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牙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1994年,爱立信公司为了在移动电话及其附件之间探求一种新的低功耗、低成本的空中接口,要能够去除连接移动电话与耳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设备之间繁杂的线缆,更主要的目的则是分析有多少种不同的通信设备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接入到蜂窝网中
爱立信公司得出的结论是蜂窝网的最后一段应该是短距离的无线连接, 爱立信将这项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命名为蓝牙
蓝牙是一种低功耗的无线技术。主要优点有:
- 蓝牙技术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从而消除了 “国界”的障碍
- 随时随地地用无线接口来代替有线电缆连接
- 具有很强的移植性, 可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 如 WAP (无线应用协议)、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DECT(欧规数字无绳通信)等
- 低功耗,对人体伤害小
- 蓝牙集成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实现容易,易于推广
- 任意蓝牙设备一旦搜寻到另一个蓝牙技术设备,马上就可以建立联系,而无需用户进行任何设置
蓝牙抗干扰手段:
由于ISM 频段是对所有无线电系统都开放的的频段,因此家电、无绳电话、微波炉等,都可能是蓝牙的干扰源,为此,蓝牙技术特别设计了快速确认和跳频方案以确保链路的稳定。与其它工作在相同频段的系统相比,蓝牙跳频更快、数据分组更短,这使蓝牙技术系统比其它系统更稳定
蓝牙技术指标和系统参数表
技术指标 | 指标值 |
---|---|
工作频段 | ISM频段:2.402GHz~2.480GHz |
双工方式 | 全双工,TDD时分双工 |
业务类型 | 支持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业务 |
数据速率 | 1Mb/s |
非同步信道速率 | 非对称连接721kb/s、57.6Kb/s、对称连接 |
同步信道速率 | 64Kb/s |
功率 | 100mW |
跳频频率数 | 79个频点/MHz |
跳频速率 | 1600跳/秒 |
工作模式 | PARK/HOLD/SNIFF |
数据连接方式 | 面向连接业务SCO,无连接业务ACL |
纠错方式 | 1/3FEC、2/3FEC、ARQ |
鉴权 | 采用反应逻辑算术 |
信道加密 | 采用0位、40位、60位加密字符 |
语音编码方式 | 连续可变斜率调制CVSD |
发射距离 | 一般可达到10m,增加功率情况下可达到100m |
匹克网
- 蓝牙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通信,在点到多点的连接中,几个蓝牙设备共享信道。两个或几个共享统一信道的设备之间形成一个匹克网(Picnet),其中一个设备作为主设备,其它的设备作为从设备,一个匹克网中,最多可以有7个从节点同时处于激活状态(还可以有更多的设备处于停等状态。这些处于停等状态的从设备与主设备保持同步)
匹克网主要由主设备和从设备构成。主设备负责提供时钟同步信号和跳频序列,而从设备一般是受控同步的设备,并接收主设备的控制。在同一匹克网中,所有设备均采用同一跳频序列。一个匹克网中一般只有一个主设备,而处于活动状态的从设备目前最多可达7个
蓝牙协议模型
- 物理层;
- 核心协议:
基带协议:基带和链路控制层确保匹克网内各蓝牙设备之间射频构成物理连接
LMP(链路管理协议):负责蓝牙各设备间连接的建立和设置,通过连接的发起、交换、核实来进行身份验证和加密,通过协商确定基带数据分组大小,控制无线设备的节能模式和工作周期,以及匹克网内设备的连接状态
L2CAP:当业务数据不经过 LMP 时,L2CAP 为上层提供服务,采用了多路复用技术、分段和重组技术及组概念
SDP:查询到设备和服务类型,从而在蓝牙设备间建立相应的连接 - 电缆替代协议:RFCOMM,在蓝牙基带协议上仿真 RS232 控制和数据信号,为使用串行线传送机制的上层协议(如 OBEX)提供服务
- 电话传送控制协议:定义了蓝牙设备间建立语音和数据呼叫的控制信令,定义了处理蓝牙 TCS 设备群的移动管理进程
2.蓝牙无线技术协议
跳频特性:
蓝牙工作在 2.4GHz ISM(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而采用了跳频技术
蓝牙协议中定义的调制模式:
- 强制模式(基本数据传输速率BR):采用二进制 FM(Frequency Modulation) 键控调制,可以减少接收机的复杂性,空中数据传输率为1Mbps
- 可选模式(增强数据传输速率EDR):使用π/4-DQPSK(π/4差分正交相移键控) 和 **8DPSK(八差分相移键控)**两种不同的 PSK 调制,前者总空中数据传输率是 2Mbps,后者则达 3Mbps
2.1 基本数据速率BR
-
蓝牙采用的调制方式是BT=0.5,调制指数在 0.28~0.35 之间的 GFSK。二进制的“1”用一个正的频率偏移表示,二进制的 0 用一个负的频率偏移表示。定时符号偏差应小于±20ppm
-
BR 模式下每个数据分组由接入码、头和有效信息三个部分组成
-
接入码(access code)占72位或者68位,头(header)占54位,净荷(payload)的范围是0-2745
2.2 增强数据传输速率EDR
与BR相比区别是数据内的调制方式有改变
- 接入码 (access code )和分组头(packet header)通过 BR 模式的 1Mbps 的 GFSK(高斯频移键控)调制方式来传输
- 后面的同步序列、净荷以及尾序列通过 EDR 模式的 PSK(相移键控)调制方式来传输
- EDR 模式下每个数据分组由接入码、头、保护周期、同步序列、有效信息和尾六个部分组成
接入码 - 每个分组都是用接入码作开始表示,若头信息紧随其后,则接入码长度是72位,否则接入码长度是68位,就是截短的接入码,截短的接入码不包括tailer,截短的接入码用在寻呼、查询和休眠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码本身就相当于信令报文,它没有头和净荷
- 接入码主要用于同步、DC补偿平衡和识别
- 在接收设备中,滑动相关器关联于接入码,且当超过门限电平时被激发,该激发信号被用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