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目标检测算法汇总(2020/06)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迅猛发展,目标检测算法也从服务器端转移到移动端的产品落地。在移动端上的目标检测架构,目前比较流行的三大派系分别为:谷歌出品的MobileNet系列(v1-v3)、旷视科技产品的ShuffleNet系列(v1-v2)、Facebook出品的FBNet(v1-v3)系列。

最近移动端的目标检测通过结合神经网络架构搜索,又新出了三篇移动端目标检测SOTA模型:一篇出自谷歌大牛Quoc V. Le的MixNet;另一篇出自Facebook 出品的FBNet 的升级版本 FBNetV2,就在6月3日,Facebook又推出了FBNetV3。最近一篇重量级论文—MobileDets,可以说是目前移动端目标检测结合NAS的另一新标杆。

下面逐一梳理以上算法,回顾移动端目标检测算法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思想。

  • 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和双阶段目标检测算法目标检测领域中常用的两种算法,它们在目标检测的流程和原理上存在一些区别。 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例如YOLO、SSD)的主要特点是将目标检测任务视为一个回归问题,直接通过一个网络模型来预测目标的位置和类别。具体来说,单阶段算法将输入图像划分为多个网格或锚框,然后对每个网格或锚框进行分类和位置回归,最终得到目标的位置和类别信息。单阶段算法通常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但在检测小目标和密集目标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精度损失。 双阶段目标检测算法(例如Faster R-CNN、Mask R-CNN)则采用两个独立的阶段来完成目标检测任务。第一阶段通常称为候选区域生成器(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它负责生成一系列候选目标区域。第二阶段则是对这些候选区域进行分类和位置回归,得到最终的目标检测结果。双阶段算法通常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能够有效地检测小目标和密集目标,但相对于单阶段算法而言,其检测速度较慢。 总结起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一个网络模型直接预测目标的位置和类别,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而双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则采用两个阶段,通过候选区域生成和分类回归两个步骤来完成目标检测任务,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选择使用哪种算法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对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