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esh

 

http://www.anywlan.com/bbs/thread-70272-1-7.html

这篇是前段时间在本论坛发过的,看到有人还在问MESH是什么,就改了下再发一次,希望对大家理解MESH有帮助。

说到MESH,最熟悉的标准可能就是802.11s了。802.11s本身首先是802.11,也就是我们说的局域网。802.11本质上是1跳(1 hop)的网络,但是mesh网络却是多跳的,所以这里就有矛盾了。如何理解这个矛盾呢?这要从mesh说起。

MESH其实不是一种实际的网络,而是一种网络拓扑的名称,我们称为“网状网”,是一种网络的拓扑结构,跟我们说的“星形”网络一样去理解。MESH网也不是凭空就跳出来的,它最早是在2003年提出的,在此之前,没有MESH网这一说。MESH网的前身是AD HOC,MESH网本质上是对AD HOC的改版。这里又要先说到AD HOC。很多人并不完全理解AD HOC到底是个什么网络。事实上,AD HOC是美国军方搞出来的一种军用网络,它是“自组织”的,是多跳的,是分布式的、是动态的、是移动的。AD HOC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具有路由转发功能的,这个思想被MESH继承了。AD HOC网中的每个节点最初是被定义到美军的每个作战单元的,包括士兵、车辆、战机、军舰、甚至是地雷和巡航导弹。所有的军事单元都被加入到AD HOC网,成为一个网元,实现整个网络的完全自组织,不会因为某个单元的“阵亡”而使网络瘫痪。但军方最终没有把AD HOC研究下去,最后AD HOC在非军事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也让我们知道,为什么IEEE中没有关于AD HOC的标准,因为它最初是一种军事网络。所以,AD HOC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呢?这个只能是自己理解了。

AD HOC到了非军事领域后的第一个应用就是我们熟知的“传感网”(Sensor Network),这种网络最初是想用于工业、商业等非民用领域的,是实际上,这个网络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应为存在技术难题没有被攻克。

回到2003年,AD HOC被进一步修改,最终出现了MESH网。MESH网基本上具有AD HOC的一切特点。MESH是自组织的,这就要求MESH网的每个节点都要具有存储转发和路由功能;MESH网是多跳的,如果是基于802.11的MESH,那么802.11s定义跳数不超过15跳,当然实际上远不止15 hops。MESH是动态组网的,应为每个节点都在移动,且移动的速度无法确定,你可以是步行的速度,也可能是汽车的速度,或者是高速火车,也有可能是飞机。所以以MESH架构组成的网络,其拓扑时刻在变;MESH是分布式的,但说它是分布式的可能不是很准确,毕竟在MESH的结构上是有一层“骨干网”(BACKBONE)的,但绝大多数MESH节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临时自治系统的中心。为什么某个节点会成为临时的中心?也许是应为它的功率大,也许是因为它的移动速度小,也许是它提供的带宽等网络型能更好,又也许是它“排队”等到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说明,什么样的节点可以成为临时中心,因为802.11s没有确定^_^。

当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最初的MESH理论是为移动、多跳、分布式特性网络服务的。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MESH产品确实没能实现这样的“伟大目标”。MESH产品上最先进的厂家应该首推MOTOROLA,其次应该是INTEL,再次是思科,当然这个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我只是从理论付诸实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但无论是哪个厂家,都没有在其MESH产品上真正实现对用户终端移动性的支持。现在所谓的“MESH”组网,本质上是静态的MESH网,只是发挥了MESH多跳的功能,从结构上来说,缺少了下面要说到的第三层结构,就是AD HOC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MESH理念用在静态组网上,性能是非常不错的,对网络的扩展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即使是静态的MESH设备,只要是真正的静态MESH设备都很贵,非常的贵。最乐观的估计,如果在5年内的某一天你听说哪家厂商推出了500元以下的支持MESH组网的设备,你最好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具有WDS功能的设备。近期接触到的一款MESH设备,价格在6W左右,还没有包括天线,体积是民用TP-LINK路由器的3倍左右,天线是6组,每组1根,每根近0.8米,该产品来自MOTOROLA。它也只能做静态MESH组网。

为了要满足MESH动态的组网,我们需要比现在快的多的处理芯片,大得多的内存,以便支持用户在MESH内可能出现的及其快速的网络切换。与2G网络里面对的切换不同,MESH对切换的要求要高的多。因为手机切换造成的通讯错误最多表现为通话的断断续续,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切换要面对的可能是高速的文件传输,错一个二进制位,整个数据段就需要重头开始。此外,还需要超高速处理芯片来计算及其复杂的动态路由,当想到这种计算大部分需要在用户设备上完成时,而这台设备极有可能是一部手机时,就可以想见MESH面对的困境时非常大的,可能需要半导体界的一场革命才能拯救MESH。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内存。在一个移动的MESH区域内,无法预见有多少用户需要经某台特定的设备路由,也不明确在单台设备上要存储多少转发的数据。尽管传统上我们有“满则丢”的机制,但到了MESH内,如果不存储数据,那么用户可能永远也使用不了MESH,因为他们在移动。当然,我们还要更宽的频段来避免拥塞。

既然MESH可以理解为一种拓扑结构,那它是什么样的一种拓扑呢?“MESH网结构”(我认为这样称MESH更精确,它是一种结构)有3层。第一层是骨干网,这里的骨干网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运营商的骨干网有点不同。这里的骨干网指由固定节点,即不移动的节点组成的网络,每个节点都有到达传统骨干网的物理接入,可以是有线接入,也可以是无线接入;每个骨干节点形成全连通的完全图,即构成网状网;每个节点都可以是进入传统骨干网的网关节点;所有的移动MESH节点就近接入MESH骨干节点,由于距离太远无法接入到MESH骨干节点的,通过其他MESH移动节点路由或中继连接到MESH骨干节点。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MESH网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就是那些移动的MESH节点。那些不规则移动的终端且无法直连到骨干节点的就是MESH网的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传统的AD HOC。MESH的第二层是那些移动的,又可以直连到骨干节点的终端,这些节点承担MESH中主要的路由任务。上述就是MESH的3层架构。

既然MESH是一种网络结构,那么必然要选择一种物理的实现方式,这个任务最初落在了802.11的身上,形成了802.11s。这里有个混淆的概念就是WMN。WMN在802.11s出现前只有一种意思,就是Wireless Mesh Network,也就是我们说的MESH,翻译为“无线网状网”。但802.11s出现后,又多了一种WMN,即WLAN Mesh Network,顾名思义,专指基于802.11的MESH。

更多的,MESH到目前为止,其实现方式不仅仅局限于802.11。大家要注意,实现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无线传输特性,即不同的无线频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不同的实现方法的原因。以802.11的2.4/5ghz来实现MESH,那么这个实现的标准叫802.11s,但我们也用802.15来实现MESH结构,这个标准称为802.15.5,但实际上,由于802.15.5还采用了其他技术,已经不完全是MESH网了(802.15最初是我们熟知的蓝牙,但802.15标准学名是个人区域网)。如果用802.16来实现,那么相应的标准称为802.16j,但要说明的是,802.16j实现了MESH的思想,但802.16j的名字却看不出跟MESH有关系,802.16j称为城域中继网,是WIMAX的一种。当然,MESH还有其他实现的方法,如802.22,用的是传统电视机的频段。

讲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最初802.11s草案通过的路由协议叫HWMP(hybird wireless mesh protocol)了.HWMP是由两种协议构成的,一种作为主要的协议,一种作为可选的协议。主要的协议称为RM-AODV,可选的是RA-OLSR。可见,这是对AODV和OLSR协议的修改,而AODV和OLSR本身是AD HOC的协议。所以,MESH和AD HOC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其他AD HOC协议还包括DSDV、FSR、DSR等,但一般都是理论研究上的协议修改。

MESH网至今没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有很多难题目前无法解决。最为著名的称为“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问题”,指的是当一个节点A的传输区域可以到达节点B,但却到不了节点C,同样,节点C也可以到达B,却到达不了A,此时A和C都认为他们与B通讯时没有冲突的,但实际上在B点,通讯冲突了,B不能实现有效的通讯,当然,这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难题是路由的选择问题。由于节点都是移动的,那么路由状态就有可能发生波动,即刚刚建立的路由,当开始传输时,这个路由已经不可用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如何找到最优路由?已经证明,在动态环境下,找MESH的最优路由是一个NP难问题,用凸性规划来做不现实,用线性规划来做又不精确。所有所有的问题都阻碍了802.11s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MESH还放大了无线网络的一个终极困境,即永远不知道网络故障的真正原因。连不上网络是因为链路拥塞吗?不知道,因为如果你移动了,你不会收到关于是否拥塞的反馈。也有可能网络环境太差,你收不到反馈。也有可能路由上某个终端不可达?为什么不可达?没人知道,也许是下线了,也许是离开了。所以在MESH中,要做QoS,非常困难。

但我们可以假设,若有一天,MESH结构真正实现的时候,那就是整个网络的一场革命。运营商将再也无法控制用户的链路,只有内容服务商才有存活的理由。简单的想一下,当你要和另一个终端通讯时,只要借助其他的用户终端来路由转发,运营商的网络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当所有用户的节点都可以被路由到同一个网关节点接入网络,那么我们又有谁会在意这个网关节点是谁提供的?谁又能收取网络的使用费?

 

 

Mesh是什么?
    有两种提法,UWB Mesh,在终端提供Mesh组网能力。
    Wireless Mesh,在交换/路由节点具有Mesh组网能力。做为现有固网接入方式的补足,提供更加强大的无线接入功能。所谓接入网,在无线网络中指,将 Access point互联在一起并接入到某个已经连接到internet的中心节点的网络部分。传统的有线接入方式有以太网接入,DSL接入,光接入。传统的无线接入为WLAN接入。其中,802.11s为Wireless mesh networking based on WLAN。

    怎样看mesh网?
    无线和有线以后只意味着物理通信机制的区别。从接入部分来讲,无线和有线可以完成相同的功能,只是性价比不同;从核心网部分,边缘节点(DSL接入点,基站,T1接入点)目前采用光纤,以后可能使用无线连接的方式,也只是一个性价比的考虑。
    一种可行的思路是Mesh全覆盖。通过小覆盖之间互联从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覆盖。这也是4G的一种可能形态。

    如何划分Mesh中的问题?
    Mesh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覆盖、选路、切换、Radio。
    覆盖可以理解为时空上的承载能力覆盖。其中,基本问题是时空上的物理连接;在可以连接的情形下的功率控制(两点间的信道,对其它信道的干扰);
    选路可以理解为在承载能力已知的情形下如果最大化业务支持能力。其中,基本问题是业务支持能力的刻画,承载网络的描述,商务模式的探索,Mesh节点或者 Mesh节点与终端间传送能力的挖掘。一种做法是设计Routing Metric,设定设备能力,制定选路策略和资源调度算法。涉及到的问题是业务场景。目前,对于特定终端来说,有公网接入,公司网接入,安防网接入三种。
    切换可以理解为终端节点在多个Mesh网络间移动时,业务质量得以保障。
    Radio可以理解为调制技术的提高。比如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oftware defined radio。

    我们是谁?(自身构成和外援)

    我们做什么?
    主要做选路,兼顾覆盖和切换
    选路方面,当前有三个现象可以改进:
        1.无线Mesh多跳困境:跳数增多时反而会导致网络传输性能下降;
        2.Multiple radio的提出提高Mesh节点间的传送能力,但现在利用率不够;
        3.没有合适的最大化业务支撑能力的方案;
    围绕这三个关键现象,研究以下五方面问题:
        1.基于无线Mesh实验床的网络传输性能的分析
          期望结果:现有协议的表现;减小干扰的部署方案;
          [研究点]
          针对不同的调试机制,设定合理的部署策略;
          Wi-Fi,Wimax协议的表现(MIMO,SDR,OFDM等调制机制的表现);
          SCTP,TCP,DDCP的性能分析;
        2.端到端Multi-radio下Channel使用优化
         期望结果:Radio的增加对两点间传输性能的影响;Dual radio下Multiple channel的有效利用;Triple radio下Multiple channel的有效利用;
          [研究点]
          两点间增加Radio的情形下如何对传送性能进行优化;
          Dual radio下,对于一条路径,如果利用channel以提高path的容量;
          Triple radio下,相同问题;
          高误码率解决策略;
        3.选路策略研究
         期望结果:保证选路策略支撑正常接入业务量的稳定性;增大接入业务量的弹性,允许一定的突发接入业务;提高选路策略的可扩展性,也就是说,采用此种选路策略的网络可以扩展到几十万的规模;
          [研究点]
          Routing metrics的制定;
          承载网络的描述;
          业务需求的metrics演进;
          选路策略的有效验证方法;
          MAC层选路的考虑;
          跨层的选路考虑;
          基于现有无线协议的选路考虑;
        4.业务模式研究
         期望结果:发明合理的业务模式
          [研究点]
          公平性考虑
        5.编码研究
         期望结果:有效利用空闲资源(处理能力,带宽资源)和业务特性(数据重要程度),保证业务质量
          [研究点]
          代数编码
          源编码
          分层编码

    覆盖方面:
        发射功率的控制

    切换方面:
        Mesh间合作策略
        Mesh节点的切换性能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