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随着国内对集成电路,特别是存储芯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咨询关于NOR Flash、NAND Flash、SD NAND、eMMC、Raw NAND等存储产品的相关信息。为此,我们整理了这篇文章,旨在分类介绍常见的存储产品,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在正式开始介绍之前,推荐一款易用且稳定的Flash产品——CS创世 SD NAND。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免驱动使用
- 可机贴
- 尺寸小巧:6*8mm,LGA-8封装
- 擦写寿命长
- 耐高低温冲击
- 容量范围:128MB~4GB
详情请见:CS创世 SD NAND 产品页面。
一、存储产品分类
我们将存储产品大致分为E2PROM、NOR Flash、NAND Flash三类,下面是具体分类介绍。
1.1 E2PROM
E2PROM的存储容量较小,常见于一些MCU内部,主要用于小家电(如遥控器、电风扇)中存储基础信息。由于用户对这种类型的存储器通常关注较少,因此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1.2 NOR Flash
NOR Flash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存储芯片之一,几乎存在于所有主流电子产品中,如手机摄像头、屏幕驱动电路板等。它主要用于存储代码和小型数据文件。主流NOR Flash多采用SPI接口,容量范围从1Mbit到128Mbit,封装形式多为SOP-8,且尺寸相对较小。
由于其架构限制,NOR Flash的存储容量无法做大,读取速度也相对较慢。但它的优势在于使用简单,支持通过地址直接访问数据,省去了建立文件系统的必要,这一点对工程师们尤其便利。
1.3 NAND Flash
NAND Flash是目前最为热门的存储芯片,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类电子产品中,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无论是选择64GB或256GB的手机存储,还是256GB或512GB的笔记本硬盘,背后都涉及到NAND Flash。以下是对NAND Flash的详细分类介绍。
1.3.1 内部材质
根据存储单元中可存储的bit数量,NAND Flash可以分为SLC、MLC、TLC、QLC。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每个存储单元内存储的信息量:
- SLC:每单元存储2bit信息
- MLC:每单元存储4bit信息
- TLC:每单元存储8bit信息
- QLC:每单元存储16bit信息
随着从SLC到QLC的变化,存储密度逐渐增加,但同时擦写寿命和性能有所下降。目前,大容量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手机和笔记本中的固态硬盘)多使用TLC和QLC。
1.3.2 生产工艺
NAND Flash的生产工艺分为2D工艺和平面工艺(3D工艺)。3D工艺通过堆叠存储单元提升存储密度,类似于将平房“堆成”摩天大楼。这种生产工艺的改进直接推动了近年来手机、笔记本等设备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加。
1.3.3 使用特点和管理机制
由于NAND Flash本身具有一些特殊性,正常使用时需要搭配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位翻转和位偏移:存储数据有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如存储0101的数据变为1010),需要通过EDC/ECC机制来纠正;
- 坏块管理:NAND Flash在出厂时可能存在少量坏块,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坏块,因此需要动态和静态坏块管理机制;
- 写入寿命限制:每个存储块有其擦写寿命,因此需要通过平均读写机制来均衡各个存储块的使用;
- 先擦后写机制:由于NAND Flash写入前需要先擦除,这种集中擦写的强电流可能会影响周围存储块,因此需要配备垃圾回收和电荷均衡机制。
一些产品如CS创世 SD NAND,已将这些管理算法集成在芯片内部,简化了使用过程。
1.3.4 产品分类
NAND Flash产品可以分为Raw NAND和带控制器的产品:
- Raw NAND:这是最基础的NAND Flash,其晶圆的Pad点被引出并封装为TSOP48或BGA颗粒。由于内部不含控制器,所有的管理算法都需要在CPU端处理,这通常涉及驱动编写,并增加了CPU的负荷。
- 带控制器的产品:包括芯片类和模组类。芯片类产品(如SD NAND、eMMC、SPI NAND)内置了NAND Flash的管理机制,减轻了CPU的处理负担(但SPI NAND除外,部分管理仍需自行处理)。模组类产品包括TF卡、SD卡、SSD、U盘等。
关于带控制器与不带控制器产品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带控制器与不带控制器产品的文章。
二、常见存储产品对比
我们对常见的几种存储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具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