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之父第一个电话打给对手,起底现代移动通信崛起之路!


作者|小枣君

来源|小枣课堂(ID:xzclasscom)

头图|视觉中国

近两百年来,人类的通信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从最早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越来越便利的通信工具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近现代通信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又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时刻,值得我们铭记?

通过今天这篇文章,小枣君将带领大家找寻答案。

电报电话,近现代通信的开篇

通信的历史,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原始社会,部落成员进行狩猎活动时,就会互相通信。不过当时的通信方式较为落后,“基本靠吼”。

随着历史车轮缓缓向前,人类社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城邦甚至国家。通信技术也随之不断演进,引入了很多新颖的通信方式和工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烽火旗语、击鼓鸣金、驿站书信等等。

这些通信手段虽然落后,但是加强了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到了19世纪,随着电磁理论的出现和成熟,通信技术终于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和有线电报。莫尔斯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方式“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完全不同于以往。

1839年,全球首条真正投入运营的电报线路在英国出现。这条线路长约20公里,由查尔斯·惠世通和威廉·库克发明。

39年后的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申请了电话专利,成为了电话之父。虽然真正的电话之父应该是安东尼奥·穆齐(Antonio Meucci),但他当时一贫如洗,连申请专利的钱都没有,导致被贝尔捡漏。

1896年,意大利人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无线电通信,通信距离为30米(次年达到2英里)。

至此,人类敲开了“无线”通信世界的大门。

蓄力爬坡,为了更完美的绽放

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电子技术成熟度和材料工艺方面的限制,通信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尤其是无线通信方面,通信距离、安全性、容量和稳定性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直到30年代末,终于有一个极具新意的通信工具出现,那就是步话机。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意识到战场无线通信的重要性,牵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无线步话机SCR-194。后来,摩托罗拉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研发了后续型号SCR-300和SCR-536,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军用步话机是无线通信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它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憧憬无线通信能够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战结束后,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事件,是信息论的提出。

1948年至1949年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先后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经典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和《噪声下的通信(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在论文中,香农详细且系统地论述了信息的定义,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香农同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香农还提出了香农公式,阐述了影响信道容量的相关因素。

这两篇论文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也为后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因为香农的杰出贡献,他被称为“信息论之父”,也被公认为通信行业的“祖师爷”。

第二个事件,是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

1947年,同样是来自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开启了集成电路的时代。电子元器件的体积和性能,开始朝着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

信息论和晶体管,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对于通信技术来说,它们加速了第二次技术飞跃的“蓄力”过程,为移动通信大跨越提供了可靠保证。

1958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无线电话。这个电话虽然只能装在汽车上使用,但是已经有了移动电话的雏形。  

到了60年代,以摩托罗拉和AT&T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非常看好民用小型无线通信设备的市场潜力,开始加大对移动电话的研发投入。

终于,进入70年代后,在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共同刺激下,人类迎来了民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大爆发。

从1G到4G,波澜壮阔的通信技术跨越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那么大的设备,并对它说话,兴奋得手舞足蹈,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这个人,就是马丁库帕,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而他手上的设备,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机。  

马丁库帕当时拨出的第一通手机电话,打给的是他在贝尔实验室的一位竞争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我听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当的礼貌。”

手机的发明,标志着1G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移动通信时代的开始。

1G时代,处于行业领导地位并且拥有话语权的,是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和AT&T公司(当时贝尔实验室属于AT&T公司)。

1978年,贝尔实验室在芝加哥完成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的实验,并且在1983年投入运营。AMPS 就是世界上第一批1G通信系统。它采用的是频分多址(FDMA)技术,基于蜂窝结构组网,可以支持手机在整个服务覆盖区域内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

在AMPS之后,陆续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自己的1G标准,例如北欧的NMT、英国的TACS、西德的C-Netz,还有日本的JTAGS。这些都是国家标准,并没有进一步形成国际标准。

1987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前夕,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商用(采用的是瑞典爱立信的设备),实现了我国移动电话“零”的突破。

虽然1G在很多国家开花结果,但是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成熟可靠的技术。主要是因为它采用的是模拟信号技术,这种技术导致通信系统的保密性差,容量低,通话质量差,信号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人们开始研究将数字技术引入到移动通信系统中。

于是,很快我们就迎来了2G。

1982年,为了改变美国在通信标准领域一家独大的现状,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移动专家组”,专门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这个“移动专家组”的法语缩写是GroupeSpécialMobile。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SM。

GSM的成立宗旨,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泛欧标准,开发泛欧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并提出了高效利用频谱、低成本系统、手持终端和全球漫游等要求。

随后几年,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完成了GSM 900MHz和1800MHz(DCS)的规范制定。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开通运行,标志着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了2G时代。

此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基于GSM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GSM变成国际上最受欢迎的移动通信标准。

与此同时,另一个2G通信标准也被逐渐发展起来,那就是CDMA。

CDMA所基于的扩频技术其实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好莱坞女星海蒂·拉玛和钢琴师乔治·安太尔合作,发明并申请了扩频通信的专利。海蒂拉玛也被后人称为“CDMA之母”。

但是扩频通信当时并没有引起美国官方的重视,只是在二战之后的冷战期间,被用于军用保密通信。

到了80年代,美国高通公司发现了扩频通信的商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CDMA通信技术。

1991年,高通正式开展了CDMA系统的现场试验。1993年,CDMA被作为美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IS-95A。1995年,CDMA系统在香港、韩国首先入网使用,然后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

此时,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就形成了GSM和CDMA进行全面竞争的局面。

GSM的核心是TDMA(时分多址)技术。CDMA的核心是码分多址。从技术的层面来说,CDMA比GSM更为优秀。它的容量更大,抗干扰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但是,CDMA起步较晚,GSM已经在全球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事实上的全球主流标准。再加上使用高通的CDMA,需要缴纳巨额的专利授权费。所以,虽然同属2G标准,CDMA的影响力和市场规模和GSM无法相提并论。

1993年9月,我国在浙江嘉兴正式开通了国内第一套GSM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由上海贝尔公司和阿尔卡特公司提供。

此后,全国各地都采用GSM技术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1999年,国家启动CDMA网络的建设。2002年1月8日,联通CDMA网络正式开通。至此,我们国家就有了GSM和CDMA两种2G网络。

在2G高速发展时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互联网的爆发。

80年代,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随之得到蓬勃发展,相关基础理论逐渐完善,并最终催生出强大的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崛起之后,数据通信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通信的主要传输内容为话音。互联网出现之后,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内容开始变成了计算机数据报文。这些数据报文,也就是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载体。

传统的2G网络,以语音业务为主,无法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让用户可以用手机上网,整个通信行业加紧了对3G的研发。

1996年,欧洲成立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论坛专注于协调欧洲3G 的标准研究。以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为代表的欧洲阵营,清楚地认识到TDMA不是CDMA的对手。于是,他们开始抛弃TDMA,拥抱CDMA,开发出了原理相类似的W-CDMA系统。

为了能够和美国抗衡,欧洲还联合日本等采用GSM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共同成立了3GPP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合作制定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反观北美阵营这边,内部意见存在分歧。以朗讯、北电为代表的企业,支持WCDMA和3GPP。而以高通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势力,联合韩国,组成了3GPP2组织,与3GPP抗衡。他们推出的标准,是基于CDMA 1X(IS-95A)发展起来的CDMA2000标准。

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推出了自己的3G标准候选方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TD-SCDMA),共同参与国际竞争。这是有史以来我们国家第一次在世界通信领域提出自己的标准。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博弈,最终,ITU国际电信联盟确认了全球3G的三大标准,分别是欧洲主导的WCDMA,美国主导的CDMA2000,还有中国的TD-SCDMA。

 

从名字也看出来了,三大技术都和CDMA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

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加持下,3G网络的速率相比2G有了大幅的提升,达到了14.4Mbps(WCDMA理论下行速率),可以满足基本的多媒体业务需求。

虽然3G标准被很快被确定下来,但是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建设。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2000年左右的全球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碎,很多IT和通信企业元气大伤,要么倒闭要么裁员,无力进行3G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用户对3G的需求并不强烈。那个时候,普通用户手里的手机基本上以功能机为主。这些功能机,根本用不到那么高的网速。

终于,到了2007年,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公司成功推出了iPhone智能手机,打破了僵局。Iphone的高清触摸屏,还有App Store(应用商店),让所有手机用户耳目一新。谷歌公司紧随其后推出的安卓操作系统,也进一步刺激了智能手机的普及。

智能手机需要更高的网速,于是,3G开始走出低谷,成为各国运营商争相建设的“香馍馍”。智能手机+3G网络,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开始随之发生巨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Phone拯救了3G,也拯救了当时的通信行业。

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即便是3G,也不足以满足网速需求。于是,4G标准的制定,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大家现在都知道,我们目前全球使用的4G,基本上都是LTE技术。但是,LTE成为4G全球标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3年,负责制定Wi-Fi标准的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引入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推出了802.11g标准,大幅提升了Wi-Fi的传输速率(达到了54Mbp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于是,以英特尔为代表的IT厂商们,针对蜂窝移动通信市场,推出了802.16标准,意图和已有3G标准进行竞争。这个802.16,就是当年火遍全球的WiMAX。

面对WiMAX的挑战,以3GPP为代表的传统通信行业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他们在3G基础上,加紧了技术研究和标准开发。

2008年,3GPP提出了长期演进技术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作为3.9G技术标准。后来,在2011年,3GPP又提出了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 (LTE-Advanced) 作为4G技术标准。不管是LTE还是LTE-A,都采用了OFDM技术,也算是师夷长技。

各个网络制式的速率对比

就在3GPP大力发展LTE的同时,以高通为首的3GPP2也没闲着。

2007年,高通提出了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计划,作为CDMA2000的下一代演进。但是因为高通在3G时期的专利实在太过昂贵,所以UMB并没有得到多少企业的支持。大部分运营商和设备商都投入到3GPP的LTE阵营。

后来,因为UMB实在无人问津,所以高通干脆停掉了这个项目,自己也加入了3GPP。

前面说的挑战者WiMAX,后来也因为产业链和兼容性等等原因,发展过程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最终整个阵营分崩离析,树倒猕猴撒。

于是,经过激烈的角逐,LTE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主流的4G移动通信标准。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今天。

篇后语

从电报到4G,我们经历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通信的内容从文字到语音,再到多媒体数据。通信设备越来越小巧方便,通信的资费也越来越低廉。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通信实现了从有线到无线,从模拟到数字,从频分到时分,再到码分、正交频分,从语音交换到数据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不断提升,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有这些成果和进步,都是无数通信人一点一点努力奋斗换来的。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通信极为便利的时代,移动互联彻底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极大地推送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接下来,通信又将走向何方?万众期待的5G,能不能延续通信的荣耀和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 

美团十年,支撑全球最大规模外卖配送的一站式机器学习平台是如何炼成的?

尔·盖茨退出微软公司董事会;苹果 WWDC、微软 Build 大会均改为线上举办;Rust 1.42.0 发布| 极客头条

2.2版本发布!TensorFlow推出开发者技能证书

2020 年最新版 68 道Redis面试题,20000 字干货,赶紧收藏起来备用!

最近一个名为 BTCU 的比特币分叉,准备用新分叉解决比特币网络的旧问题

返鄂复工人员自述:回武汉上班,要先飞合肥,再由公司包车接回去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认真当成了喜欢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移动通信(第二版 中文版)》 作  者: JOCHEN SCHILLER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应用 1.1.1车辆 1.1.2应急通信 1.1.3商用通信 1.1.4替代有线网络 1.1.5信息娱乐及其他 1.1.6与位置相关的业务 1.1.7移动与无线设备 1.2无线通信简史 1.3移动通信市场 1.4一些公开的研究课题 1.5一个简化的参考模型 1.6综述 1.7复习题 1.8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线传输 2.1无线传输频率 2.1.1规划 2.2信号 2.3天线 2.4信号传播 2.4.1无线信号的径损耗 2.4.2其他信号传播效应 2.4.3多径传播 2.5多复用 2.5.1空分多复用 2.5.2频分多复用 2.5.3时分多复用 2.5.4码分多复用 2.6调制 2.6.1幅移键控 2.6.2频移键控 2.6.3相移键控 2.6.4一级频移键控 2.6.5一级相移键控 2.6.6多载波调制 2.7扩频 2.7.1直接序列扩频 2.7.2跳频扩频 2.8蜂窝系统 2.9小结 2.10复习题 2.11参考文献 第三章 媒质接入控制 3.1专用MAC:机制的由来 3.1.1隐藏的终端和暴露的终端 3.1.2近的终端和远的终端 3.2 SDMA 3.3 FDMA 3.4 TDMA 3.4.1固定TDM 3.4.2传统A1oha 3.4.3分隙A1oha 3.4.4载波侦听多址接入 3.4.5按需分配多址接入 3.4.6 PRMA分组预留多址接入 3.4.7预留TDMA 3.4.8带冲突避免的多址接入 3.4.9轮询 3.4.10禁音侦听多址接入 3.5 CDMA 3.5.1扩展A1oha多址接入 3.6 Sf17F/CDMA的比较 3.7复习题 3.8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信系统 4.1 GSM 4.1.1移动业务 4.1.2系统体系结构 4.1.3无线接口 4.1.4协议 4.1.5定位与呼叫 4.1.6越区切换 4.1.7安全性 4.1.8新型数据业务 4.2 DECT 4.2.1系统体系结构 4.2.2协议体系结构 4.3 TETRA 4.4 UMTS与IMT.2000 4.4.1 UMTS的版本和标准化 4.4.2 uMTs系统体系结构 4.4.4 UTRAN 4.4.5核心网 4.4.6越区切换 4.5小结 4.6复习题 4.7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卫星系统 5.1历史 5.2应用 5.3基础知识 5.3.1 GEO 5.3.2 1Eo 5.3.3 MEO 5.4由选择 5.5定位 5.6越区切换 5.7示例 5.8小结 5.9复习题 5.10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广播系统 6.1概述 6.2数据的循环重发 6.3数字音频广播 6.3.1多媒体目标传输协议 6.4数字视频广播 6.4.1 DVB数字广播 6.4.2用于高速因特网接入的DVB 6.5广播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6.6小结 6.7复习题 6.8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无线局域网 7.1红外线与无线传输 7.2基础架构网和自组网 7.3 IEEE 802.1 1 7.3.1系统体系结构 7.3.2协议体系结构 7.3.3物理层 7.3.4媒质访问控制层 7.3.5 MAC管理 7.3.6 802.11b 7.3.7 802.1 1a 7.4 HIPER1AN 7.4.1历史上的HIPER1AN 7.4.2 WATM 7.4.3 BRAN 7.4.4 Hiper1AN2 7.5 蓝牙 7.5.1用户环境 7.5.2体系结构 7.5.3射频层 7.5.4基带层 7.5.5链管理器协议 7.5.6 12CAP 7.5.7安全性 7.5.8 SDP 7.5.9应用规范 7.5.10 IEEE 802.15 7.6小结 7.7复习题 7.8参考文献 第八章 移动网络层 8.1移动IP 8.1.1目标、设想和要求 8.1.2实体和术语 8.1.3 IP分组传递 8.1.4代理发现 8.1.5注册 8.1.6隧道化和封装 8.1.7优化 8.1.8反向隧道化 8.1.9 IPv6 8.1.10 IP微移动性支持 8.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3移动自组网 8.3.1由选择 8.3.2目标序列距离向量 8.3.3动态源由选择 8.3.4另一种度量 8.3.5自组由选择协议概述 8.4小结 8.5复习题 8.6参考文献 第九章 移动传输层 9.1传统TCP 9.1.1拥塞控制 9.1.2慢启动 9.1.3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1.4移动性的含义 9.2传统的TCP改进方法 9.2.1间接TCP 9.2.2窥探TCP 9.2.3移动TCP 9.2.4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2.5传输/超时冻结 9.2.6选择性重传 9.2.7面向事务处理的TCP 9.3 2.5G/3G无线网络上的TCP 9.4性能增强Proxy代理 9.5小结 9.6复习题 9.7参考文献 第十章 移动性支撑 10.1文件系统 10.1.1一致性 10.1.2 Coda 10.1.3 1itt1e Work 10.1.4 Ficus 10.1.5 MIo-NFS 10.1.6 Rover 10.2万维网 10.2.1超文本传输协议 10.2.2超文本标记语言 10.2.3有助于无线接入的一些方法 10.2.4系统体系结构 10.3无线应用协议(版本1.X) 10.3.1体系结构 10.3.2无线数据报协议 10.3.3无线传输层安全 10.3.4无线事务处理协议 10.3.5无线会话协议 10.3.6无线应用环境 10.3.7无线标记语言 10.3.8 WM1Script 10.3.9无线电话应用 10.3.10推送体系结构 10.3.1 1推送/提取业务 10.3.12 WAP 1.X的协议栈举例 10.4 i-mode 10.5 SyncM1 10.6 WAP 2.0 10.7小结 10.8复习题 10.9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展望 11.1未来网络的架构 11.2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名词解释 英汉对照表 简 介: 本书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导论,主要讨论数字数据传输。适用于选修计算机网络或通信课程的电子工程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书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涵盖移动通信的各个方面,还指出了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的共同属性,并阐明众所周知的从固定网络到支持终端移动性和无线接入网络的各种业务和应用的集成。本书主要内容有:移动和无线通信概述;通信系统信号的传播、复用和调制;通信介质接入方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绳电话技术等。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