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leveraging other’s brain

 

时间有限信息太多,我们总是希望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别人的智慧。胡凯同学最近做了一个有趣的应用来收集ThoughtWorkers读过的书,他跟我说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别人的大脑,通过自己信任的人来帮助过滤不值得一读的书。我觉得这个很好,但是并不总是work。比如之前我看到《Talent is overrated》这本书,我感觉写得一般新意不多(因为同类的书我已经看过几本),而熊桑却觉得很好,并且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可以借鉴的部分,有些甚至成为我们能力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一些新的service offering的开端。那么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信任了我的判断,那么我们将错失很多。于是我想问的问题是,我到底可以相信哪些智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借用一下Rodger Martin提出的知识漏斗(knowledge funnel)。它代表了我们处理知识的三个阶段:mystery, heuristic和algorithm。

mystery的知识属于未知领域,我们甚至无法了解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问题。这个领域有时候也被称作wicked problem。典型的问题比如“如何成得到最好的设计”,“怎么获得美满的婚姻”,甚至一些看上去不那么难回答的问题实际上也属于这类问题,比如“下一个客户从哪来”,“如何让业务增长十倍”。这类问题中的每个问题都是独特的问题,就好像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大十倍,而且做大过程中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再比如对于某个项目有效的手法,对别的项目不一定适用,都是一个道理,有时候又被称作艺术。

algorithm的知识属于完全已知领域,在这个领域没有复杂问题,所有的复杂性都被解决掉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按照algorithm来做,总能得到相同或者是可预期的结果。这类知识往往是像“如何列出磁盘目录”,“房贷手续是怎样的”,“在东直门哪里能买到钱包”之类的问题。对于这类知识,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较容易通过训练获得,其终极形式就是写成程序,完全不用人来做。

从mystery转向algorithm就需要heuristic,我如何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algorithm,或者我是能够去除掉mystery中的复杂性用简单的algorithm来解决它。或是说,你能否把艺术工程化或者流程化,去掉其中的文艺范。推理,发散,类比等等的都是这个阶段需要的技能。大凡革命性的飞跃,都源自把mystery变成algorithm(目前看来design thinking是个不错的heuristic方法)。

那么在之前的情况下,到底熊桑做了什么呢?我觉得是他做了个很好的heuristic。这里的mystery是如何保持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的竞争力。那么对于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什么是真正的differentiator ——人的能力;那么对于人的能力的管理,或者说有多快地可以提供人的能力,可能会是psf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怎么才可以提高人的能力?那本书给了个algorithm,对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实现。于是一个mystery某种程度上说被揭开了:原来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保持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的竞争力。我想他当时一定是激动地发抖吧,如果是我一定会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heuristic的强大,产生的尽是一些观念上的变革。但是它却是难以直接利用的,原因很简单啊,因为它自己就是个mystery。如果有一天我们把它也algorithm化了,我估计人类就走到尽头了吧,matrix就该成真的了,想想就可怕啊! 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想想怎么利用别人总结的algorithm好了。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924064/blog/143913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