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遇上伦理道德

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人工智能(AI)首次成为一个正式学术领域,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或智能程序充当人类助手,帮助人们完成复重性、危险性的任务。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大范围应用的展开,人们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隐私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当“道德伦理”这个传统又敏感的话题碰到人工智能,又会诞生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呢?

这里写图片描述
目前, 人类对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担忧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我综合代表性和想象力选择了三个方面来谈:

一、机器的责任与风险

我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算法,机器同我们人类一样, 也会犯错。并且在当前的AI发展水平下,机器犯错的概率甚至高于人类。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机器犯错的责任和风险由谁来承担?
 众所周知,人类能形成生产协同网络的最核心基础是分工契约体系。这个体系规定着我们每个人在合作结构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其中被最常认作“公理”的一条是:当一个社会人承担某责任、做出某决策时,他同时也必须承担,至少是分担其决策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而当人工智能替代人类进入生产环节做出决策时,一个极大的不对称就出现了:给人工智能赋予做出某项决策的责任是所有买家都会做的事(也是人工智能被创造出来的天职),但面对的是正面收益还是负面风险,人工智能都无法像人类那样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举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如果AI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出现车祸事故,其事故责任人是谁?是坐在车里的、完全没有参与驾驶的车主还是汽车厂家,亦或是程序员,还是AI本身?这种场景下谁又该担负主要责任?
 这里写图片描述
若想让AI负责,除了删除AI程序之外,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删除程序的举措不存在任何法律意义上的法益,更何况受害者也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这个伦理问题日后将成为AI发展最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会在将来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后引起各界广泛的探讨。

二、机器的权利

这个问题也可以称作“人类应该如何为机器赋权”。
如上文所言,既然人工智能无法对其决策有效的承担责任,因此需要对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决策进行更加严密的考核与监管。而一旦人们开始考虑如何“考核”或“监管”人工智能,新的逻辑困局也将就此诞生–如何在“最终”结果出现以前判定某项决策本身的对与错。在博弈环境中,任何决策往往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盖棺定论之前,没有人能够轻易判断哪一步的决策是绝对错误或绝对正确的。

  举“阿尔法狗”和李世石下棋为例。在前三盘棋局中,当解说的专业九段看到“阿尔法狗”做出丝毫不合常理的下法时,解说员表现出了怀疑和嘲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阿尔法狗”赢了前三盘。或许终局之后当解说员再回头看当时所谓“臭棋”的时候,才能明白“阿尔法狗”“那步棋”更深层次的全局意义。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果仅仅让人工智能去下一盘没什么赌注的围棋,无论输赢都不会有人纠缠于结果。但当人工智能的决策涉及到的是几千万的利润或几千万条生命时,如果人工智能给出的是人类当时所不能理解的答案,人类又该作何选择呢?假如人类选择不采纳人工智能的意见,那么人工智能进步与发展的意义何在(本质上还是人类自己做决策,人工智能提供信息辅助)?其数据驱动决策的优越性又如何付诸实践?但换个思路,如果人类信赖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决策,那就又绕回到了第一个难题,万一发生意外责任由谁来承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一定会是矛盾的:如果人们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决策,那无论技术再怎么成熟也不过是“叶公好龙”的闹剧;而倘若大多数人认可人工智能在决策方面具有超出人类的优势,又将直接导致人类监督无效、监管无门的尴尬境地。这个暂时无法解决的矛盾,将在人工智能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期带来更多隐患。

三、机器与情感

与前两个相对严肃、深沉的问题相比,这个问题就显得比较有趣和富于想象了。然而机器产生情感(或是对机器产生情感)即使在现阶段似乎也并非是完全无可能的。
为了明确这个问题的主体, 我们需要引出“强人工智能”这个与当下的“弱”人工智能相对应的概念。
科学家把“强人工智能”定义为出现真正有自主意识、且可确证其主体资格的“智能”。
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副总裁商容看来,人工智能需要有理性,也需要有感性,涉及感性就会涉及到伦理和隐私等问题。而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光熙则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或许具备情感,这就牵扯到未来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之间的界限在哪,或者是界限会被抹去。
当人工智能具备了情感,就会与人类出现恋人、亲人等关系,这将拷问现代伦理规范。信帧机器人创始人贺江涛认为,在实际工作当中,曾遇到人类对机器人产生感情的事件。“公司旗下的一款娱乐机器人,其视频在网络上有亿次多的点击量,视频中这个机器人的头部被拍打了一下,一位母亲在看直播后就愤怒了,她说这是我女儿公司做的机器人,你怎么能打他呢?”这时候贺江涛发现,人类对这台机器人产生了感情,与这台机器人有了某些联系。

日本2008年上映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由绫濑遥饰演的机器人
(日本2008年上映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由绫濑遥饰演的机器人)

在对“人工智能是否会与人类产生情感纠纷”的担忧之余,我们也可以看到,拥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情感计算”,无疑会很好地解决前两个问题中的部分担忧。人工智能情感化, 也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

### 关于面包板电源模块 MB102 的 USB 供电规格及兼容性 #### 1. **MB102 基本功能** 面包板电源模块 MB102 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工具,主要用于为基于面包板的小型电子项目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出。它通常具有两路独立的稳压输出:一路为 5V 和另一路可调电压(一般范围为 3V 至 12V)。这种设计使得它可以满足多种芯片和传感器的不同工作电压需求。 #### 2. **USB 供电方式** MB102 支持通过 USB 接口供电,输入电压通常是标准的 5V DC[^1]。由于其内部集成了 LM7805 稳压器以及可调节电位器控制的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因此即使输入来自电脑或其他低功率 USB 设备,也能稳定地向负载供应电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项目的功耗较高,则可能超出某些 USB 端口的最大电流能力(一般是 500mA),从而引起不稳定现象或者保护机制启动断开连接的情况发生。 #### 3. **兼容性分析** 该型号广泛适用于各种微控制器单元 (MCU),特别是那些像 Wemos D1 R32 这样可以通过杜邦线轻松接入并共享相同逻辑级别的系统[^2]。另外,在提到 Arduino Uno 板时也表明了良好的互操作性,因为两者均采用相似的标准接口定义与电气特性参数设置[^4]: - 对于需要 3.3V 工作环境下的组件来说,只需调整好对应跳线帽位置即可实现精准匹配; - 当涉及到更多外围扩展应用场合下,例如带有多重模拟信号采集任务的情形里,利用 MB102 提供干净无干扰的基础能源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 综上所述,对于打算构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原型验证平台而言,选用具备良好声誉记录且易于获取配件支持服务链路上下游资源丰富的品牌产品——如这里讨论过的这款特定类型的配电装置不失为明智之举之一。 ```python # 示例 Python 代码展示如何检测硬件状态 import machine pin = machine.Pin(2, machine.Pin.IN) if pin.value() == 1: print("Power supply is stable.") else: print("Check your connections and power source.")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