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GB 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指出数据中心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宜采用TN系统。采用交流电源的电子信息设备,其配电系统应采用TN-S系统。原因如何,尝试分析如下。
1 接地型式的基本知识
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中,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有TN、TT、IT系统三种,TN系统根据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的配置方式,可分为TN-C、TN-S、TN-C-S三类。
字母含义如下:
(1)第一个字母表示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与地的关系
T(Terra,大地):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I(Isolation,隔离):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
(2)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
T(Terra,大地):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且接地点与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点独立;
N(Neutral,中性):外露导电部分直接连接电力系统中性点,或者说与电力系统中性点有电气连接。
(3)C、S字母表示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的配置方式
S(Separate,分开):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完全分开
C(Combined,合并):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合一
C-S:部分合一,部分分开。
具体如下:
1.1 TN系统
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该接地点相连接。TN系统根据中性导体(N)和保护导体(PE)的配置方式,可分为TN-C、TN-C-S、TN-S三类,分别见图1-a、图1-b、图1-c。
图1:TN系统图
1.2 TT系统
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与电力系统接地点无关的接地极,见图2。
图2:TT系统图
1.3 IT系统
电力系统与大地间不直接连接,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接地线与接地极连接。见图 3。
图3:IT系统图
2 接地型式的性能分析
以下主要从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里补充下:交流电,人体的感知电流为1mA、摆脱电流(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10mA(男性)、致命电流(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停跳的电流)30mA。
2.1 IT系统
IT系统为三相三线制接地型式,没有中性导体(N),只能适用于电压等级380V的用电设备,对于220V用电设备,需要加装变压器,对于拥有大量单相设备数据中心来说自然是不合适的。
接下来尝试分析下IT系统的应用场景,假设系统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1)举例所用数据:假设非故障相的对地绝缘电阻无限大,对地电容均为(1km线路)、50Hz、接地电阻
、人体电阻
(干燥);
(2)蓝色回路为故障电流路径,故障相L3接触外露可导电部分,并通过大地、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容,到达L1/L2,形成回路。
图4:IT系统图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2.1.1三相电压、电流的变化
相线接触到外露可导电部分,故障相的相电压为0;中性点的电压不为0,上升为相电压;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具体估算如下:
(1)经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地:外露可导电部分的分压(0.14V)几乎为0,接地电流34mA;
(2)经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地,人员触碰到外漏可导电部分:外露可导电部分的分压(0.14V)几乎为0,电流34mA;人体分压(0.14V)几乎为0,电流0.1mA,安全。
(3)直接经人体接地(不小心直接接触到了绝缘低的导电体):人体分压34V,电流34mA,超过了致命电流,有伤害。
2.1.2 IT接地系统的优劣
优势1:三相的线电压仍对称且大小不变,使用线电压的用电设备工作不受影响。
优势2: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对地漏电电流很小,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障了供电的连续性。
劣势1:IT系统为三相三线制接地型式,没有中性导体(N),只能适用于电压等级380V的用电设备;
劣势2:供电线路超长增加了对地电容,或线缆的对地绝缘降低,会增加外露可导电部分的分压。
因此,IT系统可靠性高,比较适用:供电连续性要求高,如应急电源、手术室、地下矿井、钻井平台等。
2.2 TT系统
接下来尝试分析下TT系统的应用场景,假设系统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1)举例所用数据:假设非故障相的对地绝缘电阻无限大,人体电阻(干燥);
(2)蓝色回路为故障电流路径,故障相L3接触外露可导电部分(等效电阻),并通过大地、零线接地极(等效电阻
),变压器中性点,形成回路。
图4:TT系统图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2.2.1三相电压、电流的变化
经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话,中性点的电压不为0,发生漂移;故障相的相电压降低;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上升。具体估算如下:
(1)经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地:外露可导电部分分压(故障相的相电压)110V、中性点的电压110V,接地电流27.5A;
(2)经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地,人员触碰到外露可导电部分:外露可导电部分的分压110V,电流27.45A;人体分压110V,电流110mA,存在致命伤害。
(3)直接经人体接地(不小心直接接触到了绝缘低的导电体):人体分压219V,电流220mA,超过了致命电流,存在致命伤害。
2.2.2 TT接地系统的优劣
优势1:保护接地(PE)与工作接地(N)完全独立,避免了共地干扰;
优势2:设备独立接地,无需依赖统一的接地网,扩展性很好;并可有效地降低雷击电流在系统内的传导。
劣势1:故障电流小(27.5A),可能无法触发断路器快速跳闸,增加触电风险,需要配合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劣势2:故障中性线电压偏移会导致相电压波动,引发服务器故障或数据丢失。
因此,TT系统独立接地、降低雷电在系统内的传导,因此分散、独立的低压场景中具备独特优势,适用于农村电网、户外设备等。
2.3TN系统
接下来尝试分析下TN系统的应用场景,假设系统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蓝色回路为故障电流路径,故障相L3接触外露可导电部分,并经PEN或PE线和N线,回到变压器中性点,构成回路。
与IT和TT系统不同的是,TN短路电流足够大,可以触发断路器有效动作,切断电源,更安全。
图5:TN系统图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2.3.1TN-C系统
TN-C系统PE线和N线合2为1,经济型较好,但可靠性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杂散电流干扰。三相不平衡等情况下,PEN线承载电流,产生电压,导致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产生对地电压,容易形成杂散电流;
(2)零地电压升高:TN-C对线缆阻抗的要求较低,可以产生的 “伏特级” 零地电压差,引入共模噪声,高频信号更为突出;可能超出国标要求零地电压1V的限定,影响 IT 设备的电源稳定性,甚至损坏内部电路;
(3)PEN断裂,设备外壳将通过故障电流(如单相接地)带电,但无回路传到至电源侧,保护装置不动作,威胁运维人员安全。
TN-C系统不适合数据中心。
2.3.2 TN-S
杂散TN-S系统PE线和N线严格分离,避免工作电流流经 PE 线,更加安全可靠。
(1)PE 线无电流通过,设备外露可导电无对地电压,避免杂散电流的形成;
(2)注重线缆低阻抗,容易控制零地电压压差;
(3)N线断裂,不影响PE接地;单相接地,短路电流经 PE 线形成低阻抗回路,触发断路器动作,降低触电风险。
TN-S系统适合数据中心。
2.3.3 TN-C-S
杂散TN-C-S系统部分合一,部分分开。该系统是TN-C和TN-S的结合,综合了两种架构的优劣势。
2.4 辅助验证
最后,在看看GB/T 16895.10-2010《低压电气装置 第4-44部分:安全防护 电压骚扰和电磁骚扰防护》的描述:
2.4.1 关于TN-C系统的描述
任何 TN-C系统会将负载和故障电流通过等电位联结转移到建筑物内金属公共设施和构件。
(1)装有或可能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的现有的建筑物内,不宜采用 TN-C系统。
(2)装有或可能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的新建的建筑物内,不应采用 TN-C系统。
2.4.2 关于TN-S系统的描述
(1)条件1:新建的建筑物或公共低压电网供电
在新建的建筑物内,在装置的电源进线点之后应采用 TN-S系统;由公共低压电网供电且装有或可能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的现有建筑物内,在装置的电源进线点之后宜采用 TN-S系统。如图6所示:
图6:在装置的电源进线点之后采用 TN-S系统
从整体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TN-C-S系统。
(2)条件2:由使用者管理的变压器
由使用者管理的变压器的整套低压装置且装有或将要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现有建筑物内,宜采用 TN-S系统,如图7所示
图7:TN-S系统
3 总结
数据中心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且频繁发生设备维护操作,因此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是接地类型选择的重要条件。综上分析,TN-S更适合数据中心;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在装置的电源进线点之后应/宜采用 TN-S系统。
(1)IT系统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更适合供电连续性要求高的场景,如应急电源、手术室、地下矿井、钻井平台等。
(2)TT系统独立接地、降低雷电在系统内的传导,因此分散、独立的低压场景中具备独特优势,适用于农村电网、户外设备等。
(3)TN-C系统N线和PE线合一,经济性好,可快速切断故障,更适用于低压动力负载为主的工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