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晟
最近和朋友聊天,讲到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对自己有关键影响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几个片段,我非常赞成。之前我写过《那些我印象深刻的建议和教诲》,今天我想写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育片段。
玩也要动脑筋
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出差去远方做技术支持,有时会给我写信。有一次他在信里要求我“玩也要动脑筋”。玩,就是追求轻松随意,动脑筋,这是干正事。这两者天然就是冲突的,怎么能合体?我百思不得其解,还跑去问外婆“我爸爸说玩也要动脑筋,玩怎么动脑筋呢?”。
等到我父亲回来,带给我一本厚厚的《少年自然百科全书·动物植物卷》。我不管遇到什么植物、动物,我父亲都引导我去书里查查,这样就能比别人懂得更多。于是我知道,原来动物还有“学名”这一说,还有“门冈目科种属”的复杂分类,还有“习性”和“天敌”这些概念……就好像以前只会玩吸铁石,“动动脑筋”才发现竟然还有地磁场和磁力线,于是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而好玩起来了。
我的父母还买了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的墙上,每次新闻里说到那个国家,就让我去地图上找出来。这种“动脑经”的差事没那么正经,也相当好玩。后来我的地理一直学得不赖,并不是因为死记硬背,而是把地图已经深深印在了自己脑海里的缘故。
许多年后才有一个热门的词叫“寓教于乐”,但很多人只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不应当那么辛苦”,或者“给学习换种伪装形式”。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寓教于乐”只能是倾注了情感和心血的结果。
水银洒了,铺硫磺
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去母亲的化验室,玩弄几支温度计的时候不小心把温度计打破了。瞬间,一颗颗的水银珠在水磨石的地板上四散滚开。
我当时傻了眼,只想把水银再收集起来,于是伸手去捧。我妈看到了一把把我拉开,迅速拿出硫磺铺在水银上,然后打开窗户并把我拉出房间。
我本来以为这次会挨骂了,没想到迎接我的是淳淳善诱的讲解:水银在地上成一颗颗的珠子,那是表面张力的作用;水银变成蒸汽之后很容易被吸入,水银是有毒的,以前殉葬的人就是用水银毒死的;如果用硫磺覆盖,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汞,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那天的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后来我也反复想过很多次:当时我没有学过化学;我妈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听懂…… 但是她确实给我讲了,我确认只讲了那一次,而且我确认我记住了、听懂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一切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例子让我真正明白了,事物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直观的样子,它们背后有那么多复杂的关系。我们只有懂得科学道理,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理解它们背后的复杂关系。这是我第一次真切见证“知识就是力量”。
不管什么题,先画坐标系
上高中的时候要做大量的物理题。每次物理老师讲解力学题目,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先画坐标系。一边画,还要一边说“脑子糊涂的人就会想出各种奇怪的力,什么扯力、提力,你们在坐标系里看看,这些力怎么可能存在嘛”。
那时候我们经常觉得特别奇怪,这些题目那么简单,答安几乎就摆在那里,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画坐标系来解决?这还是特级教师,怎么这么机械呢?
几年后,我给一个读高中的小孩讲物理题,发现一些简单的题目他解起来特别费劲,完全找不到思路。于是我问他,你们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呢?答安是:每次老师讲题好像都特别自然,但是自己做起来就找不到思路了。问到最后,我才发现,他的老师竟然也是不画坐标系的。
我上班之后遇到了波利亚的经典三卷本《怎样解题》,最惊讶的是,它要求教师在学生每次得到答安之后,不断询问学生“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安的”,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方法论”的意识。再反过来想,“画坐标系”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法论,略过了这一步,解题就只能期待“灵机闪现”了——在《性能之巅》里,这种办法叫“随机讹”,好形象。
对着现成的答安,也能提升自己
大学的时候复习 GRE,我并没有参加新东方的辅导班,因为从小也没参加过什么辅导班。词汇、阅读,这些对我来说没有问题,但写作却总是不得法。虽然我看过很多范文,但轮到自己写就完全抓瞎。
有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看到俞敏洪的演讲,他专门提到了复习作文的方法: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不要拿到题目就直接看范文,先设想自己会怎么写,然后看范文,再比照思考,范文里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什么自己没这么写。
在我之前的经历里,学习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还是需要有老师指点,有持续的反馈,直接看答安是万万学不成的。我从没认真想过,人可以先穷尽自己的脑力做一番推演,再对照标准答安来分析自己应该提高的地方……这个方法是如此简单,唯一需要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意志力,而它的结果也很好:托福作文我拿到了 5.5 分,Rank 竟然是 97%(也就是所有考生的前3%),这个分数完全超乎我和我身边所有朋友的意外。
更重要的是,复习托福作文这回事让我的自学能力上了一个台阶。从此以后,无论什么领域的知识,我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效果还不错。我也遗憾地看到很多人仍然没有掌握这种办法,仍然习惯于把标准答安用于简单对照,仍然习惯于参加补习班,于是在缺乏环境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意志力而已。
真正厉害的老师,不需要讲道理来说服学生
这个道理是李笑来老师告诉我的。以前我总觉得,厉害的老师是循循善诱的,把道理讲得特别明白,于是学生才喜欢听,才受益。但是笑来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说:不是这样的,真正厉害的老师,一定是先震慑住学生,让学生信服,然后才向学生传授自己要讲的道理。其实这时候老师讲什么,学生都会接受的。如果你讲的是真道理,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发现它的价值,然后更加认为你是厉害的老师。
这个说法和我之前的认知完全相反,但仔细想来确实是那么回事。从反面说,整天跳大神的“大师”们,也是要先“搞定”听众,才能贩卖他们那些五迷三道的说法。从正面说,真正让我信服的老师,往往不只是具体的问题上让我信服,而是在学问积累、对知识的态度、做人的修养上让我信服,然后我才愿意认真向他们学习,哪怕一时不能理解,也愿意回去慢慢咀嚼的。如果遇上冷冰冰甚至让人讨厌的老师,我确实没有太多精力和兴趣与他们讨论道理。
越来越多的工作经历印证了我的这种看法,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讲道理,而是“让下属信服”。管理是实现特定目标进行的组织安排,通常有明确的头衔和权力格局,领导与此不同,它更偏重于“树立一个愿景,然后拉着团队朝这个方向前进”。因此,领导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拉动团队”。如果单纯依靠“讲道理”,拉动效应是非常有限的,阻碍因素也非常多。这时候,很多领导会抱怨“下属不听话,不讲道理”,其实是搞错了方向。
优秀的领导正像厉害的老师一样,能“搞定”团队的成员,让他们信服自己,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和计划和盘托出,这样大家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所以很多关于领导力的职业培训,讲到最后都只有一个核心:如何培养和提升“搞定”下属的能力。这个问题的答安有很多,我最认同的答安是:提高领导力必须重视学习和修炼,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增加自己的责任感,提升自己的层次,然后才能炼出“搞定”下属的能力。
PS:怕文章没了,特意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