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效率管理,你get了么?——做一款基于日程的联系人管理工具

目录

一、遇到的问题

(一)、突飞猛进的联系人数量和管理跟不上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联系人多重身份的问题

(三)、趋势分析的问题

二、寻求改变

(一)、联系人管理的起点,不是通讯录,而是日程

(二)、联系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注点

三、麦粒日程的诞生

(一)、为什么要叫“麦粒”

(二)、谁是这个工具的潜在用户

开发工具:Zion | Engineerless Engineering

👇以下是正文👇

一、遇到的问题

(一)、突飞猛进的联系人数量和管理跟不上之间的矛盾问题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那个时候,玩儿微信风头正劲,相谈甚欢的小伙伴们,末了都会互相问一句:加个微信吗?

彼时的我还在一个创业社群的运营团队里担任外联负责人,与中小微企业负责人、高管以及创业个体打交道是我的日常工作。随着创业社群的影响力日渐增长,我这里链接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就比如,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了,但我的好友信息维护却没有跟上节奏。

在我担任外联负责人的那一年多时间里,经常会发现,明明曾经加过的一个做某个业务的小伙伴,可就是死活找不到人头,翻过来覆过去的找好友列表,就是不知道是哪一个。看着列表里几百号人(那时候好友数还比较少),这个也不像,那个也不像。也不能去贸然问人家,会显得自己不重视人家🤣

那时候我所在的社群运营团队才刚开始数字化,OA、CRM都是听起来很遥远的东东,都还只停留在较为早期的概念上,对于数字化协同办公这种新玩意儿,也都还是比较陌生的。(可能也是因为身处的企业规模不大的原因)

累积爆发出来的各种问题,促使我开始琢磨,是不是应该整一个CRM工具来用用,解决一下手头的这些问题。

所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陆陆续续把当时市面上流行的OA、CRM管理工具,只要是免费的或者是有试用功能的,都去注册体验了一遍。(当时用的是苹果手机,苹果商城里的OA、CRM搜索结果里相关的不想管的APP都被我下了个遍)。不过,体验来体验去,发现再牛逼的CRM系统,总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

直到发现了一款“基于通讯录的”联系人管理APP,这款APP外宣方面所打开的第一屏是联系人列表。

由于这款APP基于通讯录,所以看起来会很像一个通讯录的升级加强版,比如个人资料页里加入了车牌号、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子项目。并在升级加强通讯录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LBS显示联系人地址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这样实用的功能,甚至在后面的迭代版本里居然还尝试做了IM,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即时通讯功能。总体来说其实挺好。

尤其是“客户地图”能力,基于LBS技术,让联系人列表里的联系人地址都显示在地图上,通过地图方式一目了然知道此时此地我周围有哪些离得近的客户,很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安排访问行程。对于当时要经常东奔西跑的我来说,这个功能简直太贴心了。比如,我今天上午本来约了2个客户拜访,时间安排刚好圆满。结果其中一个客户临时有事约不到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本来圆满的时间安排,就有闲了。有了这个功能,我就能够马上找到一家离我比较近的其他客户的公司,约临时拜访,用新的日程来应对临时的变化。

有地图,有距离,非常赞的功能

互联网产品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一直通过迭代版本不断完善功能不断进步。如果一个互联网产品如果无法通过迭代版本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要么是个假的互联网产品,要么就是它的研发团队饿死了、项目夭折了。

一款产品的深度用户,总会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点(其实是欲求不满hah)。以前吐槽别人,直到自己也成为了深度用户之后,才发现,真香!有问题、有bug、有困难,可能就存在着隐性的商机。我想大家应该都认同这个观点的吧。

(二)、联系人多重身份的问题

随着体验的深入,我发现,不仅是这个APP,甚至是普通的通讯录,都一直有一个细节问题没有解决,即:联系人的多重身份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个人,既是A公司董事长、又是另外一个没有隶属关系的B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兼任好几个协会商会的常务工作。你会在他的名片上看到好几家不同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等信息,密密麻麻的。不同身份代表着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机构对应着不同的地址、电话、传真等等信息,按说这应该是通讯录的基础功能,应该是能够实现多重身份管理才对。

然而现如今市面上的大部分通讯录,都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每个联系人对应一个单位、一个头衔,但地址、电话、邮箱可以添加多个,可以是家庭的、工作单位的、学校的,小标签还可以自定义,但单位和头衔只有一个。对于具有多重身份的联系人来说,管理上就有很大的问题,每个多重身份联系人可能会需要建立多个同名不同身份备注的联系人条目。例如“张三 A公司”、“张三 B协会”、“张三 C董事局”,看起来是三个联系人条目,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这样一来,你的通讯录总人数,就不准确了。

所以我认为,在每个联系人的信息看板之中,应当可以使其具有多个『身份标签』,每个『身份标签』里都有与之关联的单位(机构)、头衔(职衔)、地址(可增加多个)、联系电话(可能加多个)。如此,才能够确保联系人信息记录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身份卡片举栗

为什么我要强调“确保联系人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因为,通讯录本质上是一个联系人辅助管理工具,自人类开始琢磨工具以来,一直以来对工具的期待无非就是“提高效率”。如果这样的一个联系人辅助工具只是泛泛的记录信息,无法确保信息记录准确的话。就不能够称其为“联系人辅助管理工具”了,顶多算是个记事本或者备忘录。

记事本或者备忘录,通常只是对信息纯粹的记录、存档、备忘,有些像草稿纸,记录的方式方法,都由当下记录时的你说了算,哪怕你是个自律能力极强的人,恐怕每次记录的时候,记录的方式方法依然有可能存在差异。并且,因为这些内容之间是否有规律,全靠记录着自身的信息累积、敏感度、观察水平。也就意味着,例如,一个写在便利贴上的地址,有的人看到,只会觉得这是个地址,而有的人看到,则会思考地址背后蕴含的可能存在的意义。这里面存在着的信息记录的不规范、不智能显而易见了。

(三)、趋势分析的问题

我所构想的趋势分析有许多细分,但这里只重点提一嘴联系人之间的趋势分析。我在和联系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相对陌生的两个人之间是有潜在的关联趋势的。某A和某B都是我的列表好友,他们彼此之间不认识,但存在行业关联的可能性。这种趋势目前是依靠人脑判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人脑判断过程是会否能够由机器取代可以是未来思考的一个方向。

趋势分析,建立在数据积累、汇总的基础上。在我的构想里,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板块。说不定,能够成为未来通过增值服务变现的其中一个抓手。

二、寻求改变

好的工具,却没有好的命运。我前文提到的那个“总体来说其实挺好”的工具,运营了两年多,最终因为各种纵横交错的原因于2016年下半年歇业,属实可惜。

作为一个资深的懒癌晚期用户,使用工具的真空期真的是一种煎熬。煎熬归煎熬,我后来发现,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非常棒,反而能够促使我继续探索。在这个没有工具可用的阶段,我做了大量的观察调研、访谈交流。并结合这些年运营社群、策划沙龙的经验。反倒是有了自己的一些对联系人管理的不同见解。以前是舶来主义,用别人家的工具,那肯定是得连别人家工具的发明思想都得一起吸收了,不然工具肯定用不好。发明思想来源于发明者的实践经验和所踩过的坑。

(一)、联系人管理的起点,不是通讯录,而是日程

过去这些年,在这个赛道上探索,也认识了不少小伙伴。大家早期更多的是围绕“通讯录”展开联系人管理的探索。

举个栗子,当你和我一同约好某天要去拜访一个朋友,这时候我会通过“麦粒日程”里新建一个日程表。

(二)、联系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注点

前文提到过一个牛逼的功能“客户地图”,而我觉得仅仅把联系人标在地图上还不够,最好能有一个专门的功能来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初中同学”、“高中校友”、“xx公司前同事”之类的。同时也能如下图一般,把他们和我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在画布上。这样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联系人的关联情况。

联系人关系举栗

三、麦粒日程的诞生

(一)、为什么要叫“麦粒”

(二)、谁是这个工具的潜在用户

按说这个问题应该放在最前面,毕竟做一个工具,给谁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前置问题。但由于我是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毕竟孔夫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所以“给谁用”这个话题就被放到后面来了。

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这些年来SOHO办公人群与日俱增。甚至有的公司,直接就开在了共享办公室里,定期碰面开会,剩下的事情,自己宅家完成。也有一些人身兼数职,一个人有多重身份,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人群(这里不是贬义),需要对不同的人群里获取到的联系人进行管理。这些来自不同身份获取的联系人,如果都放到一个容器里进行管理,恐怕是容易乱套的。

所以在我看来,有着丰富人脉的SOHO自由职业者们,或是行走于城市江湖的行销达人,亦或是藏于帳中运筹帷幄的行业百晓生们,都是我这个工具的潜在用户。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