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1. 量子计算机类型概述
量子计算机主要分为通用量子计算机和绝热计算机,它们各有特点和应用场景。
| 类型 | 特点 | 应用场景 | 构建难度 | 所需 qubits 数量 |
| — | — | — | — | — |
| 通用量子计算机 | 核心逻辑基于类似经典计算机的逻辑门和函数,能快速解决复杂任务 | 计算问题、拓展解决方案理解 | 高 | 估计需 100 万个 qubits,当前可访问不足 128 个 |
| 绝热计算机 | 简单,对 qubit 状态稳定性要求较低,易实现数千个 qubits | 特定优化问题 | 低 | 可实现数千个 qubits |
通用量子计算机虽然功能强大,但构建难度极大。而绝热计算机相对容易实现,不过应用场景受限。
2. 量子编程的突破与基础概念
2.1 重大突破
量子编程取得了两个重要突破:
- 1994 年,Peter Shor 创造了能快速分解大数字的量子算法,该算法基于数论确定长数字序列的周期性。
- 1996 年,Lov Grover 开发了用于搜索非结构化数据集的高效算法,平均只需约 $\sqrt{N}$ 次搜索($N$ 为元素总数),远少于经典计算的 $N$ 次搜索。
2.2 基础概念
理解量子编程需要掌握以下基本术语和概念:
- 线性代数(向量和矩阵) :量子态用向量表示,量子操作是对这些向量的线性变换。
- 复数运算 :量子态向量的系数是复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