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文章刷屏了,说shopee本土员工大量流失,因中国员工逐渐掌控公司管理,文化冲突严重,本地化举步维艰。
其实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出海落地这个事上都面临类似的挑战,实际上阿里收购lazada的也不例外。其他类似案例我还能数出很多,甚至我自己曾经的新加坡公司,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分享几点。
第一,我之前讲过傲慢与偏见系列,当年美国互联网巨头来中国,充满了傲慢和偏见,认为复制美国模式,可以通杀全球市场,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但后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也有些类似的问题,认为中国模式吊打全球,所以不顾文化差异,动辄就讲“降维打击”,事实证明,有不少公司过于乐观了。
本地化需要对当地文化,社会习惯,用户诉求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本地人的常识和认知作为重要的参照信息,这是不能忽略的。
第二,就人才规模,人才储备而言,新加坡限于人口规模和本土市场规模的制约,其实不足以养育类似SEA这样体量的国际巨头互联网公司。
所以,用中国顶尖人才换血,其实是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的必然。
新加坡的人口数量比中国小两个数量级还不止。我就说句要挨骂的话,做个非常过分的假设,请注意我已经说了,非常过分的假设,假设新加坡的人才密度比中国高10倍。(极端假设是为了证明结论的可信度,不是说中国人才密度不如新加坡,请不要抬杠,谢谢。)那么在坡,在历史上,IT行业一直以来不如医学,法律,金融等行业更受优秀学生的青睐,所以大概top 十分之一的人就可以轻松获得一份不错的互联网行业工作。而在中国,能够在互联网产业领域获得新加坡的工作签证,是什么难度,我说句top 千分之一的顶尖人才不夸张吧。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比新加坡大两个数量级以上,就算新加坡人才密度比中国高十倍,那么能够获得新加坡工作签证的人才质量,和本地的从业者质量,就平均水平而言,那也是top 千分之一和top 百分之一的差异,更不用说中国信息产业这么多年摸爬滚打,各种技术场景的复杂度考验,是新加坡本地市场从未经历过的。所以,即便在极端假设的前提下,中国来坡的信息产业人才平均质量,也是远高于本地相关产业人才的。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其实换血,换技术管理者,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必然的事情。
第三,对于早期的SEA本地员工,其回报应该还是非常可观的。
在 Sea之前,新加坡没有通过互联网行业上市暴富的案例,财富榜单上也看不到IT从业者的存在,Sea上市改变了这一切。
实际上,随着Sea的崛起和Tiktok的进入,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计算机专业应届生起薪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排名第一。而本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录取门槛,也大幅度跨越,成为最难录取的专业之一,和医学,法律几乎不相上下,超越了金融,这在我所了解的新加坡教育行业历史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影响还是极为巨大的。
此外,去年shopee总部对面开盘的新楼盘,也成为新加坡最畅销的投资性质楼盘。
所以,相关本地从业者从薪酬回报上来看,是被公认十分可观,而且有无数相关证据可以证明。
本地人的抱怨主要是集中在失去管理位置,被迫接受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及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的需求和变化。但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人抱怨在薪酬和待遇承诺上出现问题。
说一下我的观点和结论。
第一,关于本地化,需要重用本地运营人才,培养本地运营团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市场风俗和文化,也需要尊重不同区域本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前段时间lazada在泰国广告也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认为也是本地化存在严重问题的表现。
不能无脑复制中国成功模式,不能认为中国的玩法和套路可以包打天下。
第二,用中国高质量人才进行关键岗位换血,是新加坡本地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不仅仅是本地企业如此,新加坡这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留学生制度实际上为新加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也是这个国家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说,本地人才应该对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其实中国企业真不存在对新加坡人的职场天花板,tiktok全球总裁是新加坡人,雷军的顺为基金投资合伙人也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在中国的互联网投资领域表现活跃,也深受国内巨头的信任和尊重。至于新加坡高校的一些顶尖学者,被中国互联网巨头挖角,给予天价薪酬的案例也有很多。能力足够的新加坡人,在中国背景的企业里,通常是不存在任何晋升和信任障碍的。
在本地公司的职位竞争中,由于新加坡政府的人才输入政策原因,本地人已经拥有非常强大的择业优先权,但本地人往往只看到自己“吃亏”的那一面。还是那句话,每个人对自己轻易得到的机会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新加坡政策对本地人的保护,他们很多人可能根本拿不到这些公司的offer。
Sea的崛起,来自腾讯的发行版权扶植,来自上海的free fire研发团队,都是重要的核心因素,如果还觉得都是本地员工市场拓展的功劳,那真的只能说缺乏自知之明。
第三,文化融合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话题,短期内可能真的无解。
但其实我们想想,中国人在硅谷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其实更加严峻对不对。
谷歌,FB在新加坡,也会存在他们的文化习惯,当然,新加坡人可能会更适应一些。一些西方人聊天讲段子,中国员工插不上话的情况,在欧美互联网巨头里,不也是很常见。
新加坡政府最近这些年让年轻人讲华文,重新重视华文教育,就是让年轻人更好的和崛起的中国打交道,做生意,中英双语能力本来是新加坡国际竞争力的名片。很多年轻人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必须配合自己的英文沟通。
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依赖于中国的技术人才资源,那么管理者就必须平衡一个问题,是快速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重要,还是快速打造英文沟通环境重要。显然前者更具有优先级,毕竟代码表现力是世界通用的。
当然,中国出海的程序员,研发人员,也要快速强化英文沟通能力,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有意义的,但回到我们常说的,双向容错。作为本国华人,强化一下中文能力,也是能更好的迎接这一波中国出海红利的必要准备。
有战斗力的跨文化,跨族群团队,应该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应该做出一定的调整和妥协。
最后,对shopee而言,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文化冲突,而是竞争格局和逆全球化的趋势,蒋凡执掌lazada,会有不少大动作,而tiktok shop也会对shopee有一定的冲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对全球化不友好,世界呈现出逆全球化的趋势,这不是shopee独自面对的问题,想想uber和airbnb也在全球多个地区受限甚至折戟。 不同区域实现本地化业务的道路,确实还任重道远。
那么对Sea而言,游戏不能提供稳定的增长预期,Sea money拥有新加坡金管局全金融牌照,但动作如此迟缓,迟迟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产品上线,实在有点让人失望。
作为新加坡第一个本土创建的全球性互联网公司,我还是希望Sea能够突破这层迷雾,实现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