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机械领域中,普通犁耕作速度范围为 4.5~6km/h,当耕作速度超过 7km/h 时,即属于高速作业,这是高速犁配套大功率拖拉机作业的速度标准。
2.在秸秆还田作业标准中,要求通过翻旋地表土壤与碎秸秆混合并埋入田间后,秸秆掩埋率需达到一定比例,这一标准比例为 85%。
3.深松作业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长期耕作形成的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利于作物根系下扎。虽然松土深度大、土层结构破坏小是深松的特点,但 “打破犁底层” 更直接体现其对土壤改良的关键作用,是深松区别于其他耕作方式的最大优点。
4.铧式犁翻耕作业中,为保证土垡稳定铺放,犁体耕宽与耕深之比需大于 1.27,这一比例能确保土垡翻转后稳定就位,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土垡(fá)是耕地翻土时形成的土块,通常指翻耕过的土地或挖出的土块。
5.圆盘耙组工作时,后耙组主要承担进一步碎土与整地任务,其偏角大于前列耙组,能增强碎土效果,确保作业质量。若后耙组偏角小于或等于前列耙组,碎土效果会减弱,无法满足作业需求。
6.比热的定义为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题目中 “1kg 谷物温度升高 1 摄氏度所需热量” 完全匹配 “比热” 的概念。
7.无支撑切割细茎秆时,切割器需具备合适速度以确保有效切割。6~10m/s 的速度范围能满足无支撑切割细茎秆的力学与作业需求。
刀在切割草坪草时,单用动刀直接切割草坪草,称为无支撑切割;用动刀配合定刀进行切割称为单支撑切割;用动刀配合带有护刃器的定刀切割,称为双支撑切割。单支撑切割和双支撑切割统称有支撑切割。
进行无支撑切割时,动刀必须具有相当高的速度。使原来静止的茎秆在瞬间获得动刀传递的速度,即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以及方向相反的惯性力。对于直径小、刚度小的草坪草,可采用无支撑切割。
进行有支撑切割时,动刀速度可以降低。切割时草坪草弯曲较小,接近于剪切状态,切割省力。对于草坪草、灌木、绿篱的切割,可采用有支撑切割。
8.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滴入作物根部,减少了蒸发、渗漏等损耗,是水利用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地面灌溉存在大量水浪费;低压管道灌溉虽减少输水损失,但综合利用率仍低于滴灌;喷灌通过喷洒方式灌溉,也存在一定蒸发损耗。
9.铧式犁机组调整包含耕深调整、耕幅调整、偏牵引调整、纵向水平调整和横向水平调整。耕幅调整确保作业宽度符合要求,横向水平调整保证犁体在横向保持平衡,避免倾斜。
10.常用牵引式镇压器按形状分为 V 形、圆柱形和环形三种。圆柱形镇压器压实均匀,适用于多种土壤;环形镇压器压实力度大,碎土效果好,三者在不同耕作场景中发挥作用。
11.排种器按农业技术的播种方式可分为条播排种器、点(穴)播排种器和撒播排种器。条播排种器实现成行播种,点(穴)播排种器按固定穴距播撒种子,撒播排种器则均匀散布种子,三者对应不同播种需求。
12.改变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排种量,可通过调整槽轮工作长度和槽轮转速实现。槽轮工作长度越长,参与排种的部分越多,排种量越大;槽轮转速越快,单位时间排出的种子量也越多,两者均是调节排种量的关键因素。
13.作物田间管理作业包含多种环节,除间苗、松土等,还需进行定苗(确定最终植株数量)和灌溉(满足作物水分需求)。这些作业与培土、施肥等共同构成田间管理体系。
14.喷雾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中,液箱用于储存药液,喷头负责将药液雾化喷出,配合药液泵和安全阀构成核心工作系统。
15.农田灌溉用的水泵机组中,水泵是实现提水的核心部件,传动装置用于连接动力机与水泵,确保动力传递。因此,答案为:水泵、传动装置。
16.谷物收获作业的核心环节包括切割(收割)和脱粒,后续配合分离清选、谷粒装袋运回等流程。切割实现作物收割,脱粒完成谷粒与秸秆的初步分离,是收获作业的基础步骤。
17.脱粒装置的脱粒原理主要为:冲击、搓擦(揉搓)和挤压。冲击通过部件对谷物的击打实现脱粒;挤压利用部件间压力使谷粒与茎秆分离,三者共同构成脱粒的核心作用方式。
18.玉米收获机的辐式摘穗装置按结构分为纵卧式摘辊、横卧式摘辊、立式摘辊和纵向摘穗板四种。横卧式摘辊、立式摘辊与纵卧式摘辊在结构布局上存在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作业场景,共同构成摘穗装置的主要类型。
19.土壤强度指土壤对外力(如压力、剪切力、弯曲力等)的抵抗能力,是衡量土壤坚实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核心类型:
- 抗剪强度:土壤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对耕作阻力、作物根系穿透土壤的难易程度影响显著。
- 抗压强度:土壤承受压力而不破坏的能力,关系到农机具作业时对土壤的压实程度。
- 影响因素:
- 土壤质地:黏土颗粒细、结构紧密,强度通常高于砂土;壤土介于两者之间。
- 土壤结构: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强度更合理;板结土壤强度偏高。
- 含水量:水分过多会降低土壤黏聚力,强度下降;过干则颗粒间摩擦增大,强度升高。
- 农业意义:
指导农田作业,如土壤强度过高,会增加耕作机械能耗,需通过翻耕、改良土壤结构(如增施有机肥)等方式调节,为作物生长和农机作业创造适宜条件。
20.免耕播种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除播种机对土壤少量动土外,不进行其他形式的动土作业,直接进行播种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实现方式:依靠免耕播种机完成,该机械可与拖拉机等农用机械配合,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一次性实现施肥、清茬、播种、镇压等工序。常见的免耕或少耕播种机型有破茬免耕播种机、圆盘开沟播种机和带状旋耕播种机等,可根据地块秸秆量与现状选择。
优点:
节本增效:省去耕地作业,节省作业费和时间,提前播种期;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生产成本。以开鲁县为例,使用该技术可省掉深翻、旋耕及播种费用,每亩节省 100 - 110 元左右。
保护土壤生态:减少土壤风蚀、水蚀,遏制扬尘和水土流失;地表秸秆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能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秸秆焚烧,降低环境污染;长期来看,维持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土地生产力。
缺点和挑战:技术有待改进,目前国内部分技术从国外引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对种子要求高,需大小均匀、发芽率高;操作有技术难度,稍有不当会影响收成;若前茬作物有病害,不妥善处理,易将病害传至下一茬。
应用情况:在玉米、大豆、小麦、大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中广泛应用。如北方春玉米区、黄淮夏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玉米免耕直播技术;邛崃大范围推广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
21.脱芒是指去除谷物或种子表面芒刺的过程。芒刺是生长在一些作物种子或穗上的细长、尖锐的附属物 ,比如水稻、燕麦、垂穗披碱草等的种子都带有芒刺。脱芒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 提升播种与筛选效率:种子带有芒刺,在筛选和播种时容易造成堵塞,影响下料的流畅性。脱芒后能避免这些问题,使筛选和播种工作更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水稻种子,脱芒后在机械化播种中,能更好地通过播种设备的排种器,保证播种的均匀性。
- 促进种子萌发与生长:部分作物种子脱芒后,吸水性增强,种子间空隙度减小且不互相粘连,有利于提高播种均匀度,使出芽快、芽势齐、发芽率高。如稻种脱芒后,颖壳磨薄,能更充分地吸收水分,为萌发提供有利条件。
- 方便后续加工与利用:对于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农产品,脱芒可以减少后续加工过程中的麻烦。比如燕麦,脱芒后进行深加工提取燕麦多肽等营养成分时,流程更顺畅。
脱芒通常借助脱芒机完成,常见的脱芒机类型及工作原理如下:
- 摩擦式脱芒机:像 TM - 178 型稻种脱芒机,稻种在脱芒室中,在脱芒齿和离心力作用下高速旋转、相互挤压摩擦,使稻芒和枝梗绒毛折断,达到脱芒目的,同时风扇会吹出芒梗等杂物 。
- 打击式脱芒机:如 5TM - 3 型轴流式稻种脱芒机,动力带动脱芒轴回转,螺旋打刀及固定内刀对种子表面施加搓挤,稻种在脱芒室内高速旋转、相互挤压摩擦脱芒,之后通过风选装置清除杂质 。
- 利用棉布揉搓的脱芒机:物料从入料口进入箱体后,稻种和棉布产生摩擦,芒刺被清理掉,去掉的芒一部分通过筛孔漏到地上,一部分细芒被抽尘风机抽走,脱芒后的稻种从出料口出来 。
22.无土栽培是一种不依赖土壤的高效农业技术,通过营养液为植物提供养分,结合基质或水培方式实现精准化种植。其核心优势包括节水节肥、减少病虫害、突破地域限制等,适用于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常见类型有基质栽培、水培和气雾培,分别利用固体介质、营养液层或雾化营养供给根系。关键要素涉及营养液配方调控、设施设备优化及环境参数管理。随着技术进步,无土栽培在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中应用广泛,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3.搓擦脱粒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脱粒方法,以下是相关介绍:
- 原理:利用脱粒部件与谷物之间的搓擦作用,使谷物籽粒与穗轴或颖壳分离。比如在传统的手工脱粒中,人们用手搓擦谷物穗子,通过手指与谷物之间的摩擦力,将籽粒从穗上搓下来。在机械脱粒中,通常是通过滚筒表面的纹杆或钉齿与谷物相互搓擦,来实现脱粒。
- 优点:这种方法能有效分离籽粒,对谷物的损伤相对较小,脱粒效果较好,能保持籽粒的完整性,减少破碎率,尤其适用于一些颗粒较大、容易破碎的谷物,如水稻、小麦等。
- 缺点:手工搓擦脱粒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机械搓擦脱粒虽然效率高,但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且对设备的维护要求也较高。如果搓擦力度或参数设置不当,也可能会导致部分籽粒未完全脱粒或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24.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机械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
- 提高生产效率:替代人力畜力,实现规模化、高效化作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
- 促进农艺技术落地:助力精准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实施,提高资源(水、肥等)利用率,减少浪费。
-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秸秆还田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减少土壤侵蚀、秸秆焚烧,维持土壤肥力与生态平衡。
- 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25.土壤耕作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土壤适度松碎,形成良好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提升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为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同时,也能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合适程度,利于保水和根系发育 。
- 提升土壤肥力:将作物残茬、肥料等混入土壤,促进其分解转化,增加土壤养分;还可通过改良土壤质地,如将含盐碱重的上层土壤移到下层,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 控制病虫草害:把杂草翻压到土中,或让蛰居害虫暴露在地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竞争。
- 便于田间管理:将地表弄平或做成特定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等,便于播种、灌溉、排水等农事操作,也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农田。
- 清除田间杂物:移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等杂物,减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妨碍,利于作物生长。
26.旋耕机的功率消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土壤切削与破碎:旋耕刀入土后切削土壤,将大土块破碎成较小颗粒,需克服土壤的内聚力和摩擦力,土壤质地越硬、耕作深度越深、作业幅宽越大,此部分消耗功率越多。 比如在黏土中作业比在砂土中消耗功率大。
- 刀轴旋转与传动:动力从拖拉机传递到旋耕机刀轴,传动过程中,齿轮、链条、万向节等传动部件之间的摩擦,以及刀轴自身旋转的惯性阻力,都会消耗功率。传动部件磨损、安装不当或润滑不良,会使摩擦加剧,功率消耗增加。
- 杂草与残茬处理:遇到杂草和作物残茬时,旋耕机需额外消耗功率来切断、搅碎它们。杂草密度大、茎秆坚韧或残茬量多,功率消耗就会明显上升 。
- 土壤抛掷与移动:旋耕刀将切削破碎后的土壤抛掷和移动,改变土壤位置和状态,消耗一定功率。若要求土壤细碎且均匀分布,土壤抛掷距离和高度增加,功率消耗也会增多。
- 机具自身阻力:旋耕机自身零部件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阻力,如轴承、密封件等部位的摩擦,以及机身在地面移动时与土壤的摩擦,都会导致功率损失 。
27.播种的农业技术要求主要包括:
- 精准控制播种量:依据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等,确定合适播种量,确保单位面积内苗数合理。
- 保证播种深度适宜:按作物种子特性(如大小、顶土能力)及土壤墒情,控制播种深度,确保种子顺利发芽出土。
- 种子分布均匀:通过合理株行距配置,实现种子在田间均匀分布,避免缺苗、断垄或过密现象。
- 种肥位置合理:若带肥播种,需确保肥料与种子有适当间距,防止烧种,同时满足幼苗初期养分需求。
- 覆土镇压得当:覆土厚度均匀,镇压适度,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水萌发,且保墒防透风。
28.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特点包括:
- 高效快速:可大规模作业,短时间内杀灭大量杂草,除草效率远超人工。
- 省工省力:减少人工除草的劳动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
- 选择性:部分除草剂能针对性防除特定杂草,对作物安全。
- 持效期较长:一次施用后,药效维持一定时间,持续抑制杂草生长。
- 存在潜在风险:可能污染土壤、水源,影响生态平衡;长期使用易导致杂草产生抗药性。
29.离心式水泵工作时,启动前先向泵壳与进水管内灌满水。启动后,叶轮高速旋转,泵内水受离心力作用被甩向叶轮外缘,获得速度与压力能,经泵壳或导叶将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从出水管排出。同时,叶轮中心因水被甩出形成真空,进水池的水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经进水管不断吸入泵内,如此循环实现持续提水。
30.中耕机仿形机构功能:使中耕机工作部件(如锄铲)随地表起伏自动调整高度,保持稳定耕作深度,避免因地面不平导致伤苗、漏耕或过度入土,确保中耕作业质量。
平行四杆仿形机构特点:
- 仿形时姿态稳定:平行四杆机构运动中,工作部件(如锄铲)始终保持既定入土角度,不因地形起伏改变倾斜度,确保耕作深度均匀、作业效果一致。
- 适应地形能力强:通过四杆联动,灵活跟随地面高低变化,既保证工作部件贴合地表,又维持其作业方向稳定性,提升复杂地形下的中耕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