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对抗网络——GAN(代码+理解)

目录

一、GAN模型介绍

二、GAN模型的训练过程

1. 初始化网络:

2. 训练判别器:

3. 训练生成器:

4. 重复步骤 2和步骤 3:

三、GAN实现

1. 模型结构

(1)生成器(Generator)

(2)判别器(Discriminator)

2. 代码

3. 运行结果展示

四、GAN模型的应用领域

五、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文心一言回答

1. 生成器(Generator)模型理解

2. 为什么要使用 block 函数?

3. 函数解释

4. 为什么要将像素值从[0, 255]缩放到[0.0, 1.0] ?

5. 详细解释一下是怎样对Tensor进行标准化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GAN模型介绍

        GAN,全称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即生成对抗网络,是一种基于 对抗学习的深度生成模型。该模型由Ian Goodfellow在 2014年 首次提出,并迅速成为 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推动了生成模型领域的发展。

        GAN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

   1. 生成器:生成器模型可以是 任意结构的神经网络,其 输入是 随机噪声torch.randn,输出则是 生成的样本。生成器的 目标是使生成的样本尽可能接近真实样本的分布,以欺骗判别器

    2. 判别器:判别器模型同样可以是任意结构的神经网络,其 输入是真实样本或生成器生成的样本,输出是一个 概率值,表示 输入样本是真实样本的概率。判别器的 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输入样本是真实样本还是生成样本

        这两个网络 在训练过程中 相互对抗、相互优化,形成了一种 零和博弈

二、GAN模型的训练过程

1. 初始化网络

        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的参数需要随机初始化。这两个网络都是神经网络,通常使用随机权重开始训练。

# 实例化
generator = Generator()
discriminator = Discriminator()

2. 训练判别器

1从真实数据集中 随机选择一批数据,将其输入到 判别器中进行训练。

for i, (img, _)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内层迭代次数为 10000 // 64 = 157次,每次 64个数据

2同时,从生成器的当前状态生成一批假数据(也称为生成数据),也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判别器中进行训练。

# 假数据的生成
fake_img = torch.randn(size, 100)

3在训练判别器时,需要固定生成器的参数.detach函数),只更新判别器的参数。

output_fake = generator(fake_img)
fake_socre = discriminator(output_fake.detach()) 

(4判别器的目标是将真实数据和假数据区分开来,因此其损失函数通常定义为二元交叉熵损失函数.BCELoss函数

# 损失函数
criterion = torch.nn.BCELoss()    # 对应 Sigmoid,计算二元交叉墒损失

(5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更新判别器的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3. 训练生成器

1生成器的目标是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假数据,使得判别器无法区分真实数据和假数据。

2生成器的 损失函数通常定义为 判别器对 假数据的 输出结果的 交叉熵损失函数的 相反数。换句话说,生成器希望判别器 对假数据的判断结果 尽可能接近真实数据

fake_G_socre = discriminator(output_fake)
G_fake_loss = criterion(fake_G_socre, torch.ones_like(fake_G_socre))

(3同样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更新生成器的参数,以最小化其损失函数。

4. 重复步骤 2和步骤 3

1在每一轮训练中,先 训练判别器,然后 训练生成器。这样可以确保两个网络都能得到足够的优化。

2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满足某种收敛条件(如生成器生成的假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本案例没有设计)。

三、GAN实现

1. 模型结构

(1)生成器(Generator)

(2)判别器(Discriminator)

2. 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mnist = datasets.MNIST(
    root='./others/',
    train=False,
    download=False,
    transform=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28, 28)),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
)

dataloader = DataLoader(
    dataset=mnist,
    batch_size=64,
    shuffle=True
)

def gen_img_plot(model, epoch, text_input):
    prediction = np.squeeze(model(text_input).detach().cpu().numpy()[:16])
    plt.figure(figsize=(4, 4))
    for i in range(16):
        plt.subplot(4, 4, i + 1)
        plt.imshow((prediction[i] + 1) / 2)
        plt.axis('off')
    plt.show()

# 生成器定义
class Gener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Generator, self).__init__()

        def block(in_feat, out_feat, normalize=True):
            layers = [nn.Linear(in_feat, out_feat)]
            if normalize:
                layers.append(nn.BatchNorm1d(out_feat, 0.8))
            layers.append(nn.LeakyReLU(0.2))
            return layers

        self.mean = nn.Sequential(
            *block(100, 256, normalize=False),
            *block(256, 512),
            *block(512, 1024),
            nn.Linear(1024, 28 * 28),
            nn.Tanh()
        )

    def forward(self, x):
        imgs = self.mean(x)
        imgs = imgs.view(-1, 1, 28, 28)
        return imgs

class Discrimin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mean = nn.Sequential(
            nn.Linear(28 * 28, 512),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256),
            nn.LeakyReLU(0.2),
            nn.Linear(256, 1),
            nn.Sigmoid()
        )

    def forward(self, x):
        x = x.view(-1, 28 * 28)
        img = self.mean(x)  # 对 64条数据的每一条都进行模型运算
        return img

# 实例化
generator = Generator()
discriminator = Discriminator()

# 定义优化器
G_Apim = torch.optim.Adam(generator.parameters(), lr=0.0001)
D_Apim = torch.optim.Adam(discriminator.parameters(), lr=0.0002)

# 损失函数
criterion = torch.nn.BCELoss()    # 对应 Sigmoid,计算二元交叉墒损失


epoch_num = 100
G_loss_save = []
D_loss_save = []
for epoch in range(epoch_num):  # 将 10000 条数据迭代了两遍
    G_epoch_loss = 0
    D_epoch_loss = 0
    count = len(dataloader)
    for i, (img, _)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内层迭代次数为 10000 // 64 = 157次,每次 64个数据
        # 训练 Discriminator
        # 判断出假的
        size = img.size(0)  # 0 维有多少个数据
        fake_img = torch.randn(size, 100)

        output_fake = generator(fake_img)
        fake_socre = discriminator(output_fake.detach())    # .detach() 返回一个关闭梯度的 output_fake,这样前向传播不会修改 generater 的 grad
        D_fake_loss = criterion(fake_socre, torch.zeros_like(fake_socre))
        # 判断出真的
        real_socre = discriminator(img)
        D_real_loss = criterion(real_socre, torch.ones_like(real_socre))

        D_loss = D_fake_loss + D_real_loss
        D_Apim.zero_grad()
        D_loss.backward()
        D_Apim.step()

        # 训练 Generater
        # G_fake_img = torch.randn(size, 100)
        # G_output_fake = generator(G_fake_img)
        # fake_G_socre = discriminator(G_output_fake)
        fake_G_socre = discriminator(output_fake)
        G_fake_loss = criterion(fake_G_socre, torch.ones_like(fake_G_socre))
        G_Apim.zero_grad()
        G_fake_loss.backward()
        G_Apim.step()

        with torch.no_grad():   # 其中所有的 requires_grad 都被默认设置为 False
            G_epoch_loss += G_fake_loss
            D_epoch_loss += D_loss

    with torch.no_grad():
        G_epoch_loss /= count
        D_epoch_loss /= count

        G_loss_save.append(G_epoch_loss.item())
        D_loss_save.append(D_epoch_loss.item())

        print('Epoch: [%d/%d] | G_loss: %.3f | D_loss: %.3f'
              % (epoch, epoch_num, G_epoch_loss, D_epoch_loss))
        text_input = torch.randn(64, 100)
        gen_img_plot(generator, epoch, text_input)


x = [epoch + 1 for epoch in range(epoch_num)]
plt.figure()
plt.plot(x, G_loss_save, 'r')
plt.plot(x, D_loss_save, 'b')
plt.ylabel('loss')
plt.xlabel('epoch')
plt.legend(['G_loss','D_loss'])
plt.show()

3. 运行结果展示

四、GAN模型的应用领域

        GAN模型 在图像生成、视频生成、文本生成等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图像生成领域,GAN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进行图像修复 和 超分辨率重建 等任务;在视频生成领域,GAN模型可以生成连贯的视频序列;在文本生成领域,GAN模型可以生成逼真的文本内容等。此外,GAN模型还在 AI绘画领域 发挥着 重要作用,成为AI绘画工作流中的 关键辅助模型。

五、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文心一言回答

1. 生成器(Generator)模型理解

2. 为什么要使用 block 函数?

3. 函数解释

4. 为什么要将像素值从[0, 255]缩放到[0.0, 1.0] ?

5. 详细解释一下是怎样对Tensor进行标准化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续更新GAN的其他模型结构。

  • 27
    点赞
  • 4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4
    评论
### 回答1: 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在许多任务中都有广泛应用。在 GAN 中,有一个生成器和一个判别器。生成器尝试生成与真实数据类似的新数据,判别器则尝试区分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生成器和判别器通过对抗的方式共同训练。 Matlab-GAN 是一种基于 Matlab 的 GAN 实现,可以实现生成图片,视频等任务。在 Matlab-GAN 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损失函数和正则化技术,来改善生成的质量和稳定性。 除了 GAN,Pixel2Pixel 和 CycleGAN 也是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Pixel2Pixel 是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翻译模型,可以将一个图像转换为另一个图像,如将黑白图像转换为彩色图像。CycleGAN 是一种无需成对匹配的图像转换模型,可以用于跨域图像转换,如将马的图像转换为斑马的图像。 Matlab-GAN 支持 Pixel2Pixel 和 CycleGAN 的实现,可以帮助更方便地进行图像转换任务。Pixel2Pixel 和 CycleGAN 也可以与 GAN 结合使用,产生更高质量、更可控的生成结果。 总之,Matlab-GAN 是一种实现生成对抗网络的工具,支持不同类型的 GAN 和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图像、视频等多种任务。Pixel2Pixel 和 CycleGAN 作为深度学习模型中常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更好地完成图像转换任务。 ### 回答2: GAN,即生成对抗网络,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它可以通过两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生成器和判别器)来生成具有类似于真实图像的虚拟图像。 在Matlab中,GAN也有自己的实现——matlab-gan。该实现提供了一系列的GAN示例,如最基础的MNIST手写数字图像生成、使用DCGAN和Wasserstein GAN生成图像,甚至还提供了Pix2Pix和CycleGAN,让用户能够在MATLAB环境中成功加载这些GAN应用。 Pix2Pix是基于条件对抗网络(CGAN)的扩展,它可以将给定的输入图像转换为输出图像。例如,它可以将黑白照片转换成彩色照片,或将景象翻译成抽象画作。该示例合成城市街景并将它们转换为艺术风格的图像。 CycleGAN是一种通用的无监督图像到图像转换器,它可以将两个域之间的图像转换成另一个域。例如,它可以将马的图像转换成斑马的图像。CycleGAN在图像风格转换、模型综合、目标转换等方面表现出色,是GAN的重要变种。 总体来说,matlab-gan是一个适合于GAN初学者的绝佳平台。它不仅提供了简单的GAN实现,还包括两个复杂的GAN变种——Pix2Pix和CycleGAN。这些示例不仅能够教授GAN的基础理论,还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练习环境来测试并扩展这些算法。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