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
缺陷管理分为三部分: 缺陷描述, 缺陷级别, 缺陷状态及状态转换
1. 缺陷描述
要素: (和测试用例里面的要素是一样的)
环境, 数据, 步骤, 版本, 预期结果, 实际结果, 附件, 级别, 优先级...
这里比测试用例的要素多"实际结果"这一要素, 目的是将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结果一致, 代表功能正确, 如果不一致, 就是缺陷. 是需要进行对比的.
对于"附件" 这一要素, 当语言描述不清时, 可以从服务器里面抓取相关日志存到文档里, 将它附在研发人员的缺陷里, 这时研发人员就可以从附件里查看缺陷, 分析原因然后进行处理.
2. 缺陷级别
缺陷是分级别的, 级别是缺陷的严重程度. 优先级是修改缺陷的优先级. 原则上缺陷的级别越高, 修改的优先级越高. 但也有个别缺陷级别高, 但是修改的优先级低.
缺陷级别分为4个: 崩溃, 严重, 一般, 次要, 建议
大部分公司会有个 建议性的bug, 表示功能是没有缺陷的, 比如可能为了页面更美观, 但并非bug, 所以叫做 建议性bug.
现在企业都会有5个缺陷级别. 对应着为 A, B, C, D, F(或者为1. 2. 3. 4. 5).
3. 缺陷状态及状态转换
缺陷的7个状态: NEW OPEN FIXED DELAY REJECTED CLOSED REOPEN
标准规范的缺陷状态转换图是以 "start"开始, 以 "end"结束.
以下, 是我画出的缺陷状态转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