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sd的nand 类型:参考:http://ssd.zol.com.cn/535/5352012.html
- 寿命最长,速度最快,价格最高的SLC,理论P/E(编程/擦写次数)达到10w次
- 寿命和价格居中的MLC,据传大约3000次P/E
- 寿命最短、价格最低的TLC闪存,大约1000次P/E
我先在设备管理器查看了下我这款 戴尔5577 的SSD型号,为:TOSHIBA THNSNK128GVNB M.2 2280 128GB,然后在东芝的官网查了下nand这款的nand类型,很不幸,是TLC,详情见:东芝推出使用15nm TLC NAND闪存的客户端SSD
我一般是不关电脑的,因为打开了很多软件和文档,只是睡眠的话下次使用的时候比较方便。因为毕竟是新买的机子嘛,所以研究的笔记深入一些,发现机器默认的设置是30分钟后睡眠,180分钟后休眠。
- 睡眠:除了内存不断电,别的部件都断电,内存的电量也只是仅维持数据保存的电量
- 休眠,将内存的数据搬到硬盘,唤醒的时候再从硬盘中读取到内存中,这样的话能保存工作环境,并且在休眠之后内存也断电了,基本和关机没什么两样
- 混合睡眠:就是内存中也有数据,硬盘中也保存了内存中的数据,这样的话下次唤醒时,如果没有断电的话,直接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如果发生意外,系统断电了,从硬盘中读取,也不会丢失工作状态,一般在台式机中使用。
所以呢,按照我的使用习惯来讲,每天休眠一次,因为我睡觉的时间肯定要大于180分钟啊,这样的话晚上回宿舍的话,基本机器基本就是会休眠一次。从网上看到影响SSD寿命的其实就是擦写次数P/E,这样的话,我就考虑,每天休眠的时候,把内存中的数据搬到SSD,岂不是浪费SSD宝贵的擦写次数。这儿有很多有意思的计算: SSD的PE次数与计算?,可以使用CrystalDiskInfo来查看对Nand的写入量总计,使用AS SSD Benchmark 来测试SSD的性能(跑分),查看是否4K对齐,是否开启AHCI等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常对SSD跑分其实是浪费P/E次数的,所以少跑分,别动不动跑个分。 -
关于如何禁止休眠的问题,很好设置,附一个百度经验吧 节省固态硬盘寿命-减少损耗:[2]关闭休眠功能,外加一个原理解释:[1] SSD固态硬盘与大内存绝对要禁止电脑休眠与睡眠 ,其实在win 10的设置界面就有永不休眠的选项,不过设置过之后这个hiberfile.sys文件是否会清除我就不知道了。[1]这篇文章是说在电源选项卡设置禁止休眠,休眠文件会自动删除,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我想即使删除也是重启操作执行之后删除吧。
三、使用SSD后对系统的优化。
这个方面有很多的文章,特别是2013年左右固态刚开始兴起的时候,这些优化都是自己做,固态也是自己网笔记本上面加,现在一般的笔记本出厂带固态的,基本都优化好了。但是我是带着确保安全的角度查看了下是否已经优化了:
- 4K对齐,可以在电脑的系统信息处查看分区的起始偏移来查看是否对齐了,分区起始偏移/4096,结果是整数就4K对齐了。固态硬盘怎么看是否4k对齐
- 禁止碎片整理;这个好像禁用了之后机械硬盘的碎片整理也一并禁止了,所以,还是别禁用了。
- 开启AHCI模式;怎么看有没有开启AHCI|怎么知道电脑是否开启AHCI模式
这儿说一下这个AHCI是什么东西:
首先,硬盘的分类:S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基本已经取代了传统的PATA硬盘。ATA是我们常用硬盘的总称,包括了PATA(并口)和SATA(串)两种硬盘。
AHCI 是串口硬盘才具有的一个功能,而且是一个用户可选的功能。AHCI 需要主板支持、需要硬盘支持才能发挥效能。目前可以说所有串口硬盘都支持 AHCI、主板也都支持(旧主板例外)。因此应该启用这个功能,特别是新型的 ”4K扇区先进格式化硬盘“,如果不启用 AHCI,硬盘性能将大打折扣。AHCI 是一种新的传输模式,其核心是 NCQ 技术,是一种硬盘内部的读取模式,更快捷,更有效。但是在 XP 和 WIN7 下驱动程序的安装都比较麻烦。
这人开启还是未开启,里面有好多字母,我还是仔细的查了下都是什么意思。见文章:SATA工作模式咋选?揭秘AHCI和IDE区别
四、最后发一个在电脑城买电脑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水是真的深,权当看着玩了:当你选择去广埠屯买电脑的时候,你就输了一半
附:
2、搞机的网友都屌的要死,专门买了个三星的固态840 128G 用来测试寿命:TLC=太烂 擦!三星840跑挂为止【每天更新虐待细节】【已挂,收尸完毕】
这儿说下测试结果,TLC的固态,最后跑了3000多次PE,不过在1000次左右PE的时候,WLC(wear leveling count 闪存磨损平均计数)的数目就下降为1了,也就是说可靠的使用1000次PE应该是能满足的。
虽然,1000次的编程/擦写循环确实很可怜,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也没有那么可怕。一般人平均每天的写入量很少能超过10GB,那么我们就假设是10GB,写入放大系数则假定为3,那么对于128GB、256GB MLC固态硬盘来说,总的寿命大约为35.0年、70.1年,同样容量的TLC硬盘则是11.7年、23.4年。
即便是每天30GB,256GB TLC硬盘也能支撑7.8年,够用不?
另外,所有的S.M.A.R.T.属性都是趋于保守的,因此即便WMI、WLC都走到了零,你的硬盘也不会立刻死去,比如著名玩家论坛XtremeSystem里有一块三星830 256GB,已经累计写入了接近6000TB,而WLC早在828TB的时候就变成零了,实际寿命达到了理论值的七倍多! 参考:《科普贴:关于SSD固态硬盘寿命的谣言》
3、上面都是理论分析,在实际的使用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找到了一个挖坟贴,是在硬盘使用3年左右的时候,一个人发帖说大约写了12T的数据,然后又过了两年,固态也还是没出什么问题,参见:固态硬盘用了三年,使用次数2000+,据说一个固态硬盘大概使用3000次PE
结论:什么都不用管,该怎么用怎么用就行,别把SSD当下载盘,别把迅雷放在SSD上,使用5年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