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融合,助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阐述了云网融合的概念,即云计算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满足企业动态业务需求。云网融合3.0的特征包括云网一体、要素聚合、能力开放、智能敏捷、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通过政务云和医疗云的应用案例展示了云网融合的实际应用,并指出相关政策规划强调了云网融合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云计算领域的积极创新,其应用服务也越来越受欢迎。此外,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云计算技术部署信息系统,其上云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然而,由于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服务的内容丰富多样,网络流量和应用数据均呈现爆发式增长。过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多系统、多场景、多业务”的需求。

面对业务流量的动态变化,为了保证企业在云上的正常推广及各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能够保持高标准,云计算服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网络能力的支持,网络资源的优化也需要借鉴云计算的理念。因此,云网融合已成为云计算领域的一种趋势。

一、什么是云网融合

从字面上看,“云网融合”中的“云”是云计算,“网”是通信网络,即云计算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准确地说,云计算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通信网络包括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等方面的电信网络。云计算与网络相互渗透,形成了云网络融合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的基本形态,最终期望是实现集成供应、集成运营、集成服务。

二、云网融合3.0的特征

云网融合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对算力和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云网融合的底层基础设施作为承载基础。

1、云网一体,打造基础设施新形态

通过技术创新和突破,提供海、地、空、天一体化的泛在连接和海量数据存储与多形态、高性能计算,实现网络和算力的深度融合,实现云网边端的智能互联。

2、要素聚合,构建集成服务新平台

技术发展呈现出多技术融合创新的趋势。全新云网一体化基础设施提供高速接入和算力保障,统一承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量子安全等技术和元素。通过多技术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数字平台。

3、能力开放,建立新型生态融合发展

云网融合南向推动软硬件设备云网一体化、接口标准化的生态形成,向北也推动产业生态的融合发展,北向承接运营商、软件服务商、集成商等信息通信领域的数字化平台。

4、智能敏捷,提升能力应用新效能

通过对云网融合实现统一采集和控制,实时加载云网资源,灵活组装自适应云网络能力,低代码敏捷开发,随时可用。

5、安全可信,构建自主可控新格局

云网融合打破了云、网、边、端原有的独立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集成监控数据存储、云计算、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实现多技术融合创新,形成应对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

6、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两碳”战略目标指导下,云网融合采用大量绿色低碳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三、云网融合的应用案例

1、政务云人社APP

在APP和数据库之间,云专线产品连接本地和云生产数据库,提供在线服务,支持信息互通。同时采用DDOS高防御,防范流量过大的情况,保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医疗云影像平台

采用云存储模式,通过云专线产品将相应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实现全市多家公立医院的影像数据共享和多家医院医疗影像的协同应用。

四、总结

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此外,《规划》强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新一代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和计算设施为核心,以融合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适当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升数字治理服务和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云网络融合促进了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5G时代,其将各类资源融合成一体化供给、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这既是客户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自然趋势。

注:文中部分内容引用《云网融合赋能数字中国》.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