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EE:网络原理之初识

一、网络发展史

1、独立模式

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

最初,每个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每个终端各自持有客户数据.(单机)

2、网络互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计算机之间互相通信,共享软件和数据,即以多个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业务,就有了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完成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本质是网络数据传输,即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来传输数据,也称为网络通信
根据网络互连的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3、局域网 LAN

局域网,即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

Local 即标识了局域网是本地,局部组建的一种私有网络。
局域网内的主机之间能方便的进行网络通信,又称为内网;局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是无法通信的。

局域网组建网络的方式有很多种:

  1. 基于网线直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基于集线器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基于交换机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把多台机器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局域网.

集线器:是一个独占的通讯通道,智能有两个机器同时使用.
交换机:把多个机器连接到一个局域网中.
路由器:把多个局域网连接到一起.

4、广域网 WAN

广域网,即 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通过路由器,将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在物理上组成很大范围的网络,就形成了广域网。广域网内部的局域网都属于其子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网络通信基础

1、IP 地址

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就像我们发送快递一样,需要知道对方的收货地址,快递员才能将包裹送到目的地。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

2、端口号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进程。简单说: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类似发送快递时,不光需要指定收货地址(IP地址),还需要指定收货人(端口号)。

端口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
据。

注意:两个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但一个进程可以绑定多个端口号。

3、认识协议

① 概念

协议,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通常由三要素组成:

  1.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 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② 作用

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媒介是光信号和电信号。通过 “频率” 和 “强弱” 来表示 0 和 1 这样的信息。要想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就需要约定好双方的数据格式。

4、五元组

在TCP/IP协议中,用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

  1. 源IP:标识源主机
  2. 源端口号:标识源主机中该次通信发送数据的进程
  3. 目的IP:标识目的主机
  4. 目的端口号:标识目的主机中该次通信接收数据的进程
  5. 协议号:标识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双方约定的数据格式

5、协议分层

网络通信 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细节要处理.
如果就使用一个协议,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就会造成这个协议,复杂无比.

所以就需要协议拆分,把一个协议,拆成多个协议.
在拆分的时候,程序员发现,有些拆分出来的协议,其实解决的问题都差不多.
因此程序猿就把这些协议分成很多类,这就是协议分层(每一层里都有很多协议,这些协议做的工作差不多).

当前有两种分层方式:

  • OSI 七层网络模型(只是理论上存在,实际上没有这么实现的)
  • TCP/ IP 五层网络模型(有的资料上也叫四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 作用

分层最大的好处,类似于面向接口编程:定义好两层间的接口规范,让双方遵循这个规范来对接。

(1)下层协议给上层协议提供服务,上层调用下层协议(封装).
在代码中,类似于定义好一个接口,一方为接口的实现类(提供方,提供服务),一方为接口的使用类(使用方,使用服务):

  • 对于使用方来说,并不关心提供方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使用接口即可
  • 对于提供方来说,利用封装的特性,隐藏了实现的细节,只需要开放接口即可。

(2)解耦合
可以把同一层的协议替换成其他协议,对于其他层次的协议来说,基本是无感知的(透明的).

② OSI 七层网络模型

  • 物理层: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
  • 数据链路层:两个相邻的节点之间如何传输.
  • 网络层: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规划.
  • 传输层: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不考虑路径规划).
  • 会话层:通信管理,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
  • 表示层:设备固有数据格式和网络标准数据格式的转换.
  • 应用层:数据传输过去之后,具体怎么使用.

OSI 七层模型既复杂又不实用:所以 OSI 七层模型没有落地、实现。
实际组建网络时,只是以 OSI 七层模型设计中的部分分层,也即是以下 TCP / IP 五层(或四层)模型来实现。

③ TCP / IP 五层(或四层)网络模型

  • 物理层: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
  • 数据链路层:两个相邻的节点之间如何传输.
  • 网络层: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规划.
  • 传输层: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不考虑路径规划).
  • 应用层:数据传输过去之后,具体怎么使用.

物理层我们考虑的比较少。因此很多时候也可以称为 TCP / IP 四层模型。

④ 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 对于一台主机,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也即是TCP / IP 五层模型的下四层
  • 对于一台路由器,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也即是TCP / IP 五层模型的下三层
  • 对于一台交换机,它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也即是TCP / IP 五层模型的下两层
  • 对于集线器,它只实现了物理层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也称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两层)、三层路由器(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三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三层交换机(带有路由器的功能);路由器,也有桥接模式,也相当于交换机. 而且这些设备也可能有一些传输层,甚至应用层的功能.

6、封装和分用

描述了网络是如何传输数据的!(这里的封装和面向对象的 封装继承多态 的封装,不太一样).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发送快递的过程(一层一层的增加包装).

举例:使用 QQ 传输消息.(主机A 向 主机B 发一条:“hello”)

  1. 应用层(QQ应用程序):把 用户输入的数据,整理成应用层数据报(相当于 “字符串拼接” 的方式,构造成更完整,信息更多的数据,再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传输层:会根据当前使用的传输层协议,给应用层数据报,进行进一步的组装. 例如,现在使用 UDP 协议(传输层的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网络层:主要使用的是 IP 协议,再进行进一步的组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数据链路层:比如使用以太网协议,再进一步的组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物理层:拿到数据之后,把这里的这些二进制序列,转换成 光/电信号.

上述从上到下,依次添加表头的过程,就称为 封装.

当 主机B 收到上述数据的时候,就是 封装 的 “逆过程”,称为 “分用”,每一层协议把对应的协议报头给解析出来,并去掉报头.

上述的 封装分用,不仅仅出现在 主机 上,也出现在传输过程中,包括在交换机和路由器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经典路由器,是 封装分用 到 网络层.
经典交换机,是 封装分用 到 数据链路层.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E-ubyt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