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你每天最多上线 1~2 次写点代码,偶尔发几封邮件,开两个会,然后收工,远程办公,一年照样拿 20–30 万美金的年薪。
这不是梦,也不是段子——而是在硅谷真实存在的“幽灵工程师”。
01/幽灵工程师是啥?
最近几周,斯坦福商学院的研究员 Yegor Denisov-Blanch 对全球数百家公司的工程师生产力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发布到网上后,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广泛关注。
他在 X(原 Twitter)上发布了一个惊人结论:
大约 9.5% 的软件工程师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工作贡献。
极少的代码提交量让人怀疑他们要么在偷懒,要么是在暗中从事副业,有些人甚至只是改动了一个字符,但工牌还挂着,会议照进,工资照发。
他称这群人是 “Ghost Engineers” —— 幽灵工程师。
在他的帖子获得近400万次浏览后,一群自称“幽灵工程师”的人联系了 Denisov-Blanch。据《华盛顿时报》报道,他们的邮件起初是辩解,后来开始破防批评研究者,最后演变为对职场现状的愤怒宣泄。
他们坦言:自己效率低下,主要源于对公司文化的失望,认为责任不在员工,而在雇主。
硅谷投资人 Deedy Das 也在 X 上发表了看法:“大家都觉得这太夸张了,但我认识不少软件工程师……有些人每月只碰一两次代码,发几封邮件,参加几次会议。他们远程工作,每周工作时间不足五小时,年薪却高达二三十万美元。”
Deedy 还点名了 13 家据称普遍存在此问题的公司,包括科技巨头思科 Cisco 和云计算龙头 Salesforce。
他甚至列举了这些“幽灵工程师”常用的摸鱼技巧:比如在企业聊天软件里长期显示“正在开会”,或用几块钱买来的“鼠标抖动器”来伪装自己在线工作。
其中被点名的 Box 公司的 CEO Aaron Levie 也看到了帖子。当晚,他在 X 上调侃道:“好吧,今天真是高效的一天”。不过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虽然公司没有立刻解雇任何人,但这场网络讨论确实让管理层对现有运作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
过去四年间,远程办公在科技行业普及,Box 公司也开始尝试衡量所有岗位的生产力,而非仅限于工程师。Levie 表示,Box 已经在通过精简团队、减少冗余职责、减少会议数量,以及对研发产出进行更严格的评审,来提升整体效率。
02/评估研发生产力的方法合理吗?
Denisov-Blanch 在采访中澄清,他的本意并不是刻意揭露科技行业中“白拿工资”现象的普遍性。
然而,在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算法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个问题远比他预想的更广泛、也更严重。该模型通过分析各大公司的代码提交数据,来评估程序员的工作活跃度与产出效率。

他解释说,尽管代码提交量并不是衡量生产力的完美标准,但至少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是否活跃”。
数据显示大约 58% 的工程师每月提交不足三次代码,而其中约 42% 的提交内容非常简单,仅仅是改动一行甚至一个字符,看上去更像是在“装忙”。

不过,他的研究方法也遭到不少批评。
反对者认为他的评估维度过于简单,这 9.5% 的工程师可能并非真的在“摸鱼”,他们也许从事的是架构设计、项目管理或其他非编码为主的工作。只看代码提交量,而忽视了很多同样重要的工作内容,比如文档编写、代码评审、带新人等——这些工作虽然不直接体现在代码行数上,但对团队整体效率同样关键。
针对这些质疑,Denisov-Blanch强调,那 9.5% 被识别出的人员,在数据上确实是“几乎完全没有实际产出”。
他表示,研究团队已经尽可能排除了非编程类岗位,数据主要聚焦在“独立贡献者”级别的软件工程师,排除了管理职位——但他也承认,或许存在个别特殊情况。
03/从雄心壮志到混日子:工程师为何“摆烂”了?
研究团队的数据表明,大型企业更容易受到“幽灵工程师”现象的影响,但小型公司也并非完全幸免。
斯坦福大学教授 Michal Kosinski 在采访中表示,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的复杂性和官僚作风使得准确评估工程师生产力变得困难。
这项研究恰逢各大公司疫情期间推出的远程办公政策大规模回调。今年,包括 Google、Amazon、Meta 和 Microsoft 在内的科技巨头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裁员。自 1 月起,Amazon 开始要求员工每周五天到岗办公。SAP、AT&T、Dell 和 Zoom 等公司也纷纷收回了原有的灵活办公安排。
Denisov-Blanch 表示,研究发现高绩效程序员往往偏好远程办公,但灵活的远程办公同时也是“幽灵工程师”的温床:在完全的远程团队中,“摆烂率”高达 14%;混合办公团队为 9%;而全勤办公团队仅为 6%。
在他看来,“幽灵工程师”并非多么狡猾和老谋深算,而是一些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后,逐渐变得被动、丧失动力的普通人。通过与数十位“幽灵”邮件沟通后,他发现许多人因看不到努力与回报的明确联系而幻灭,逐渐失去动力,久而久之就进入了低效运行的状态,表现持续下滑。
更糟糕的是,这种低效状态往往会从最初的无助感演变成一种“有意识的生存策略”。
一些工程师在日历上标注“忙碌”时段,或者假装手头任务繁重,让管理者难以分辨真伪,从而继续摸鱼。
中型公司工程团队管理者 Sudheer Bandaru 在电话采访中分享了类似经历。
“在绩效评估时,一些在会议中口齿伶俐、逻辑清晰的工程师, 实际代码产出却非常低。这真的让我震惊。”
后来经过一对一深入沟通,Bandaru 发现其中一位工程师其实并非故意偷懒,而是误解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他以为自己是做研究的,不需要经常写代码。”
在将这位员工调整到更合适的岗位后,对方很快就开始创造了实际价值,也正是这次经历,促使 Bandaru 创建了 Hivel——一个旨在帮助公司加速软件开发的分析平台。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用于识别低产员工的监控工具如果使用得当,确实能帮助企业优化管理,提升整体效率。
Denisov-Blanch 也透露,他们未来的算法版本会更加关注对代码库的整体影响力,以避免只看提交次数的“过于狭隘”的评估方式。随着投资者对该技术兴趣日益增加,他也在探索将其商业化的可能性——未来企业可能只需用一个工具,就能快速识别那些每天在岗位上划水的人。
不过他也强调,自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点名批评”某些员工,而是希望深入理解背后的原因,避免企业文化被这种消极态度所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