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豌豆荚的时候大概差不多 15 个人左右,看起来比较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一句话描述的话,15 个人和现在(200个人)差不多,没有本质的区别。
豌豆荚是一个非常扁平的公司,团队日常工作大多数是用 project 的形式组织起来的。15 个人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 project,200 个人的时候有了很多个 projects。15 个人的时候随便找个项目管理工具就可以了,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就要找更好更高效的工具辅助我们做事情,于是我们逐渐转化到 Basecamp 一直到现在的 Asana。
具体来看,Asana 上一个 task(又称 To-Do) 的典型的案例如下:
一句话描述的话,15 个人和现在(200个人)差不多,没有本质的区别。
豌豆荚是一个非常扁平的公司,团队日常工作大多数是用 project 的形式组织起来的。15 个人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 project,200 个人的时候有了很多个 projects。15 个人的时候随便找个项目管理工具就可以了,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就要找更好更高效的工具辅助我们做事情,于是我们逐渐转化到 Basecamp 一直到现在的 Asana。
具体来看,Asana 上一个 task(又称 To-Do) 的典型的案例如下:
- 产品设计阶段,每个工程 team 的 tech lead 会根据技术架构大概的把任务拆解成子任务,大家可以自由认领,也可以 tech lead 来指定。这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特性、每个人的能力和个人意愿。
- 产品开发阶段,这些任务会不断的被细化并且标注明确的完成日期。大多数 task 不会超过一人天的工作量。Project team 每天都会组织所有成员 daily sync,给团队成员更新下自己的完成情况,这个 sync 可以用来寻求帮助、小规模的技术讨论或者 delay 预警(Delay 需要有明确的解释)
- 产品发布前,产品设计师会组织大家集体试用 dogfood,产生大量(50-200个不等)的优化点。这些点都会明确成为 Asana task,根据重要性和难度来决定要不要发布前 fix.
- 产品发布后,用户的反馈很多会录入成 task
- 平时内部使用豌豆荚有什么不爽,可以发邮件备案。每隔四周会有一周 polish 产品的时间,来解决那些产品中的瑕疵。Polish Week:打磨产品细节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