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础参数选择
- 输入/输出电压范围
- 输入电压(VIN):需确保输入电压始终高于输出电压与压差之和(
VIN ≥ VOUT + VDROP
)。不同LDO的输入范围差异较大(如1.9V~40V),需根据实际电源设计选择。 - 输出电压(VOUT):选择固定输出(精度高)或可调输出(灵活性好)。可调输出需外置分压电阻,但需注意电阻精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输入电压(VIN):需确保输入电压始终高于输出电压与压差之和(
- 输出电流能力(IOUT)
- 最大输出电流:需预留20%~50%余量。例如,负载需求200mA时,建议选300mA以上型号,避免瞬时电流冲击导致失效。
- 动态负载响应:负载突变时(如MCU启动),需确保LDO的瞬态响应(如ADP165在100mA阶跃下ΔVOUT<3%)满足要求。
二、核心性能指标
- 压差(Dropout Voltage)
- 定义:维持额定输出的最小输入-输出电压差(如3.3V→1.8V需VDROP≤0.3V)。
- 影响:压差越小,效率越高,适合低压差场景(如电池供电)。
- 案例:若VIN=3.0V,VOUT=2.8V,需选择VDROP≤0.2V的LDO,否则可能无法稳压。
- 效率与功耗管理
- 效率公式:
η = VOUT / VIN
(忽略静态电流)。压差大时效率显著下降(如3.3V→1.8V效率仅54.5%)。 - 功耗计算:
PD = (VIN - VOUT) × IOUT + VIN × IQ
。需确保PD < PDMAX(由封装热阻θJA和环境温度TA决定)。- 案例:VIN=5V, VOUT=3.3V, IOUT=1A时,PD=1.7W。若θJA=50°C/W且TA=25°C,结温TJ=25+1.7×50=110°C,接近典型结温上限125°C,需优化散热或选更大封装。
- 效率公式:
- 温度适应性
- 工作温度范围:工业级(-40℃~125℃)与消费级(0℃~70℃)差异显著,需根据应用环境选择。
- 温度对参数影响:高温下静态电流(IQ)可能上升(如从1μA升至10μA),影响电池寿命。
三、噪声与稳定性
- 电源抑制比(PSRR)
- 定义:输入纹波衰减能力(如60dB@1kHz表示输入噪声衰减至1/1000)。
- 应用场景:为ADC/DAC供电时,需PSRR>80dB@100Hz-1MHz以抑制DCDC后级噪声。
- 输出噪声电压
- 典型值:1~100μV RMS(10Hz~100kHz带宽)。低噪声型号(如TPS7A49)可达0.8μV,适合精密模拟电路。
- 线性/负载调整率
- 线性调整率:输入电压变化时的输出电压波动(如0.01%/V)。
- 负载调整率:负载电流变化时的输出电压变化(如1mV/mA)。高精度场景需选择调整率<0.1%的型号。
四、外围电路与封装
- 输出电容选型
- 容量与ESR:需按手册要求选择(如10μF陶瓷电容,ESR<100mΩ)。电解电容ESR过高可能导致振荡。
- 案例:某LDO要求输出电容≥2.2μF,若使用1μF电容,可能引发启动失败或输出不稳。
- 封装与散热
- 热阻(θJA):SOT-23封装θJA≈200°C/W,而QFN封装θJA≈40°C/W,高功耗场景需优选散热封装
。 - PCB布局:增加散热焊盘、多打过孔至地层,可降低实际θJA值。
- 热阻(θJA):SOT-23封装θJA≈200°C/W,而QFN封装θJA≈40°C/W,高功耗场景需优选散热封装
五、特殊场景考量
- 低功耗设计
- 静态电流(IQ):电池供电设备需选择IQ<10μA的型号(如TPS7A02的IQ=1μA)。
- 关断电流:休眠模式下需低于1μA。
- 多路电源协同
- 时序控制:若需多路LDO上电顺序,需选择带使能引脚(EN)且支持时序控制的型号(如TPS65086)。
六、选型流程总结
- 明确需求:输入/输出电压、电流、温度范围、噪声要求。
- 筛选参数:计算压差、功耗,初选符合PSRR、调整率的型号。
- 外围验证:检查电容、散热等外部元件兼容性。
- 实测验证:通过负载瞬态测试(如0→500mA阶跃)确认稳定性。
通过系统化选型,可避免常见问题(如过热、振荡),提升电源系统可靠性。实际设计中可借助厂商选型工具(如TI WEBENCH)加速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