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几个对物联网概念的描述:
物联网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马克·维瑟(Mark Weiser )在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PARC )做的工作。他提出一个假设:当处理器变得足够便宜,以至于可以把它嵌入到各种日常物品中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的工作围绕这个假设展开,但并没有考虑到网络连接的存在。他创造了“普适计算”这个词来描述这个假设,并且通过他的研究和文章探究普适计算对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物联网已经产生多年,它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相应协议,将任意物品连接起来进行数据通信以及信息交换,最终实现智能化认证、定位、跟踪、监视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所需信息,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终端的核心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点:“感知+智能化+连接”。“感知”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感器,例如加速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指纹传感器、3D人脸识别、声学传感器等,来感知外界或环境信号;通过微控制器(MCU)或应用处理器,运行特定的软件算法来进行运算或逻辑处理,再通过蓝牙、ZigBee、NFC、Wi-Fi、5G、NB-IoT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实现物联网对终端或外界信号的处理与信息采集。
然后通过体系结构图来直观地认识一下物联网: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物理基础,它解决物联网的数据获取问题,包括各类有意义的物理量、节点身份标识、音频和视频数据。它主要通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各类传感器、二维识别码、图像捕捉设施、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等来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等多种功能,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行业应用的需求。
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以及互联网等基础通信网络之上,把感知层感知到的数据通过相应媒介,高效、可靠和安全地传输到节点用户或者应用层,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和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感知和对物联网节点的控制。它解决的是对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传输的问题。
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和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行业应用需要,分层次地处理来自底层感知和传输过来的海量数据信息,最大程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其具体的应用服务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
一言以蔽之,物联网可以这么理解:
[物品] + [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 + [因特网] = 物联网
鉴于人类世界的变化可以认为是连续的,我们可以认为“物品还是那个物品”,其形状无须发生改变,或者其外在形式和具体细节将来会有所变化,但它们所解决的各种需求并不会变。否则人类会难以接受,诸如智能音箱、智能灯泡、智能锁等基本上都保持其物性本身,即使形状上有所变化,但是你仍然可以一眼识别出它是什么、具有什么功能,其次才是在物品本身的功能之上增加一些属性,或者说施加一点魔法,使其具备更多的功能。
童话故事里,巫婆对着她的镜子问“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而现在你也完全可以拥有这样一面镜子,它会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来判断你问的问题并通过互联网搜索来获取答案呈现给你,再甚至可以通过语音合成直接告诉你。看起来,似乎童话世界并不都是骗人的。
在设计研究领域,魔镜类装置似乎颇受欢迎,尽管其拥有的能力还达不到白雪公主故事中邪恶的皇后用的那面魔镜。人们倾向于在一天开始或结束的时候,在他们预计要使用浴室中的镜子时,用其显示有用的信息。这样,你在早上洗澡的时候,可以查询当前时间、预约活动、交通和天气状况等信息。可以推测,想让魔镜类装置显示你在 Facebook上得到的“赞”的数量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样它就能成为邪恶的皇后那面魔镜(用来查询“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的现代等价物。
物联网事物的发展
在孤立的状态下设计一个联网装置,很可能会作出不太理想的设计决策,导致物品或服务在真实的使用环境中表现不佳。借用埃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在设计方面的箴言,我们建议你考虑一下,作为大量的联网装置中的一员,你设计的联网装置是怎么与周边环境互动的。
沙里宁是这样说的:设计一个物品时,总是需要考虑其直接关联的外部环境:椅子放在房间内,房间属于一幢房子,房子存在于一个环境中,环境则在一个城市规划中。除了设计物品,设计服务时也要考虑其所处的物理环境。
对于仅仅是用来感测周边环境或通常用作输人端的联网装置而言,只要它们的活动不需要周边的人参与,应该没什么问题。它们会愉快地收集信息,然后把信息存储到某个在线数据仓库中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一旦装置开始和人发生交互,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已经看到,在计算机和手机上,消息通知、弹出窗口和提示音的数量增长迅猛。当我们面对成百上千的新服务和新应用,并且把它们散布在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物品中时,各种吸引人注意的提示音就是不和谐的杂音了。
技术博客的博主 VenkateshRao想出一个不错的术语,用来解释新技术是怎样被接纳的。他认为人们不会觉得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持续变化的。如果可以把时间回溯一秒,我们就会知道世界已经改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但这种改变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如果一项技术想要被接纳的话,就要设法使其位于虚构的常态域内。因此,成功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只为用户提供不超出特定的常态域边界太远的体验,即便所采用的底层技术已经远远超出了常态。例如,手机最初是作为不需要用电话线连到特定位置的无绳电话引人市场的,现在,大体同样的技术给用户带来的设备却是便携式因特网终端,可以用来播放影片、存放个人收藏的全部音乐,有时也可以用它打打电话。
便携式因特网终端就是通过用手机作隐喻,设法进人了虚构的常态域。用人们已经理解的事物引人新技术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办法。计算机早期是作为豪华型打字机引人的,而图形用户界面则被比喻为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John弄到一个传统的老式旅行手提钟,在上面装了一个步进电机,用来驱动钟的机械装置。电机受 Arduino电路的控制,而 Arduino电路可以和 MapMe.At交换信息4钟面上的数字被替换为丿 L个经常出没的地点:家、工作场所、商店、酒馆、餐馆,等等。如果恰巧不在上述地点,则可以显示为“在路上’,把这个钟放到餐具柜上还真不错,不管谁在家里,都可以看到 John和他妻子当前的位置。
之后的几年里, John对钟的设计做了优化,使其成为了一款物联网产品。随着 Foursquare等位置服务流行度的增加,钟的软件部分做了升级,可以连接更多的位置服务。钟的结构和外观也有了变化。
在澳大利亚的一家购物中心,有一个较早安装了监控设备的停车场。每个停车位用一个 park Assist生产的小型传感器监控,传感器用一个廉价的摄像头判断车位是否已被占用。这些传感器都已连成网络,据推测可以为停车场的管理者提供使用情况的分析。传感器上的灯用来指引司机把车开到空闲的车位。所有这些设施都是有用且无害的。
后来系统引人了一个更高级的特色功能,问题随之而来。购物中心为客人们提供了一款可供下载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方便他们获取购物中心内各种设施的更多信息。这个应用程序提供了“我的车在哪里”这一功能选项。选择此功能后,程序提示你输人车牌号的前几个字符,然后会返回给你四幅可能匹配的小图片。这些小图片是通过使用 OCR(光学字符识别)软件,对购物中心服务器上存储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这些小图片只是些缩略图,其清晰度只够识别出哪辆是你的车,车牌看上去模糊难辨,不能用来做其他事情。然而,安全专家 TroyHunt却发现,这个程序的实现……可以获取所有的车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