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条件变量使用详解

condition_variable介绍

在C++11中,我们可以使用条件变量(condition_variable)实现多个线程间的同步操作;当条件不满足时,相关线程被一直阻塞,直到某种条件出现,这些线程才会被唤醒。

其主要成员函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条件变量是利用线程间共享的全局变量进行同步的一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动作:

  1. 一个线程因等待"条件变量的条件成立"而挂起;
  2. 另外一个线程使"条件成立",给出信号,从而唤醒被等待的线程。

为了防止竞争,条件变量的使用总是和一个互斥锁结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这个锁是std::mutex,并且管理这个锁 只能是 std::unique_lock<std::mutex> RAII模板类

上面提到的两个步骤,分别是使用以下两个方法实现:

  • 等待条件成立使用的是condition_variable类成员wait 、wait_for 或 wait_until。
  • 给出信号使用的是condition_variable类成员notify_one或者notify_all函数。
细节说明

在条件变量中只能使用std::unique_lock<std::mutex>说明

unique_lock和lock_guard都是管理锁的辅助类工具,都是RAII风格;它们是在定义时获得锁,在析构时释放锁。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unique_lock锁机制更加灵活,可以再需要的时候进行lock或者unlock调用,不非得是析构或者构造时。它们的区别可以通过成员函数就可以一目了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ait/wait_for说明

线程的阻塞是通过成员函数wait()/wait_for()/wait_until()函数实现的。这里主要说明前面两个函数:

  • wait()成员函数

    函数声明如下:

    void wait(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 );
    //Predicate 谓词函数,可以普通函数或者lambda表达式
    template< class Predicate >
    void wait(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 Predicate pred );
    

    wait 导致当前线程阻塞直至条件变量被通知,或虚假唤醒发生,可选地循环直至满足某谓词

  • wait_for()成员函数

    函数声明如下:

    1)
    template< class Rep, class Period >
    std::cv_status wait_for(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
                             const std::chrono::duration<Rep, Period>& rel_time);2)
    template< class Rep, class Period, class Predicate >
    bool wait_for(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
                   const std::chrono::duration<Rep, Period>& rel_time,
                   Predicate pred);
    

    wait_for 导致当前线程阻塞直至条件变量被通知,或虚假唤醒发生,或者超时返回

    返回值说明:

    (1)若经过 rel_time 所指定的关联时限则为 std::cv_status::timeout ,否则为 std::cv_status::no_timeout 。

    (2)若经过 rel_time 时限后谓词 pred 仍求值为 false 则为 false ,否则为 true 。

以上两个类型的wait函数都在会阻塞时,自动释放锁权限,即调用unique_lock的成员函数unlock(),以便其他线程能有机会获得锁。这就是条件变量只能和unique_lock一起使用的原因,否则当前线程一直占有锁,线程被阻塞。

notify_all/notify_one

notify函数声明如下:

void notify_one() noexcept;
若任何线程在 *this 上等待,则调用 notify_one 会解阻塞(唤醒)等待线程之一。

void notify_all() noexcept;
若任何线程在 *this 上等待,则解阻塞(唤醒)全部等待线程。
虚假唤醒

在正常情况下,wait类型函数返回时要不是因为被唤醒,要不是因为超时才返回,但是在实际中发现,因此操作系统的原因,wait类型在不满足条件时,它也会返回,这就导致了虚假唤醒。因此,我们一般都是使用带有谓词参数的wait函数,因为这种(xxx, Predicate pred )类型的函数等价于:

while (!pred()) //while循环,解决了虚假唤醒的问题
{
    wait(lock);
}

原因说明如下:

假设系统不存在虚假唤醒的时,代码形式如下:

if (不满足xxx条件)
{
    //没有虚假唤醒,wait函数可以一直等待,直到被唤醒或者超时,没有问题。
    //但实际中却存在虚假唤醒,导致假设不成立,wait不会继续等待,跳出if语句,
    //提前执行其他代码,流程异常
    wait();  
}

//其他代码
...

正确的使用方式,使用while语句解决:

while (!(xxx条件) )
{
    //虚假唤醒发生,由于while循环,再次检查条件是否满足,
    //否则继续等待,解决虚假唤醒
    wait();  
}
//其他代码
....
条件变量使用

在这里,我们使用条件变量,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该问题主要描述如下: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也称有限缓冲问题,是一个多进程/线程同步问题的经典案例。该问题描述了共享固定大小缓冲区的两个进程/线程——即所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实际运行时会发生的问题。

生产者的主要作用是生成一定量的数据放到缓冲区中,然后重复此过程。与此同时,费者也在缓冲区消耗这些数据。该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保证生产者不会在缓冲区满时加入数据,消费者也不会在缓冲区中空时消耗数据。

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让生产者在缓冲区满时休眠(要么干脆就放弃数据),等到下次消费者消耗缓冲区中的数据的时候,生产者才能被唤醒,开始往缓冲区添加数据

同样,也可以让消费者在缓冲区空时进入休眠,等到生产者往缓冲区添加数据之后,再唤醒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代码如下:

std::mutex g_cvMutex;
std::condition_variable g_cv;

//缓存区
std::deque<int> g_data_deque;
//缓存区最大数目
const int  MAX_NUM = 30;
//数据
int g_next_index = 0;

//生产者,消费者线程个数
const int PRODUCER_THREAD_NUM  = 3;
const int CONSUMER_THREAD_NUM = 3;

void  producer_thread(int thread_id)
{
	 while (true)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500));
	     //加锁
	     std::unique_lock <std::mutex> lk(g_cvMutex);
	     //当队列未满时,继续添加数据
	     g_cv.wait(lk, [](){ return g_data_deque.size() <= MAX_NUM; });
	     g_next_index++;
	     g_data_deque.push_back(g_next_index);
	     std::cout << "producer_thread: " << thread_id << " producer data: " << g_next_index;
	     std::cout << " queue size: " << g_data_deque.size() << std::endl;
	     //唤醒其他线程 
	     g_cv.notify_all();
	     //自动释放锁
	 }
}

void  consumer_thread(int thread_id)
{
    while (true)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550));
        //加锁
        std::unique_lock <std::mutex> lk(g_cvMutex);
        //检测条件是否达成
        g_cv.wait( lk,   []{ return !g_data_deque.empty(); });
        //互斥操作,消息数据
        int data = g_data_deque.front();
        g_data_deque.pop_front();
        std::cout << "\tconsumer_thread: " << thread_id << " consumer data: ";
        std::cout << data << " deque size: " << g_data_deque.size() << std::endl;
        //唤醒其他线程
        g_cv.notify_all();
        //自动释放锁
    }
}


int main()
{
    std::thread arrRroducerThread[PRODUCER_THREAD_NUM];
    std::thread arrConsumerThread[CONSUMER_THREAD_NUM];

    for (int i = 0; i < PRODUCER_THREAD_NUM; i++)
    {
        arrRroducerThread[i] = std::thread(producer_thread, i);
    }

    for (int i = 0; i < CONSUMER_THREAD_NUM; i++)
    {
        arrConsumerThread[i] = std::thread(consumer_thread, i);
    }

    for (int i = 0; i < PRODUCER_THREAD_NUM; i++)
    {
        arrRroducerThread[i].join();
    }

    for (int i = 0; i < CONSUMER_THREAD_NUM; i++)
    {
        arrConsumerThread[i].join();
    }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回答1: 11-tie源码是一个用C语言实现的简单且高效的哈希表结构,可以用来实现键-值对的存储和查找。以下是对11-tie源码的详细解释。 11-tie源码主要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哈希表结构、哈希函数和碰撞解决方法。 首先是哈希表结构。11-tie源码中使用了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作为哈希表来存储键-值对。数组的大小由用户在创建哈希表时指定,并具有较好的素数特性,以减少碰撞的发生。哈希表中的每个元素(bucket)是一个指向键-值对链表的指针。如果出现碰撞,新的键-值对将被添加到链表的头部。 然后是哈希函数。11-tie源码中使用了一个简单且高效的哈希函数,它会根据键的特征将其映射到数组的索引位置。哈希函数使得不同的键被均匀地分布在数组中,从而减少碰撞的发生。该哈希函数通常基于键的类型和特性,但也可以根据特定需求进行自定义。 最后是碰撞解决方法。当多个键映射到数组的同一个索引位置时,就会发生碰撞。11-tie源码中使用了链表来解决碰撞问题。当发生碰撞时,新的键-值对将被添加到链表的头部。这种解决方法简单且有效,但当哈希表中的元素数量较大时,链表的遍历会导致性能下降。 总结起来,11-tie源码是一个使用C语言实现的简单高效的哈希表结构。通过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数组的索引位置,使用链表解决碰撞问题。这种结构可以用来存储和查找键-值对,适用于快速查询和插入数据的场景。 ### 回答2: c 11 tie 源码详解是指对 C++ 11 中的 `std::tie` 函数进行解析。`std::tie` 是一个模板函数,用于将多个值绑定到一个元组中。 `std::tie` 的源码实现如下: ```cpp namespace std { template <typename... Types> tuple<Types&...> tie(Types&... args) noexcept { return tuple<Types&...>(args...); } } ``` `std::tie` 函数是一个模板函数,接受任意数量的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作为引用传递给 `std::tuple`,然后返回这个 `std::tuple`。 `std::tuple` 是一个模板类,用于保存一组不同类型的值。`std::tuple<Types&...>` 的含义是保存参数 Types&... 的引用。 利用 `std::tie` 函数,可以将多个变量绑定到一个 `std::tuple` 中,并且可以通过解构绑定的方式获取这些变量。 例如,假设有两个变量 `int a` 和 `double b`,可以使用 `std::tie` 将它们绑定到一个元组中,并通过解构绑定方式获取它们的值: ```cpp int a = 1; double b = 2.0; std::tuple<int&, double&> t = std::tie(a, b); std::get<0>(t) = 10; std::get<1>(t) = 20.0; std::cout << a << ", " << b << std::endl; ``` 在上面的代码中,通过 `std::tie(a, b)` 将变量 `a` 和 `b` 绑定到一个元组 `t` 中,然后通过 `std::get<0>(t)` 和 `std::get<1>(t)` 获取元组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值,并将它们分别赋值为 10 和 20.0。最后输出结果为 `10, 20`。 `std::tie` 的源码实现简单明了,通过将多个参数作为引用传递给 `std::tuple`,实现了将多个变量绑定到一个元组中的功能。这个功能在一些情况下非常方便,可以减少代码的复杂性和重复性。 ### 回答3: c 11 tie 是 C++ 11 标准中新增的一个标准库函数,用于将多个输出流(ostream)绑定到一个流对象上。通过将多个输出流绑定在一起,可以在输出时同时向多个流对象输出数据,提高代码的易读性和简洁性。 使用 c 11 tie 首先需要包含 `<tuple>` 头文件,并且可以接受任意个数的流对象作为参数。例如 `std::tie(stream1, stream2)` 表示将 stream1 和 stream2 绑定在一起。 在绑定之后,输出到绑定对象的数据会自动发送到所有绑定的流对象中。例如 `std::cout << "Hello World";`,如果之前使用 `std::tie(std::cout, fileStream)` 进行了绑定,那么输出的 "Hello World" 既会在控制台上显示,也会同时写入到文件流对象中,实现了同时输出到两个流对象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绑定只在绑定操作发生时生效,之后对流对象的修改不会影响绑定。因此,如果在绑定之后修改了流对象,需要重新进行绑定操作。 c 11 tie 的使用可以简化代码,提高开发效率。通过同时输出到多个流对象,可以实现在不同目的地同时记录相同的输出信息,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日志记录功能。此外,绑定的流对象可以是任意的输出流,不限于标准输出流和文件流,也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流对象。 总结来说,c 11 tie 是 C++ 11 标准中新增的一个标准库函数,用于将多个输出流绑定在一个流对象上,实现同时输出到多个流对象的功能。它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并且可以应用于日志记录等多种场景。
评论 2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