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验5,AAAI 会议论文聚类分析

本次实验以AAAI 2014会议论文数据为基础,要求实现或调用无监督聚类算法,了解聚类方法。

任务介绍

每年国际上召开的大大小小学术会议不计其数,发表了非常多的论文。在计算机领域的一些大型学术会议上,一次就可以发表涉及各个方向的几百篇论文。按论文的主题、内容进行聚类,有助于人们高效地查找和获得所需要的论文。本案例数据来源于AAAI 2014上发表的约400篇文章,由UCI公开提供,提供包括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在内的信息,希望大家能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构造特征向量来表示这些论文,并设计实现或调用聚类算法对论文进行聚类。最后也可以对聚类结果进行观察,看每一类都是什么样的论文,是否有一些主题。

基本要求:

  1. 将文本转化为向量,实现或调用无监督聚类算法,对论文聚类,例如10类(可使用已有工具包例如sklearn);

  2. 观察每一类中的论文,调整算法使结果较为合理;

  3. 无监督聚类没有标签,效果较难评价,因此没有硬性指标,跑通即可,主要让大家了解和感受聚类算法,比较简单。

扩展要求:

  1. 对文本向量进行降维,并将聚类结果可视化成散点图。

注:group和topic也不能完全算是标签,因为

  1. 有些文章作者投稿时可能会选择某个group/topic但实际和另外group/topic也相关甚至更相关;

  2.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group和topic,作为标签会出现有的文章同属多个类别,这里暂不考虑这样的聚类;

  3. group和topic的取值很多,但聚类常常希望指定聚合成出例如5/10/20类;

  4. 感兴趣但同学可以思考利用group和topic信息来量化评价无监督聚类结果,不作要求。

提示:

  1. 高维向量的降维旨在去除一些高相关性的特征维度,保留最有用的信息,用更低维的向量表示高维数据,常用的方法有PCA和t-SNE等;

  2. 降维与聚类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聚类实际上在降维前的高维向量和降维后的低维向量上都可以进行,结果也可能截然不同;

  3. 高维向量做聚类,降维可视化后若有同一类的点不在一起,是正常的。在高维空间中它们可能是在一起的,降维后损失了一些信息

实验结果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alinski_harabasz_score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def load_data(path='data/[UCI] AAAI-14 Accepted Papers - Papers.csv'):
    df_data = pd.read_csv(path)
    df_data = df_data.dropna()
    return df_data

df = load_data()
df.describe() 
# 去除不好的特征
df_selected = df.drop(['groups', 'topics'], axis=1)
cv = CountVectorizer()
X_features = np.array([[i] for i in range(df.shape[0])])

for col in df_selected.columns:
    tmp = cv.fit_transform(df_selected[col].tolist())
    feature = tmp.toarray()
    X_features = np.concatenate((X_features, feature), axis=1)

print("特征矩阵的形状:", X_features.shape)

 特征矩阵的形状: (392, 9899)

# 取出group和topics特征作为评价指标
df_cls = df[['groups', 'topics']]
cv = CountVectorizer()
X_cls = [[i] for i in range(df.shape[0])]
for col in df_cls.columns:
    tmp = cv.fit_transform(df_cls[col])
    feature = tmp.toarray()
    X_cls = np.concatenate((X_cls, feature), axis=1)
    

SSE(Sum of Squared Errors)测量聚类结果中每个样品与所属聚类中心距离的平方和。SSE越小,聚类样品越致密,聚类效果越好。SSE是衡量簇内密度的指标,越小越好。

CH指标(Calinski-HarabaszIndex)是综合考虑集群内密度和集群间分辨率的指标。计算集群间分散度与集群内密度之比。CH指标越大,集群之间的距离越大,集群内的距离越小,集群效果越好。

for pca_num in [2, 5, 7, 10, 30]:
    X_pca = PCA(n_components=pca_num).fit_transform(X_features)
    X_cs = PCA(n_components=pca_num).fit_transform(X_cls)
    print(X_pca.shape)
    for k in range(5, 16):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
        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X_pca)
        # 获取聚类中心
        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计算每个样本与所属簇中心的距离的平方
        distances = np.sum((X_cs - centroids[labels])**2, axis=1)
        # 计算 SSE
        sse = np.sum(distances)
        # CH指标
        ch = calinski_harabasz_score(X_cs, labels)
        score = sse/ch
        print('k:', k, 'ch:', ch, 'SSE:', sse, 'score:', score)

从结果可以看出降维度在2,k为15的时候聚类效果更好。这里我用了sse和ch的比值作为成绩,越小证明聚类效果越好。 

  • 21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