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为什么要写书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最近ChatGPT很火!诸事不决,先问问ChatGPT,看看它是怎么回答的。

ChatGPT给出的答案还是比较全,虽然没有“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多少有些干巴巴的说教,一点也不生动。作为一名老编辑,我更想通过自己了解或接触的一些人和事儿,来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三不朽的说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49年),鲁国的执政叔孙豹到了晋国,晋国的执政范宣子迎接招待他。范宣子此时刚刚平定晋国内乱,志得意满,就当着叔孙豹的面,历数起自己祖上的伟业,认为自己的祖先从尧舜到春秋一直保持有贵族姓氏,可以称得上是“不朽”了。但是叔孙豹并不承认这一点,告诉范宣子说,你这不叫“不朽”,只能叫“世禄”,就是世代保有贵族的身份、官职和利禄。

那什么才叫“不朽”?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最上等的事业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传播言论。这几件事情的效果,即使很久以后也不会废弃,只有这才能叫做不朽。

叔孙豹在历史上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这段外交场合的辞令却流传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后人判断不朽功业的标准。从这一点上来看,写作积累,出书立言,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

传播知识,分享心得

我们的畅销书《基于Python的金融分析与风险管理》作者斯文博士曾经说过“写书不是为了成就作者,而是为了成就每一位读者!”。他学习Python和写作这本书的经历,在https://blog.csdn.net/weixin_47979914/article/details/106646463这篇博客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我相信很多作者都有和斯文一样的想法或初衷。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编辑碰到的很多作者都是主动要传播知识和分享学习体会,并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去劝他们写书。总也一些可爱的人爱学习,勤思考,善总结,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积累,萌生过分享的念头,编辑只是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去点燃他们内心写本书的火种!

造福更多的学习者

邹欣老师的《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一书,曾经影响了数十万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2015年,邹欣是微软Windows中国工程团队首席研发总监,期间经常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两地来回奔波地工作。作为身居大厂高位的成功人士,他却一直心系中国的IT教育,致力于推动软件工程教学的变革。

邹欣基于自己在北航和清华教授软件工程课积累的实践经验,编写出版了《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在这本书作为软件工程教材的推广中,邹老师带领出版社的编辑做了很多不同的、有意义的事情:

  • 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招募助教(助教的费用,全部来自本书的稿酬收入)。
  • 鼓励教师布置博客作业,学生通过博客交作业,老师在博客上点评;——很多学生毕业工作后,还保持着写技术博客的好习惯,这也给他们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软件工程实践环节模拟开发团队的小组模式。
  • 制作黄色领骑衫,奖励领先的构建小组。

从2014年出版以来,《构建之法》连续出版3版,已经累计印刷了数十次,被40多所大学(不完全统计)选作软件工程课程教材。从其影响力来看,算得上是经典的软工图书,更重要的是,这一本书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方式,一些学生在成功开启IT工程师的职业生涯后,还写博客回顾和感慨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得的益处。如是看来,邹老师写作《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的作用,已经超越立言,初见立功的功效了。

对“《构建之法》的构建之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这里https://zhuanlan.zhihu.com/p/528954786

视野、经历和人文素养

吴军老师已经是非常知名的跨界作家。他的作品从IT领域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硅谷之谜》开始,到涉及人文和教育的《文明之光》《大学之路》,再到《具体生活》,本本畅销。《见识》《格局》《态度》《富足》等作品,也都充满了广博的阅历体验和深邃的人生智慧。他获得过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等大奖。他的得到专栏《硅谷来信》《谷歌方法论》《阅读与写作50讲》等也非常畅销,传播很广。粗略算下,读过他的图书或专栏的读者应该在500万人以上。

吴军老师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写IT类的图书获得欢迎不奇怪,为什么他跨界写作的人文、历史、教育甚至生活类的图书也这么畅销呢?这和他长期阅读写作的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分不开的。吴老师毕业于清华附中和清华大学,这些学校即便对学理工的学生,也有很好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吴老师博闻强记,喜欢周游全世界的人文古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吴军老师的各领域跨界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厚积薄发、驾轻就熟、如数家珍。

另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理工男是何万青老师。何老师阅读爱好广泛,博闻强记,尤其喜欢科幻小说,对《三体》有非常深刻独到的理解。他坚持写公号7年,“四维碎片”已经有100多篇高质量原创文章。疫情期间,何老师一家三口翻译出版了4本高质量的科技思想著作。

何老师曾经受CCF邀请,给青年学生做了一次题为《阅读、翻译&写作:构建科技人文的异次元》的讲座,详细介绍了自己阅读、翻译和写作的经历和宝贵经验。何老师的写作、翻译的初衷,从这个讲座中可见一斑,听了这堂讲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e4y167Lq/),你就能感受到科技和人文精神融汇贯通的重要性。

稿酬

稿酬回报可能并非大多数作者追求的首要目标。图书出版的稿酬总体比较微薄,只有极少数超级畅销书作家能够依赖此项收入生活(例如,余华就曾经戏言,自己可以靠《活着》活着)。

技术图书的读者面远不如小说那样广,稿酬相对来说也就更少一些。jQuery的创始人和技术领袖John Resig,目前在Mozilla担任JavaScript工具开发工程师。著有《Pro JavaScript Techniques》(即《精通JavaScript》)等经典JavaScript书籍。他曾经写博客抱怨自己的图书《Pro JavaScript Techniques》只买了区区4000册。可以想见,这本书的稿酬寥寥无几,和他投入去写作这本书的时间价值是不匹配的。

也不乏累计销量几十万册的技术图书作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吴军老师。所以,稿酬汇回报的多少要看具体图书的到底是否能够畅销。但无论如何稿酬不是技术作者的首要目标,即便稿酬丰厚,和作者为此付出的时间、心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不少的作者主动把自己的稿酬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总之,稿酬不是驱动他们写作的第一动力。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最后,想用《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博客。他说:“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书写是与别人交流。”未鹏有一篇同名的博客(https://blog.csdn.net/pongba/article/details/3874528),介绍了他多年阅读、思考和写作的心得,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长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身边的人和故事,能够帮助大家从某一个角度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进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书”。后续的文章将紧接着这个话题,聊聊“怎样写好一本书”。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