临之前进行全面、深入、全进程的精细盘算和准备对战争得失影响巨大,预判准确则可多得寡失;而战前研判准备不精的,则战争中必然多失寡得。战前考虑周全必定好于准备不足,对没有盘算和准备的战争就更不用提得失了。
【原文】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俗译]依照本篇所言审视、评估战争双方的有关情况,高概率地预判战争和战役的结局便是可以做到的。
2. 要点释义与延展
孙子兵法,为古人在其时代以其社会为象,用古语言说战争之理。投射当今时代悟其理,当不可拘泥于古文言辞,而应神会其意。
文段中的“计”的要义应为整体综合精细化盘算之意。意在强调:战争之事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其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依靠粗略经验性判断来面对战争,唯有以周密精准的盘算来面对战争才是取胜之道。兵(战争)理与安邦(和平发展)之理的不同之处需要充分尊重。
文段中的“道”不是道德经所言的道之意,而重点在于民心、民性之动和民之意志之动。今之世界国之利、民之利已在相互混杂纠缠之中,社会各层对外、对内的利益关系纠缠也是凸显出来的变量因素。聚用全民之力、全民之志(同心同德)是国家间战争的“道”之首要考量。
文段中的“天”,在今天并不意指狭义上的“寒暑、时制”天时,而是会对当今国家间全面战争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环境时态(即阴阳)。
文段中的“地”,用今天话语中表达是意指战役级战争所涉及的小时空区域有加持的影响环境利弊关系。
文段中的“将”,在今天并不局限在将领本人,而应是指代战役指挥决策核心团队。
文段中的“法”,在今天应是包括信息通讯等在内的作战指挥系统。
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孙子兵法之中,武器装备的战力因素并未直接纳入五大维度之中,这是违背人们对现代战争对抗的常识理解的。如果理解其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那么基于历史情境的想象,就不难理解古兵法表达的局限。从其五大维度的内含和逻辑关系上看,将武器装备归类其“道”之下相对是合适的,即,武器装备是兵之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美博弈之适用
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战争形态也随之发展变化。将当下的中美博弈定义为旷世绝古的战争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中美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未来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矛盾,在全球化大时代之下,两种根本社会制度的对立不会持久并存,因此中美博弈的性质不是征服而是存亡或改变(俄乌战争已事实上演变为美国操作的对俄全面混合战争新形态,并且这仅是初期阶段的形态)。
故此,以兵法之“道、天、地、将、法”来“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或是有益于判断中美大博弈之战的历史性胜负大趋势。
以中美的体量、双方与地球村几乎所有玩家的紧密关联、在各领域的纠缠关系、现有战争科技毁坏力的低可控性、大国民意民愿政治地位的提升状况、其它不可忽视宗教势力和主权强国国家的参与等众多因素作用下,中美大博弈以“温战”(介于冷战热战之间)形态延续数十年应是大概率性的。因此,以数十年的周期和全球、全领域、全要素参与来看中美战略战争,也应是一种有益的视角。
(序完,正篇待续)
(2024.1.9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