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球化合作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特别是——当我们需要跨越文化差异、时区阻隔和工作方式的分歧时,全球化团队最关键的要素究竟是什么?
作为同时领导巴塞罗那、伦敦、爱丁堡和深圳四地团队的负责人,全球旅行平台天巡(Skyscanner)的高级数据科学经理 Jose Parreño 在管理实践中深刻领悟到:跨国合作的成功之道,在于尊重文化差异、学会如何利用差异而非与之对抗,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本文将通过一些亲身经历来打破关于中国技术团队的常见“刻板印象”,以及探讨在全球化团队中工作可能遇到文化挑战及其破解之道。
在开始之前,先问一个问题!
你是否曾在跨国团队合作过项目?
“我参与过,而且非常棒——只要你知道怎么合作。”
2023年,数据科学(Data Science)为 Skyscanner 创造了显著价值,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在付费营销和内部广告平台的深度应用,为公司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益增长,但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机票业务领域。
基于这一成功经验,Jose 的公司决定将数据科学技术拓展到另一个战略垂直领域:酒店。
由于酒店业务是由深圳的工程团队构建并持续负责的,Jose 的技术团队成为了首批开展中欧长期合作的团队之一。
面对这一挑战,没有现成的跨国合作手册可供参考,也没有成熟的跨时区项目管理模板,他们必须自己摸石头过河。
在项目初期,Jose 曾对中国工作文化的种种"传说"充满疑虑,也对文化认知差异感到担忧。
经过两年多的密切合作,他不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来验证和打破误区,还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以此帮助更多人在与中国团队合作时取得成功。
关于中国技术团队的 3 大误区和 1 个共识
误区1:语言障碍导致无法协作(❌)
Jose:
语言障碍,确实可能成为全球团队协作的一大难题。
起初,我们在与深圳工程团队的协作中就遇到了类似问题:虽然产品经理和部分资深工程师英语流利,但大多数工程师的英语能力较弱。会议进行缓慢,误解时有发生。
对于中国团队来说,在全球化协同的过程中语言确实是障碍之一。尽管读写代码、文档的技术英语没问题,但会议中的口语交流在最开始依旧是一个难题。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难题。
🟢如何应对:
- 🛠️工具来帮忙:在会议中使用 Zoom 的实时英汉翻译功能(虽然不完美,但在一对一或少数人会议中表现不错)。
- 📩书面沟通先行:提前准备详细的 Confluence 文档或 Miro 板,供同事会前预览和会后复习。会议后也会发送总结,确保信息传达无误。
- ⌛耐心 + 练习:说话放慢节奏,善用 Zoom 的“举手”功能,避免多人同时发言,营造更包容的环境。
- 🔎随时确认对方是否理解:在会议中经常停顿,问“这部分你理解了吗?”、“需要我再解释一遍吗?”——鼓励发言,减少误解。
Miro板
随着时间推移,公司还特地为深圳团队安排了英语培训。如今,沟通早已变得顺畅——语言,确实是一道门槛,但绝不是无法逾越的高墙。
误区2:时区差异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Jose:
一开始,我们也以为跨时区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发现,只要方法用对了,时差反而能成为一种推动力。
以欧洲时间早上 9 点开始工作为例,我们与中国(深圳)的时间重合仅约 3 小时。这意味着我们得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用更智能的方式处理非重叠时段的沟通。
全球化合作不是‘谁迁就谁’,时区差异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团队需要值守到深夜,而是创造第三空间。比如使用 Miro 板进行异步沟通,对于开源项目,可以充分利用 GitHub 平台完成协作。在“第三空间”互动讨论,共同推动项目的过程也是在消除偏见、增加默契。全球化合作不是‘谁迁就谁’,时区差异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团队需要值守到深夜,而是创造第三空间。比如使用 Miro 板进行异步沟通,对于开源项目,可以充分利用 GitHub 平台完成协作。在“第三空间”互动讨论,共同推动项目的过程也是在消除偏见、增加默契。
🟢如何应对:
- 📲优先安排关键会议:将重叠时间留给高优先级讨论,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共享时间。例如,每周三我们会举行酒店排名会议,聚焦进展、瓶颈和系统设计。
- ️🎙️异步沟通才是关键:使用 Slack 自动转录功能提升效率,并录制短视频解释欧洲团队的工作内容。视频比文字消息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帮助深圳团队第二天快速进入状态。
- ⛓️双向灵活调整:深圳团队经常加班以配合我们。作为回报,我们也会在某些日子提前工作。这种“互相迁就”非常重要。
- ️🗓️预防特殊情况:例如,夏令时的调整曾导致意外的会议冲突(因为中国不调整时钟!)。后来我们都提前在日历里做出调整,避免了很多混乱。
有效的全球协作不是消除挑战,而是学会应对挑战。你的公司总部在欧洲、美国或其他地方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全球团队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这样项目才能更好地推进。
误区3:团队的等级制度扼杀创造力(❌)
一听“等级制度”,你是否就想到了“老板说了算”、“新人没人听”?
是的,等级制度在中国职场中确实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员工没有创意,只是表达创意的方式不同。
🔴我们看到的:
- 对资历的尊重:深圳的工程师通常会优先听取资深同事的意见。其实欧洲也一样,只是中国更讲究“礼节”,这并非坏事。只要你理解了,就可以找到沟通的好方式。
- 行动胜于言语: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问:“你觉得增加数据质量警报怎么样?”你会先怎么思考、讨论,还是直接去实现这个功能?深圳团队选择了后者。起初,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提问的方式,如今,深圳团队已经习惯了我们的提问,甚至开始反问我们。
🟢我们的做法:
- 与资深工程师建立良好关系:**和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沟通会更顺畅,而且他们对欧洲的数据科学专家也非常尊重,让欧洲的数据科学专家参与讨论,有助于建立信任。
- 定义好会议目标:当我们在议程中写明“头脑风暴:排名模型的编排顺序”并用 Miro 准备讨论框架时,深圳团队会踊跃提出想法,这些小小的调整让协作效果大幅提升。
创造力并不会因为等级制度而消失,每个体系都有其特点,只要理解其运作方式并调整策略,你在任何团队中都能够释放创造力,推动有意义的协作。
共识4:面对面交流对全球团队至关重要(👍)
说到底,全球化团队少不了远程办公。但我要讲讲我那次深圳之行——公司为此花了约 2000 美元(包括机票、住宿、吃饭、船票等)。
听起来很贵,对吧?
但想象一下,如果因为优先级错位、目标误解或会议决策拖延而浪费数周时间,成本会是多少?那这 2000 美元花得太值了。
🟢重要性:
- 建立信任:我在深圳期间,几乎所有技术负责人都来办公室和我面对面交流,大家还一起吃饭、打羽毛球。这些活动以虚拟会议无法实现的方式打破了隔阂,建立了信任。
- 非语言沟通的力量:白板、手势和面对面的讨论让协作更加高效。很多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在 Zoom 上可能讲一小时也讲不清,而面对面三五分钟就解决了。
- 长期回报:面对面交流后的信任,不仅帮助了当前项目,还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与我见过面的同事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首选联系人,让后续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是的,旅行需要花费金钱和精力,但当你认为一周的面对面交流成本十分昂贵时,不妨想想远程团队因沟通不畅可能会导致工作多么低效——有时候,一张机票就是最好的投资。
总结
语言障碍、时差、等级制度确实存在,但只要你愿意适应、愿意理解,最终都能变成合作共赢的“助力”。
每个传言都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
- 语言障碍? 它们只是需要跨越的坎,而非不可逾越的墙。工具、耐心和清晰的沟通可以弥合差距。
- 时区? 它们不一定是障碍。明智地利用重叠时间,善用异步工作流程,并保持灵活。
- 等级制度? 它不是障碍,而是一种框架。学会在其中工作,你就能释放协作和创造力。
- 面对面协作? 它仍然不可或缺。面对面的互动建立信任,促进理解,并为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尊重文化差异、主动调整方法,既能提升项目交付质量,也能建立更有韧性的全球团队。
下次当你与全球化团队合作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如何让这次协作变得更好?也许答案,就藏在一次主动提问、一条短视频,或者一张机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