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策略 | 描述 | 优点 | 缺点 | 案例 | 适用场景 |
渗透定价 | 以低价进入市场,在价格和单量之间,尽量做到量的极致。它是以一个较低的产品价格打入市场,目的是在短期内加速市场成长,牺牲高毛利以期获得较高的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进而产生显著的成本经济效益。 | 一方面难以树立优质产品的形象,另一方面影响资本的回报率 | 首先,产品能迅速占领市场,并借助大批量销售来降低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其次,微利阻止了竞争者进入;最后,低价策略,也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 | 小米,淘宝“九块九包邮”类 | 如果某类产品满足以下几点: 有足够的资本支撑; 此类产品的用户量足够大,消费频次较高;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不是对品牌敏感; 每产品成本,随产品量的增大,能有较明显下降,总成本有明显边际效应。 |
撇脂定价 | 撇脂定价,即商家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利用一部分消费者的求新心理,定一个高价,在竞争者研制出相似的产品以前,尽快的收回投资,并且取得相当的利润 | 可以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利用高价产生的厚利,使企业能够在新产品上市之初,即能迅速收回投资; 可以用高价来控制市场的成长速度,使当时的生产能力足以应付需求,减缓供求矛盾,并且可以利用高价获取的高额利润进行投资,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使之与需求状况相适应; 拥有较大的调价空间,在其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可以拥有较大的调价余地,可以通过逐步降价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容易形成高价、优质的品牌形象。 | 高价产品的需求规模有限,过高的价格会牺牲一定的销量; 简直就是邀请竞争对手入场的邀请函,仿制品、替代品大量出现,从而迫使价格急剧下降; 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诱发公共关系问题; 难以界定价格究竟定多高为好。 | iPhone X,限量运动鞋 | 市场上存在一批购买力很强、并且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别化优势,很少有其他商品可以替代; 当有竞争对手加入时,本企业有能力转换定价方法,通过提高性价比来提高竞争力; 本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有高档产品的印象,必须能够支持产品的高价格; 生产较小数量产品的成本不能够高到抵消设定高价格所取得的好处。 |
组合定价 | 产品线定价:根据消费者不同类型的需求,设计不同功能和品质的产品,如汽车配置; 副产品定价:利用同一产品的不同部分对某些消费者具有差异价值来定价; 捆绑式定价:将数种产品组合在一起以低于分别销售时支付总额的价格销售,核心是单买某一个产品价格很贵,但是购买套餐价格就很便宜,如吃饭时常见的单点和套餐; 备选品定价:即在提供主要产品的同时,还附带提供备选品与之搭配。主要产品便宜,备选品价格高,例如烧烤便宜,啤酒贵; 附属产品定价:类似于二段收费,产品免费但是耗材收费,如打印机和墨盒; 分步式定价:从免费到收费,从收费逐步到收更多的费,如公园门票,入园后一些特殊项目再额外收费; 单一定价:把价值接近的商品组合放在一起,消费者就会避免对价格思考和比较,如10元店。 | 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有不同功能、品质上的要求; 从属于主导产品的附属产品为必需品且消费频次高; 产品可搭配定价,通过优惠畅销产品,捆绑滞销产品; | |||
价格歧视 | 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 打车劵、外卖劵,机票、电影票、门票各种票 | |||
动态定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