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手性农药占现代农药的30%,大部分手性农药都是以外消旋混合物的形式生产的。然而,手性农药会因为对映体与生物手性分子(蛋白)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性质(活性,bioactivity;毒性,toxicity;残留行为,dissipation behavior;生物代谢,biological metabolism)。效率较高的对映体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可能较小。因此,鉴定和开发单一对映体产品可以提高农药的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
研究简述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残留与环境行为研究组郑永权研究员团队从手性对映体的角度切入,系统开展了新型杀菌剂氟噁唑酰胺对映体的分离、制备及其稳定性评估,揭示了其残留化学行为、对靶标生物活性、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开发高效低风险的农药和减量施用农药提供了新的途径。
氟噁唑酰胺,是一种新型的配体门控氯离子通道(Ligand-gated Chloride Channel,LGCC)拮抗剂,属于外消旋异恶唑啉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害虫的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γ-aminobutyric acid-gated chloride channel ,GABACls),对鳞翅目、粉虱、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研究者首先建立了氟噁唑酰胺对映体的分离及半制备方法,确认了两个对映体在环境条件下的单体稳定性,然后以4种靶标害虫为对象,对氟噁唑酰胺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进行了实验。 初步结果表明,该农药的杀虫活性主要来自于S-(+)-氟噁唑酰胺,其对4种靶标生物的活性是消旋体的2.5~3.7倍。而消旋体氟噁唑酰胺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最高,为S-(+)-氟噁唑酰胺的4.3倍。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