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传统拳术的传承与发展

广东省汕尾市传统拳术的传承与发展

(蔡惠进搜集整理)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汕尾市海陆丰传统武术流派以及传承发展概况、海陆丰古近代武林名贤、大综拳系概述、海陆丰常见拳种、武术器械、海陆丰武术派在香港设馆的馆名。附:武术与养生、武术与戏曲、传统狮艺(舞狮)的规矩和礼节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弘扬海陆丰武术文化,现将多年来所搜集的传统武术以及汕尾市海陆丰民间拳术概况作简单介绍,谨供大家参考。

中国拳术有“内外家”之说,就是把拳术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外家主要讲究搏人(攻击)为主,内家主要讲究御敌(防守)为主。武术门派繁多,就其总体而论,有内外家、南北拳之区分。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或称武当为内家);外家统称少林,分南北两大流派。外家的南北少林两大流派中,北派以长拳为代表,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门户。此外还有六合、通臂、劈挂、二郎、太祖、短打、迷踪、螳螂、八极、番子、地蹚、罗汉、戳脚等等派系。南派主流在福建、广东两省。福建有龙、虎、豹、蛇、鹤以及五祖拳等;广东有刘、洪、蔡、李、莫以及咏春拳等。还有长江以南各地(如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所流传的武术门派,都归入南派(也称南拳)的范围。峨眉拳的分支很杂乱,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传统峨眉拳与形意拳混杂后产生的峨眉法象拳,峨眉拳既具有外家拳法技击精华,又具内家拳法之功力,勉强可以归到外家拳之内。

少林南拳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遮蛟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 根据地方史志和乡谱、族谱及有关人士介绍,海陆丰传统武术驰名于世,传播于汕尾市(海丰、陆丰、陆河)、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历史久远,并以种类较多而出名。海陆丰民间武术种类多,内容丰富多彩,自南北佛教、道教、流民教(艺人)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发展至今约有50多种拳术。流行于海陆丰最广泛的主要门派有峨嵋派和少林派:峨嵋派主要有“化门”、“僧门”、“洪门”和“会门”等拳;少林派主要有五祖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朱家拳、凤阳拳、雷家拳等。

少林派中又分南北两派,南派以拳术见长,北派以腿功见长,各派之中也有分支,形成许多教派和家派;武当派(道家) 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的理学等。70年代传进本地的还有北腿戳脚、北少林罗汉拳、大成拳,80年代又传进了长拳、侠拳、形意拳、岳氏连拳、螳螂拳、猴拳、太极拳、峨嵋洪门拳、少林虎鹤双形拳、长拳等。

自明洪武至今在汕尾海陆丰地区传播的常见拳种有:青塘拳、罗山拳、刘亚梅拳、万仙拳、八万周拳、圆山拳、笏口拳、蔡厝围拳、蔡清玩拳、刘乌镭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莫家拳、钟家拳、朱家拳、李家拳、蔡莫拳(三脚虎拳)、蔡李佛拳、逛花门拳、马德新拳、溪角山拳、南枝拳、叶添拳、陈四任拳、林田心拳、咏春拳、黄三拳(安徽凤阳拳)、陈妈丹易经综合拳、硬马吞吐拳、软马吞吐拳、北门乌肩拳、虎鹤双形拳、南涂拳、草猴拳(螳螂拳)、通背白猿拳、北腿“戳脚”拳、北派少林拳、罗汉拳、流民拳、虎拳、蛇拳、穿灯拳、武极拳、刚柔鞭拳、大成拳、侠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等等(以上拳种多源于南北少林拳、峨眉拳、武当拳、太祖拳、太极拳等武术体系,还有部分尚未发掘的拳种,待搜集续编)。

汕尾市(海陆丰)传统武术来自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融合和创新,而形成地方特色的民间南拳武术流传下来。海陆丰大部分传统拳术传承峨嵋拳技法,它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多以柔和、少巧为主,尤其擅用腕力。其连环手,有制化敌劲、引进落空、掌不离腮、肘不离怀(胸肋)、节(肘角)不过背,吞吐消化的风格特点。技击突出吞吐连环,刚柔相济,虚实无定,应势而施,灵活多变,见招使招、变幻莫测、手沾脚绊,借力生力,顺势力导。它既有自己奇妙的技击之长,又荟萃南拳其它各派的格斗精华。技法全面,攻防严密,动作紧凑,练用结合。海陆丰群众性武术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套路多、品种全、技艺高,远近闻名,这期间,人才荟萃,高手云集,为汕尾市民间武术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海陆丰有众多武林名贤老前辈,如明清年代登科举人海丰县有:汪德政、汪继昌、虞庆、虞凤、姚惠忠、吕宴、吕初香、吕振玉、吕协国、蔡秉亮、魏王聘、魏连香、魏全才、江仲山、林奇猷、林是则、林邓略、林光录、黎梦连、黎宗翰、黎际会、黎继昌、黎际秦、黎遇雄、黎丹青、黎梓英、黎建都、黎池、黎乃锦、曾应联、曾大勇、曾猛勇、曾呈麟、曾时青、曾伟、杨声、姚世英、姚廷柱、王成功、王复武、陈大伟、陈成章、陈昭仁、陈天顺、陈景新、戴廷浩、戴可宗、洪略、洪黄中、彭文派、邓勇赞、赖赓扬、林雄飞、何奋扬、何朝勇、何鉴赏、何泽珍、张世雄、陈大治、郭川、刘家驹、苏韬、吴占、吴英、吴再圆、吴萝中、颜廷光、钟标来、黄俊、黄应期、黄智略、黄鸿魁、黄见龙、黄金阶、黄重辉、黄殿元、黄维玉、李天花等;

陆丰县有:李汪、江云龙、卢鼎铭、卢宏治、曾养滋、曾养深、曾养直、曾逢年、曾成、陈启明、莊国亮、吴勇、吴大力、钟其辉、刘振英、李鹰扬、肖大武、许升、张景戴等;

陆河县有:朱绍定、叶维录、叶初开、黎民铎、余向彬等。

古近代八大名师有:海丰可塘罗山的郭转、海丰可塘下踏村的王铁手、海丰莲花崎岭的万维新、海丰公平的刘亚梅、陆丰西山的曾埠胄、陆丰甲子的刘仕忠、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的王绍良、汕尾的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

近年来授于全市四位老拳师称号的有黎锦田、潘文发、杨流、陈治魁。藏龙卧虎,名师新秀,后来居上者众多,难以一一详尽。

海陆丰各地拳馆有严格的师徒关系,薪火相传,传承不衰。民间武术有很多名拳及自创套路,拳术与棍术并重,如棍术有:海丰海城名园曾厝的“戽水上田棍”;海丰公平新埔村的“大斩四门棍”;海丰笏口村的“八寸扣棍”;海城桥东社的“倒地梅棍”、“双头棍”、“大缆棍”(其棍术曾流传于附城鹿境蔡族等);陆丰甲子刘远成(刘仕忠之子)的一手“阴阳弹箭棍”曾扬名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捷胜“三脚虎”传的“鸡仔啄粟棍”在海陆丰地区很有名气;海丰莲花甘洲坑的拳棍名师李金,其棍术曾折服不少行家(拳棍术流传于联安友冲乡等);海丰梅陇南山村罗标(潮州九)的“南山臼”、“贴地棍”很厉害,其特点是运用自如,变化多端;海丰陶河钟闸古的“钟厝棍”,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招;莲花山埔仔拳棍师曹福的“溜仔棍”,其力点集于棍尾,灵活多变(流传于鹿境吕族等);鹿境乡蔡明勋的“雪花盖顶棍” 在香港很出名;70年代在陆丰武术界属五虎之一的郑娘集,其拳棍术扬名海陆丰等。

海陆丰传统民间拳术特点经蔡惠进多年搜集编成顺口溜:“少林外、武当内、内主守、外主攻、北多腿,南多拳(手)、咏春鹤、洪拳虎、南枝冲、蔡家闪、朱硬桥、李长桥、刘禽蟧手、莫无影腿,罗山打马、圆山吊打、笏口桩步、南塗滤(泻)肩、万仙双剑、罗汉金刚掌、青塘弓腰步、三脚虎车手、八万周吊艮(挡)、蔡厝围硬马、林田心直马、刘阿梅吞吐、刘乌镭品截、北门七寸金、叶添龙(埋)肩撩打、蔡清玩五爪扣、马德新风吹柳、溪角山阴阳手”。这些俚语,高度浓缩了海陆丰地区各大门派武术之精华。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促进了汕尾民间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尚武精神得到弘扬,习武观念不断更新,门派传承后继有人,武术在创新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武术队伍不断壮大,习武人数不断增多。人们在投身于武术活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彰显汕尾民间武人的风采,为汕尾民间武术谱写新的篇章,为汕尾民间武术冲出汕尾,走向世界而贡献力量。

如今,海陆丰武术界的仁人志士,怀揣着对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共同热爱,携手欢聚一起组建武术协会,正是汕尾武术界的一次大团圆、大会师 。海陆丰传统武术内容不断创新、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汕尾地区传播的拳种有50多个。武术队伍亦不断壮大,习武人数不断增多,现有的武术“馆”、“社”200多个;练武人数达到30000多人。武术学校20多所,学生10000多人;业余武术培训班30多班,学生近8000多人;狮(龙、象)班150多班,成员10000余人。还有不少不传外、不出名的家传拳术和习武者。随着武术交流的日益加强,不少自费到外地拜师学武的有志青年的回来,使武术的种类不断增多,一些传统的拳种、招式得到了创新,习武健身,可观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武术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海陆丰传统武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汕尾市“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注:部分明清二朝武举名人录摘自《惠州府志》、《海丰县志》、《陆丰县志》、《鹿境风情录》等)。


一、大综拳系概述:

【泉州南少林五祖拳】

五祖拳是由福建武术家结合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脚法:缠、踢、屈、剪。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最后必能了解这些技法的要领的。
多数套路名称后还注明该套路是源于“五祖”当中的那一“祖”,如“二十拳”又名“日习拳”就是太祖拳法、“打角”是罗汉拳法、“千字打”是鹤拳法、“三角摇”是达尊拳、“头扎”是猴拳法、“朕头”亦是太祖拳法,“连环八卦”是和阳法、“地煞”是凤阳拳法等不胜枚举。蔡玉明创“三战”套路为拳母。以“七个战”的套路为步法联系套路,分别是:三战、天地人战、平马战、祖战、五虎战、大套三战及玄女战,这也以为授之七种拳术的象征,和又整编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完整体系,共编成了七十二个拳械套路。

五祖拳曾在海陆丰广泛流传,有些套路植根于民间之中。有关海陆丰部分拳术源从泉州传来的,这是众多武术爱好者所关心和值得探讨的汕尾市武学文化。

【峨嵋拳】

峨嵋拳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嵋拳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为道门修炼,佛门正果。因属女子创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所以其拳最大的特点是:两肘不离胸肋,手法有柔、快、变、假。主张动静并重,动上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上讲究六十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等。其中尤以“指穴功”的天罡指穴法最具威力。

峨嵋拳谱中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五大门派,即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指八种拳术:1、“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2、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 3、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祖长拳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4、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5、“洪门”,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6、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7、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8、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化门”、“僧门”、“洪门”和“会门”四门峨嵋拳术在海陆丰民间流播久远,影响甚广,习练人员众多。其风格是:“僧门拳”无僧礼不成拳;“化门拳”行拳时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字门拳”是无字不成拳;“会门拳”是无圆不成拳。“化门拳”是峨嵋派“五花八叶扶”的第六叶,也叫“化门拳”中“蚕闭门”,“蚕”即是行拳时如蚕吐丝绵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即是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多以柔和、小巧为主,多用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连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此拳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有: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化门”中的典型套路36闭手,36闭手又称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称36天罡手),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清末民初期间海陆丰有好多出名的峨嵋派高手,他们都传有徒弟。

【武当拳】

湖北武当山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武当武功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辉结晶。

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明初武当道家张三丰。他在武当山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势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其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功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此外,武当、南拳、形意、太极、八卦等大拳系也都有拳路传入四川,有的已经衍化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武当内家拳术清末开始流入海陆丰,如海丰的马德新(创“一炁五行拳”)、刘阿梅,江韩、陈妈丹、罗枪等学过此拳。

【广东五大拳】

广东南拳,拳种浩繁,最著名的有洪、刘、蔡、李、莫等五家。五大拳种在广东和广西、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区广泛流传。

(一)洪家拳

洪拳是五大拳之首,南拳中最大的一派。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洲、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是后来传入广东,在广东流行甚广。其特点是步稳、势烈,以气催力,以发声吐气来助发力。拳技多以长桥大马,以坚固着称,攻守严紧,桥手以虎爪、剪手为本,马步则以四平大马、子午马、麒麟马、吊马、坐盘为主,拳术中以洪家五战为主,即铁线拳、工字伏虎、虎鹤双形、五形及十形是也。并且以黄飞鸿所创之十毒手,训练习者体会洪家拳技之法,务使习者能掌握体用之法。洪拳手法:虎爪,鹤嘴,标指,碟掌,箭拳,挂拳,捎拳,插拳,还有摛羊手(饿虎摛羊,猛虎伸腰),钩耪手,招手,割手,云手,炮拳,其中还有“绞剪手”(剪刀手)即洪家拳中的”金三剪”属攻防兼备的手法.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铁桥、林福成、黄飞鸿、林世荣等,清代至今海陆丰亦有众多洪家拳高手。

(二)刘家拳

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中山、湛江、雷州半岛、钦州、高州等地。此拳特点是进退快速,左防右攻,攻守兼备,灵活多变。动作系短桥、短马,步法多吊马、拉马,间有跳跃动作。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运动路线多变,手法近似洪拳。而手法上则是蠄蟧爪(蜘蛛爪)、虾公腰(雄虾腰),蠄蟧爪是指它的桥手快速敏捷,虾公腰是指腰力的运用上要有如虾腰般的爆炸力。其拳术套路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形拳、刘家刀、刘家棍等。

(三)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伯达、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后来传入广东,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汕尾、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江门、中山县南郎等地。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以巧取胜、不以力争衡。在技术上,蔡家拳是以短打为主,沉肘护夹,发短劲,刚中有柔。不拘形式,着重偏门攻击,暗中出手,突然袭击,快步抢攻的特点,马步以三角步为主。步型稍低,步法稳健,动作幅度大,擅发长劲,出拳后肘伸直。其拳套路有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拳肘手、六连拳、百鸟归巢等,器械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矢大钯等 。

(四)李家拳

创立200多年来,在广州、中山、河源、高州、龙川、老隆、花县、新会、佛山、淡水、宝安、博罗、东莞、香港、新加坡海内外等地广为流传,是一家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种,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其特点是长桥大马,侧身问步出拳快、收拳快,多跳跃、擅腿法,肩关节活动幅度大,下肢进退灵活。手法有四星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直路挑打拳、八卦拳、赤练拳、独脚连环拳、五形散手拳等。器械主要有单头棍、单双夹棍、中拦棍、长龙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钯头、鲁针、沙刀、春秋大刀、缨枪、双匕首、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

(五)莫家拳

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把武术传给惠州府海丰县汕尾莫遮蛟(字达士,也叫莫达材、莫清骄),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四季、莫定儒等。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为莫家拳的第一代传人。至今,莫家拳在桥头一带代代相传,盛极一时,还涌现出著名的武术拳师和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现今,莫家拳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汕尾等地,并已流传于香港、澳门、东南亚(星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等地。莫家拳注重腿法,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派风格,这种拳有36套配套脚 法, 江湖上称为“无影腿”。其腿法刚柔相济,灵活多变,虚实狡诈,处处着眼,下三路实用技击,腿不过肩,凶猛快速着称,其手法运用南派五行手法,利用引进落空,截击冲剌是南派拳术的拳法之良种。手法有:巴、探、挂、拿、开,化、缠、跟等。莫家拳技击十二法, 讲究近打远踢、长短配合,歌诀云:“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莫拳由莫清骄传至珠江三角洲,较早流行于海丰县一带,现梅陇大嶂村金狮武馆之莫家拳在汕尾地区较为出名。

【咏春拳】

咏春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少林鹤拳系的一个分支,咏春拳据传起源于清朝中期年代,早年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传此拳由南少林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


二、 自明洪武至今在汕尾海陸丰地区传播的常見拳種有:

【青塘拳】

陸豐青塘村创拳人黃子強(族人稱二公、外人稱黃騫),拳史约600年。

【羅山拳】

海陸豐可塘著名南拳大師郭轉(创拳人1720—1790),拳史约270年。

【南枝拳】

以海丰陈南枝创拳命名。陈南枝(18471—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拳术流传汕头地区),拳史的100多年。

【八万周拳 】

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拳史约200多年。

【陈四任拳】

海丰县城下围陈人,以陈四任创拳人命名,拳史约200多年(清嘉庆年间)。

【咏春拳】

咏春拳术较早流传海丰县黄羌镇下寨村民众,相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人有海丰海城的陈展、陈长远等。

【蔡莫派“三脚虎拳”】

陆丰甲子创拳人刘娘祉,字辈“仕”名忠(1897 —1973)诨号“三脚虎”,拳史约100多年。

【刘亚梅拳】

刘亚梅拳由刘亚梅所创,刘亚梅即刘远跋(1855—1933),乳名刘梅,法名志远,海丰县城东镇帮塘村人, 拳史约130年。

【圆山拳】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拳史约180年。

【笏口 拳】

海丰县附城笏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180年),由陈灶营传承创拳。注:(圆山拳与笏口拳套路相同)

【林田心拳】

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史约100多年。

【万仙拳】

万维新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警卫员,曾海丰县鹿境吕族教拳,他传下来的拳术称为“万仙拳”,拳史约100多年。(注:鹿境一代拳师吕乃顺的拳艺已失传,约150年历史。

【道山叶添拳】

创拳人叶添,清末海丰县人(附城镇道山乡出祖,先祖移居联安镇联田墩头村),拳史约120年。最著名传承人叶营(老四营),海丰道山乡人。

【溪角山拳】

是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传教的,生于1852年,拳史约100多年。

【乌肩拳】

乌肩拳又称“七寸金”是白美庵寺(原县防疫站址)的月浪大师所创,流传于海城北门、龙津下庵及田心仔村等,传承人有蔡丁国等,拳史约100多年。

【逛花门拳】

逛花门创拳人戴围(1904—1973)字宗坤、生于广东省陆丰碣石镇,拳史约100多年。

【黄三拳】

汕尾城区安徽凤阳拳传人黄三,女,生于光绪3年,享年101岁,拳史约100多年。

【蔡厝围拳】

海丰县可塘蔡厝围村“硬马吞吐拳”始祖为峨嵋武术。创拳人蔡羌,拳史约200多年。附:“吞吐拳”传承人蔡清玩,自創“猫形拳”,拳术传蔡日(子)、蔡荣来、蔡信会(附城镇鹿境人)拳史约100多年。

【马德新拳】

武当一炁(气)五行门拳承传人马德新(1912 - 1998)字斌,海丰田心乡人,武当拳结合海丰武术创出新拳种,拳史约100多年。

【杨古埔刘家拳】

创拳人刘乌镭,又名刘家杰,原系海丰县陶河杨古埔蛟湖村人(移居汕尾市城区红草乡五雅上坡村),拳史约100多年。

【锦田拳】

黎锦田,号德道云飞,海丰县虎鹤双形拳传承人。他在长年的生涯中,深入研究探索,汇集武界众技之长,吸取南拳、吴式太极拳等精华和特点,创造了独技的拳术套路。

【妈丹易经综合拳】

创拳人陈妈丹,自幼学拳。以内家拳结合罗山拳、圆山拳等海陆丰传统武术特点,创出独特的完美套路。海丰青草人(年近90岁)

【流民教派拳】

传承人罗枪,汕尾红海湾人,居香港,原为“江韓健身学院”理事长。一生习武,曾拜武当拳师江韓等为师,学习江西流民教拳。他对拳术有研究,独创一套绝技拳法。

【朱家阴阳拳】

朱家阴阳拳承传人温江: 陆丰人,居香港。

【南少林罗汉拳】

罗汉拳传承人翁耀(法名:达武)陆丰市碣石镇人。

【特色添师拳】

叶添拳传承人叶继醒,海丰县联安镇圆埔村人。他青少年时经“老四营”著名武师及其高徒悉心指教得真传,几十年来精研叶添拳,并博取海陆丰传统武术精华之真谛,融速度、力度、拳技于一起,精通招式技手机变,拳法拳技已达精新境界。他传承教授的叶添拳正宗、精细、实用,对传统武术有特色创新,有好声誉和影响力。他支持和参与武术交流活动及武学探究,积极传授叶添拳术。指导本村和道山乡周边近十个村组成的道山添师武术馆武术爱好者练好基本功;到汕尾市城区红草镇“南汾叶群英馆”教馆传授叶添拳;支持和引导习武者参加正规武术比赛取得好成绩。

叶继醒历任汕尾市发改局局长等职务,退休后是原汕尾市首届(2012至2016年)武术协会主席,是汕尾市武术协会永久名誉主席,是汕尾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海丰县武术协会名誉主席,道山乡添师武术馆武术指导。他尽心助推海陆丰传统武术运动逢勃发展,让武术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让更多群众了解和参与传统南拳运动,为弘扬武术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刚柔鞭拳】

创拳人钟汉集,海丰县陶河镇人。他在漫长武术生涯中,不断钻研拳术,总结武术比赛中的实践经验,他以“罗汉(七)拳”套路为基础,汲纳家乡传统拳等诸多武林门派拳术的精华,又利用阴阳、六合原理,结合在部队所学习来的实战技击术,深透摸索,弃伪存精,融汇贯通,创出一种技法独持自成体系的新拳种 。

【戳脚拳】

海丰戳脚“拳”承传人金钳,大湖高螺村人。

【大成拳】

陈古,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中药师,海丰大成拳传承人,多年来结合修真文化,练出了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实用拳术。早期在家乡拜多名拳师习武,1993年拜中原大成拳技击家、养生家李照山先生为师,系统修炼大成拳法,深得大成拳养生、健身、功力按摩、技击等秘法,在《精武》《武当》《少林与太极》发表了多篇大成拳文章,在武杂志名家精英刊出风采玉照。2000年在武当杂志社举办的李兆生先生修真文化学习班,跟李兆生先生修炼传统的修真文化、丹道武学、循经太极拳、武当太乙铁松别派功法等。2010年拜安徽省蚌埠市武术协会主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万胜苗刀“非遗”传承人梁红宣(中国武术八段)为师,系统学习心意六合拳和万胜苗刀等多种拳械,深得梁师父真传和厚爱,多次参加市级及国际武术节,荣获拳术和万胜苗刀第一名。

现任汕尾市武术协会监事长,安徽省蚌埠市万胜苗刀传习基地总部副会长兼秘书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胜苗刀汕尾市陈古传习基地会长,蚌埠市武协心意六合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信阳市武术协会大成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形意拳六段,国家武术套路一级裁判员。陈古先生多年追求研学修真、武学、医道、丹道等传统文化,修持真元,完善自我,其个人简历在1996年11月编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现在常年坚持义务传功,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费心尽力,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海添武极拳】

林海添(诨名;武极),为海丰县赤坑镇人,研究探索武极拳拳理,并吸取多种武术套路的精华和特点,自创一种具有独特的拳种。

【海丰草猴拳】

又称海丰螳螂拳,创拳人周德高,捷胜人,居香港,拳史约100多年。

【黄坤城少林拳】

海丰县公平镇黄坤城,汕尾市北少林拳派传承人之一。1984年系河南省嵩山少林武术专业学校首届毕业,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本科毕业,被授予武术散打教育学士学位,现任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国家、国际一级武术教练员,中国武术六段位,国际武术八段位,第八、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省武协委员(系中国嵩山少林拳派第三十一代传人、东岳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黄坤城曾任海丰县体委、海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和边防武警大队、汕尾市体委及司法局监警大队等特邀武术教练)。第二届汕尾市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汕尾市政协常委。亦任汕尾市政协常委、市武协常务副主席、原市体育中心筹建办副主任、汕尾市惠威武术培训中心总教练等职。黄坤城曾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少林拳冠军,参加北京体育大学首届中国传统武术交流表演大赛获得少林拳一等奖,参加“回归杯”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散打大赛80公斤级季军,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术季军。2007年当选为“汕尾市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黄坤城从2016年7月起任汕尾市武术协会主席。1992年12月参加第二届全国老革命根据地区的武术比赛中担任裁判工作,1994年参加第九届广东省运动会的武术比赛担任裁判工作,从1995年起担任历届广东省武术比赛及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黄坤城二十多年传授出来的学员在参加市、省、全国武术比赛中都取得了好的成绩。现黄坤城的弟子(约有九千人)遍地开花,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由此,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同心网”、《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汕尾市党政资讯网》等多家媒体已对黄坤城的从武生涯以及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了相关的新闻报导。

【蔡锦溪吞吐拳】

海丰县可塘蔡厝围村蔡锦溪,自幼开始习武,是海丰北少林拳传承人之一 ,一级教练员、一级拳师,少林武术七段。1984至1997毕业于多个少林武术专修学院,历年来精心探索家乡传统拳术,吸取南少林拳、北少林拳、侠家拳等武术的精华和特点,独创一种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吞吐拳。获任广东省武术协会理事、广东省会员管理段位推广部副部长。蔡锦溪为弘扬和促进中华武术文化,培训大批徒弟,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维护社会治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近,《汕尾日报》、《汕尾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蔡锦溪的从武生涯以及习武心得作了新闻报导。

【海丰侠家拳】

承习于侠拳第五代掌门人邓镇江,传承人有海丰的黎小聪、蔡锦溪、吕宇遵等。

还有海丰县梅陇大嶂村金狮之莫家拳、汕尾市区红草镇晨洲村的通背白猿拳、红草西门的披掛拳等等,有待发掘续编。


附图: 海陆丰传统拳术特色动作(架势)部分图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南拳其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


附图:海陆丰武术主要器械部分图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统武术常见器械有:棍、手叉锏(铁尺)、单双锏、手刀、剑、枪、朴、大刀、藤盾(藤排)、扇子、凳子、匕首、鞭杆、杖、棒、拐、铲、长叉(虎叉)、九节鞭、双节棍、三节棍、流星锤、绳镖等。


三、附篇


(一)海陆丰武术在香港设馆的馆名

罗山拳:香港九龙红磡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武馆、香港风火堂国术协会、香港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香港罗山派徐志洪国术总会、香港罗山存义堂武馆医馆、香港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

三脚虎拳:香港蔡莫派国术总会、香港刘标武馆、香港刘至杰武馆。

圆山拳:香港圆山国术总会。

万仙拳: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香港国术及麒麟金狮总会。

叶添拳:叶添拳:香港叶树营健身学院(武馆)、葉睿山健身学院、香港叶柱健身学院、香港叶辅跃健身学院、香港黄氏健身学院、香港林样健身学院、香港钟元雄健身学院,马来西亚威勇龙狮团、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总会。

黄三拳凤阳拳:香港江韩健身学院(武馆)。

蔡厝围拳:香港秀茂坪蔡清玩武馆。

马德新拳:香港武当一炁五行门武术总会。


(二) 武术与养生

中国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它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徵。一方面,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与心理等,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

中医是中华民族保健延年和医疾治伤的医学。武术运动具有强健体魄和防身制敌的作用。两者虽属于不同学科,但都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导引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中医依此探索施治之术,武术依此研制练武、用武的方法。因此,在武术和中医之间形成了一些互相联系、融合的领域,武术健身与中医养生自然而然地混呈一体。由于中国武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中国武术一直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更展示出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中国武术是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一种重要方法。人们习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养生强体,延展生命历程。武术在其发展进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导引、吐纳、行气等炼养方法与武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养生学。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也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寿夭折、强弱之本。

在武术中,气佔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的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之主于气也”。气论是武术的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在中国哲人眼中,世界构成的基础物质是“气”,所谓“盖通天地,互古今,无非一气而已”。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气”的变化规律,即“理载于气”。认为人本身即由“气”构成。庄子明确提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气”是人体内部精微细緻的联系,谐调各脏器间的功能,因此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品质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生命状态的优劣。养气炼气是武术养生的重要方法,武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修炼,认为人是个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世界之究竟,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阴阳平衡、中和是历代医家、养生家推崇养生保健的总原则。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互补、五行回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渗透到武术之中,使武术运动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观念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

武术健身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是由武术“内外互导”,“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训练原理和“内外合一”的技法原理决定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养生的整体观一致。中医理论中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回避外邪侵袭的“天人相应”整体观,以及体内脏器与体表四肢相关的“脏象”整体观,都直接为武术健身整体观的形成提供了借鉴。武术健身理论中关于“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的论述,以及“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之类拳谚,都可能是在中医理论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如形意拳系以五行拳配五脏的健身拳论认为:“劈拳属金,在五脏属肺;鑽拳属水,在五脏属肾,练习鑽拳能健肾;崩拳属木,在五脏属肝,练习崩拳能健肝;炮拳属火,在五脏属心,练习炮拳能健心;横拳属土,在五脏属脾,练习横拳能健脾”。这些说法显然出于中医五行配五脏学说和脏象理论。再如阴阳学在武术运动中体现,太极拳对姿势的要求,要做到百会上领与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相结合,含胸与拔背相结合等;动作技术要求上领下沉,前推后撑、左与右及上与下、前与后的劲力对拔拉长等;运动特点则表现为动静相合,练养相合,内外合一,动作左右对称、周而复始,一气呵成等。在长拳中则表现为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攻中寓防,防中有攻,培补元气,内外兼修,在形意拳中,其拳理、拳法则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内含,脏腑与经络学说在武术中的表现为意守丹田,虚领顶颈,腹式呼吸,松和自然,循经取动,疏通经络等等,中医理论与武术,理论同源,相辅相承。 摘录自《峨嵋武术》


(三)武术与戏曲

戏曲艺术是我国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戏曲表演中其艺术表现手法往往是夸张的,尤其是其中的武功表演。可以说,戏曲中的武功表演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其夸张程度又与生活相距甚远能够很好地将激烈的矛盾冲突反映出来,从这个方面来看,戏曲中的武功表演能够更好地将真实生活反映出来这也是戏曲中武功表演的重要特色。

在戏曲表演中“四功五法”是其基本功中,“四功”主要是指唱、念、做、打,而五种做功的表演手法,包括手、眼、身、型、步法。在四功中“打打"就是戏曲中的武功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武术表演与戏曲相互融合。 在"打”中又有刀枪、毯子功、把子功等分类,在我国戏曲表演中有专门用于扮演会武术的人的行当,例如,武生、武旦、刀马旦或武丑等。传统戏曲中通常把武功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把子功就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运用长矛、刀、剑等兵器进行对打或者独自表演的表现形式;而毯子功则是表演者在毯子上进行的一种武功包括翻滚跌扑腾跃等技艺技巧。

在表演中对人物内心活动及情感流露的増色,武功不仅仅展现了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将艺术语言体现在肢体动作上的戏曲表演。武功在戏曲表演中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戏曲演员所要展现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这是一种用语言无法传达出的境界。在戏曲表演中,往往都离不开武打动作的配合并且技巧灵活,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因此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通过武功淋漓尽致地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并非朝一タ之功。

技不离戏,戏技相结合,精湛的武功表演能够将戏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再精湛的武功没有戏曲做依托也是不行的。从这个方面来,在戏曲的发展下,武术表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步,而又是因为精彩的武功表演才能完整展现戏曲中要表达的中心以及思想,二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我国精彩纷呈的戏曲。(蔡惠进搜集2020秋于香港)


(四)汕尾市海陆丰传统狮舞的规矩和礼节

(蔡惠进搜集整理.供参考)
1、狮班出狮(到各地表演)前先择吉日拜祖师爷,要掷筊(跋圣杯)问明来年初一在何时何地开鼓,按常规在哪里开鼓表演便在哪里休鼓“收狮迹”。

2、如果要出狮就必须连出三年后才能休(歇)狮,不过,此习俗由各门派灵活掌握变通。

3、狮班进乡时,应起鼓吹乐、参拜乡村祖祠、庙宇。行礼时,虎狮要在大门蹲低跪步至大堂进行三拜礼,拜后应蹲低倒退到门口再起身参拜。到各家户参拜时,要先送年帖,随后行礼,户主要燃放鞭炮及送红包以表谢意。

4、狮班若经过有桥、水井、同道武馆时,必须行礼参拜。对井桥参拜表示饮水思源不忘恩;对同道武馆行礼表示互相尊敬增友谊。

5、每到一地,若该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辈,管事必带着四式礼品登门送上红帖,随后虎狮蹲低进门参拜,拜毕倒退到门口时再参拜,此为学武者应有的礼貌和道德。值得注意的是,向人行礼时要正面参拜,若向背后参拜是侮辱人格形为。

6、狮班进乡若遇到当地已有其它狮队正在表演时,必须停鼓乐就地等待,待其舞完离开远处,方可起鼓进乡。若要在原处开演,鼓头不得重位(即前狮班之摆鼓位置),重位称“扭(铲)狮窟”。

若碰上有曲班(文场)正在唱曲时,应先停鼓乐,然后走近曲班,起鼓行礼参拜曲班“祖师爷”,再互送拜年帖后离开。

7、武术馆狮班入乡进村舞狮表演结束时,若对方(乡村理事)很有礼貌地派出四个青壮年人抬一张四方桌(八仙桌),桌面中央置一铜盘,盘内放着四式礼(金花及柑桔发粿等物品)走近狮班师傅面前时,师傅必须抱拳行礼,将盘中金花插在鼓头架边“祖师爷”香炉中,并两手捧礼盘、面向祖堂或观众,颂诗四句(称做四句)如“国泰民康、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等吉利话,(若贺进宅入伙可选讼 “良辰吉日、某府入宅、房房发展、户户添丁”或“祖屋入伙、瑞气满门、合家平安、丁财两旺”或“日吉时良、进宅吉昌、千子万孙、富贵万年”。做四句后,再调动盘内礼品位置,以示厚情已心领,接着由乡村理事或宅主将盘中红包和一对大桔送给师傅。

8、狮班舞完出离乡口时,应再回首向该乡参拜,方可息鼓乐离开。若遇过渡船时,上船前得起鼓参拜渡神,然后狮头先乘渡船过对岸,接着是鼓乐、人员依次过渡,待全班人员都到达对岸,再起鼓乐回首参拜渡神。

9、若途中遇到出殡队伍时,应暂停鼓乐,全班人员肃立靠路边,让“送老”队伍经过,以免惊扰归仙者之“灵魂”。

10、狮班如果在路途中发现有其它狮班迎面而来时,应马上停止鼓乐,二班队伍接近时,由双方管事互送拜年帖(红色礼帖),各班人员静默靠路边走过,应各把狮头搁置在右手边胸前(手要平肩),待全班人员过后,应各回首起鼓互相行礼,以示友好和尊敬对方。若遇到二班为同宗或特别友好的,还要行会狮礼:两狮见面时双方蹲底跪步向前行三拜礼,然后互送礼帖(醒狮用口交换见面礼柬或握手),完后再互相行礼参拜。注意:相遇时有七忌,即禁眨眼、禁捋须、禁耙脚、禁狮头高举、禁兜后绕闔、禁张口咬尾、禁伏身昂头。

11、出狮时在任何场面可能会相遇到象、虎、猴、牛、羊、马、鹿、鱼、蜈蚣等动物舞表演班,一般不能行会礼 ,只可侧面让过 ,双方应互交礼帖。当狮子会上龙时, 狮子应蹲下向祥龙参拜,然后互相交换礼帖即礼成,会龙不可握手。

12、抱拳行礼:方式很特别,即行礼时左手为掌(伸出四指、大拇指内屈);右手为拳(五指握紧),以左掌盖在右拳上,礼仪的意思是:左掌为文(青龙),右拳为武(白虎),表示文武兼修,虚心求教,恭请前辈、同仁指教;四指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拇指内屈表示谦让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止戈为武”;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

男女行抱拳礼还有分别,正常是男子右手握拳在内,左手掌在外,但女子行礼则是右手掌在外,左手握拳在内。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出狮时经常所遇到的问题, 但必须一一遵守,以免发生意外不祥。尊重对方,增进友谊!


(五)蔡惠进于2010年至2020年主编的武术书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本文作者蔡惠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23年春于香港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