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克隆技术的研究报告
作者:姚佳琪
克隆技术的发展:
(上图为动物体外克隆示意图)
早在1938年,德国生物学家汉斯.斯佩曼最早提出克隆设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克隆技术的研究,目前用胚胎细胞克隆的动物如绵羊、牛、兔、猪、猴纷纷获得成功。
20世界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就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
1960年和1962年,英国科学家先后用一种非洲蟾蜍进行过克隆实验。实验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蟾蜍卵细胞,破坏其中的细胞核,然后依靠手术从蟾蜍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放进被紫外线照射破坏了的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经过精心照料,这些卵细胞有一部分生出了活蹦乱跳的蟾蜍,这种蟾蜍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产出的,所以是克隆蟾蜍。
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科学家相继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
我国的克隆技术也毫不逊色。60年代,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金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1978年又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1990年5月,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一只山羊。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一只兔子。 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克隆一只山羊。1995年7月,华南师大与广西农大合作,克隆一头奶牛、黄牛杂种牛。1995年10月,西北农大克隆6头猪。 1996年12月,湖南医大克隆6只老鼠。同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一头公牛犊。1997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猫的设想。1999年,陈大元领导的小组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克隆大熊猫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已经解决。
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克隆动物早衰、存活率低现象是当今核移植技术的最大缺陷。它突出表现为流产率高,死亡率高,新生仔畜出生后对环境适应性差以及发病率高和畸形率高。
基因印迹是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遗传现象。基因印迹现象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它与胚胎的生长发育和胎盘功能等都有关系。有研究表明被检测的核移植胚胎基因表达不正常,也有报道核移植胚胎均有几百个非印迹基因表达异常。印迹基因异常表达是造成克隆动物不正常的原因。由此看来,合子前不完全重新编程影响着印迹基因和大多数非印迹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克隆动物异常。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体细胞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逐渐缩短。克隆羊“多莉”细胞端粒较短,可能影响其寿命。
动物克隆研究已在理论基础、技术优化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该技术目前还很不完善,克隆机理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动物克隆技术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分子遗传学、细胞学、发育生物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提高动物克隆的成功率尚需不懈的努力。
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克隆技术,特别是生殖性克隆,如果走出关键性的一步,那么它与治疗性克隆就有了本质的变化,问题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而造成目前难以解决的伦理错乱。例如,克隆出来的人的社会定位问题,他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被纳入到现有的伦理关系范畴中?人类的繁衍还需不需要两性的参与,它会不会致使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遭受解体、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严重后果?克隆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性状是受控制形成的,而产生一种扭曲的心态、悲观的性情和沉重的宿命论思想,甚至因为具有强烈的社会工具感而诱发复仇心理?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可不可能引发一种无法攻克的新型疾病,并广泛蔓延而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这些冲突都是目前社会无法解决的难题和争议的焦点。,因此,即使克隆技术可以为许多不治之症带来福音,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但是,在克隆技术处于尚且无法确保克隆安全性的起步阶段,我们绝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对其技术空白、伦理难点视而不见,甚至不负责任地做出伤害人类的举措从而导致人道灾难,而应该慎重支持克隆技术,尊重人的自由、自主和自决,并以合理性作为衡量与评价克隆技术的唯一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合乎了理性原则,且不影响他人伦理意义上的个体独立后才能以一个全新的科学视角来探究克隆技术的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
克隆技术的应用:
(上图为体外克隆现状发展图)
(1)物种改良和濒危动物的保护:将动物克隆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速改善种群遗传结构,大量培育高产低耗、优质抗逆新品种。在我国,濒危灭绝物种之一的大熊猫,以及现存数量也不多的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等国宝级保护动物,均有希望通过动物克隆技术得到挽救和保护。
(2)器官移植:据报道,全世界每天每18分钟就会增加一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新病人.但是人的供体器官严重缺乏,而猪器官在大小、功能上与人的器官比较接近,因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器官的异种移植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猪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畜,它作为人类器官移植的供体动物研究较多..经过努力,科学家已经找到引起超排斥反应基因,并通过竞争、抑制和剔除该基因来阻止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实现猪器官异种移植治疗人类疾病,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
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在于利用优良动物品种的体细胞作核供体克隆动物,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加速动物育种进程。在动物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可增强选育种畜的性状稳定性,提高育种效率。动物克隆技术用于拯救濒危动物 克隆技术在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以濒危稀有动物的体细胞为供核细胞进行种间核移植,可以解决对濒危稀有动物卵母细胞成熟不够、卵母细胞数量不足等问题。
克隆技术的前景:
动物克隆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缺陷,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就其发展而言,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克隆技术将被广泛的运用于畜牧业领域,从而提高畜禽个体的生产性能并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
其次,由于某些濒危物种的个体数量少而无法保证其克隆实验的需要,所以异种体细胞克隆技术将作为挽救濒危物种的主要手段在今后将被广泛利用,以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
另外,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1)将体细胞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各种转基因动物及产品为人类服务。
(2)将基因打靶方法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相结合,生产出人体所需的内脏器官以及替换人体内衰老或发生病变的器官。
人工智能的体外克隆:
生物生命科学领域,借助计算机系统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医学生理学正在揭开此前看似望尘莫及的多个生命密码,用染色体根冠制造端粒酶(telomerase)、人体骨骼再生长、人体受孕和再生、免疫系统激活、细胞核重新编程(可以重新编程的成熟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等都是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探索方向,基因测序、基因图谱测绘、全基因序列比对、干细胞再生、胚胎干细胞克隆、利用细胞定做器官、灭绝亚种动物再造、新型基因组编辑(Crispr-Cas 9)、通过修改基因创造转基因人类几乎都已获得重要突破并从实验室正在走向临床验证。
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开始被用于生殖细胞基因组修改和遗传命运改善。利用生物计算机在标靶位置对人体细胞基因表达图谱和神经元联系图谱进行精确编程,能够改变人类精子、卵子、胚胎等遗传细胞并可持续一生、遗传给下一代,即可用于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又可用于改善相貌、智力等先天品质;从人体中取出细胞,将其植入一种由多孔纤维材料制成的代孕母体之中,通过重新编码让细胞回到多功能状态,能够分化出新的胚胎干细胞和基底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利用其培育出特异的人体克隆器官,再置入生物反应器进行一段时间的适配以后,便可代替人体器官进行生理心理反应和代谢,以便利用用户自身细胞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其所需要的替代器官组织;利用已灭绝物种的遗传基因与现存物种的遗传基因进行全基因序列比对,将已灭绝物种的遗传基因植入并替换现存物种细胞的遗传基因,再对这些混合细胞进行克隆,便可培育出具有足够灭绝物种遗传基因的鸟类或哺乳动物,逐渐能成长并复活成具有原始遗传基因的灭绝物种;利用线粒体操作技术能够从人类遗传细胞或胚胎的核质中取出遗传性线粒体,嵌入到某个捐赠者健康的卵子或胚胎之中,培育出同时携带父母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组和捐献者线粒体基因组的转生细胞,从而诞生出经过基因修改的转基因人体,且其被修改的基因组能够被其后代永远遗传和继承下去。
这样,通过模仿人类、创建类人化新物种,到掌握、复制、再造人类数据流、意识流、基因组流乃至灵魂流,直至再造、创建人类,人工智能完成了应由上帝完成的一切使命和任务。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科学家正在一步步打造完美的仿生人,据估计一个仿生人造价至少要 600 万美元。相对以前而言,我们现在能复制和贮备更多的器官和各式各样的不同人体部位。从可以让盲人恢复视力的仿生眼到制造比人类舌头更加敏感的人造舌头,我们都已经做到了。
以下是 10 大仿生人技术:
1 、大脑假体
虽然取代部分大脑组织没有换一条胳膊那么容易,但将来一定能做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西奥多 · 伯格教授制造一种电子芯片,可以取代大脑中的海马。此大脑组织控制短期记忆和空间理解。在如阿尔海默症和中风等疾病的频繁损伤下,海马会失去原本的功能,而海马假体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海马功能,否则这些人会出现严重残废。不过,伯格教授还在测试这种假体,他想了解更多。 2005 年,这位教授甚至还写了一本专著《走近替换部位大脑》。
2 、老男人新阴茎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使男人的生活大为失色,不过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安东尼 · 阿塔拉和他的小组正在为这些不幸的男士们排忧解难。他们想了一种办法可以让许多惭愧的家伙将阴茎竖起来。在 2006 年,阿塔拉和他的小组成功培育长成了一种新的阴茎海绵体,此海绵体在勃起时能充血,他们在切除阳物的雄兔子上做实验时验证了这一点。此新组织是由此兔子自己的细胞长成的,移植一个月之后,这些兔子又可以做它们最爱做的事情了。
3 、人造细胞
有时当你需要将药物输送到体内适当的位置时,吃药和点滴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生物工 程学 教授丹尼尔 · 哈姆有更好的办法,采用人造细胞。此人造细胞是由聚合体制成的,能模仿白细胞穿行于人体之中。因此,这些人造细胞能将药物直接输送到它们所需要到达的地方,从而更加轻易和安全地治愈某些疾病,包括癌症。
4 、可穿戴肾脏
对于患有肾病的人来说,生命的基本需要就是要通过透析机来去除血液中的毒素,以调节体液的数量和分配均衡。为造福肾病患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洛杉矶健康系统老练事务处的二名科学家历时 21 年开发出了一种自动化的可穿戴的人造肾脏(简称 AWAK ),也叫随身洗肾机,又轻又小,可以放在带子里戴上,可以 1 周 7 天, 1 天 24 小时像真的肾脏一样连续工作,其效果比传统透析要好。目前,随身洗肾机的原型重 3 公斤 ,设计人员计划将重量减轻一半。接下来,公司将耗资几百万元,在新加坡和美国招募肾脏病人,并在今年年底展开临床实验,以确定洗肾机的疗效。研发人员将观察肾脏病人的健康、血压、体重和囤积水分的情况,并检验血液的尿素和肌酸酐含量。
5 、聪明膝盖
也许你不觉得膝盖是会自己思考的一个人体部位,但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休 · 霍尔 博士与他的小组不这么认为,他们开发了名为 RHEO 的人造膝盖真的有它自己的思想。当患者首次戴上它们时,此电子膝盖系统在预设程序下能让它自己产生真实且舒适的运动。其中的诀窍是它能学习用户的行走方式,并通过传感器来获知他们在行走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此系统能使假腿行走更加容易,且更加省力。 霍尔 博士称这一新技术能够模仿步行的优雅姿态,此类似肌肉的辅助装置能够释放出比传统假肢高三倍的能量,以推动身体向上和向前行走。
6 、新胳膊截肢者
现在可以像真手一样来使用他们的假手,即用思维来控制它们。由美国最芝加哥康复学院托德 · 库肯博士开发的 “ 仿生臂 ” 通过健康的运动神经与大脑相连,再让运动神经来指挥患者的假臂做运动。这些原本支配断臂的运动神经被重新分配在身体的别名区域,如胸部,它们携带的神经脉冲能被此仿生臂中的电极获得。当患者想动一下他的手时,这些神经就会将信号发送过来,从而像真手一样启动此假手进行运动。如今库肯小组正在提升此假胳膊的性能,利用健在的感觉神经来通过仿生臂让患者的大脑感知温度、振动和压力。
7 、冷酷的品尝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与电子工 程学 教授迪安 · 尼柯克表示,舌头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还是一种高度主观的东西。当食品公司想每一次都制造同一口味的食品时,他们会启用电子舌头。由尼柯克和他的小组开发的电子舌头能分析流体,并能得出其精确的化学组成。尼柯克的电子舌头使用微球体的微型传感器,当它接触特定的目标时会变换颜色,如某种糖。结果是此系统不能取代人的舌头是因为 “ 它品尝得太好了 ” 。它完全可以重复地精确测量出好口味的化学成分。
8 、便携式胰腺
有不少人深受糖尿病所苦,每天都要打好几针,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身体相当程度的不适。而美国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的这项仪器就能解除这一忧愁。这种便携式胰脏除了能够进行血糖观测、协助控管的功能之外,他还能够进一步将血糖指数观察的数据,注射的时间、剂量估计,还有胰岛素注射等功能整合在同一个系统,以电脑来调控,避免人为上的疏忽、差错,让患者几乎不需要担心胰岛素分泌的问题,让生活能够便利些。美国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的战略研究项目的主任亚伦 · 库瓦尔斯基表示,此便携式胰腺在短短几年内就可以上市销售。其实此装置最初是结合现有的二大技术 ―― 胰岛素泵和胰岛素持续监察器。
9 、再生骨骼
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采用自己的骨骼组织来生长出自己失去和损坏的骨骼部分,不幸的是,此技术从来没能完美地实现,通常是长出错误类型的组织或长出的骨头不适合替换受损的骨头。在 200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特殊设计的蛋白质来触发物种类型的细胞生长。此蛋白质叫 UCB-1 ,如今被用于生长新的骨骼,此再生骨骼能熔合到椎骨并能固定部分椎骨,从而减轻一些患者的严重背痛。
10 、仿生眼
当你是瞎子时,你最希望能看到光线、运动和物体的形状。美国哈佛研究伙伴机构的约翰 · 皮扎里斯帮上了忙,他开发的 Argus II 人造视网膜系统目前正在接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测试。此系统是让摄像机记录下基本的视觉信息,并将它加工成电信号,通过无线传输到内置的电极上,通过眼睛内置的电极让盲人恢复其视网膜功能,从而重见光明。研究人员原本预计他们植入人造视网膜后只能看见光,想不到效果更为理想,可看见大型字母,分辨杯、刀和碟等物体,而且看得见动作。将进行测试的第二代人造视网膜将提供更佳视力,它有六十个感光电极,远较之前的十六个更多。研究人员预测,未来五至七年内人造视网膜将有更大进展,电极数目达千个,可让失明人士能够辨认面孔。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可以辨认面孔,让完全失明的人可以照顾自己。
总结:
克隆技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器官移植、拯救濒危动物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克隆技术今后要在核移植原理指导下,围绕核质关系和调控机理及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分子机理,与医学临床紧密联系,走畜牧业的理论结合实际的道路,进行生殖机理、生理调控、发育机制和动物克隆等方面的实验胚胎学研究,不断地解决克隆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完善克隆技术理论体系,提高克隆效率,运用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参照文献:
-
- 火狐 百度文库 (个人概括总结)
-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个人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