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创新院创新模式梳理

本文由三篇文章的犀利观点抽取组成:霍炬《盛大创新院往事》、余晟《我所经历的盛大创新院》、庄表伟《再也回不去的那三年》。虽然这些观点我和盛大的朋友在不少聊天中都点滴聊到,但他们现在长文写出,更有一些理性的梳理和总结。


我整理这三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探索在大公司内如何走出创新之路”。因为这个命题我目前正在主责。我不断的跑创业杂志、创业咖啡、创新工场、VC/天使投资、孵化器、孵化加速器、创业者、A轮创业者不断的聊,就是想把这条路想明白。


我作为delphi老鸟,在盛大拥有一大票好友,首先大年和老郭都是delphi论坛上的老鸟(我也想看到两位对当年的回顾与反思,但我估计他们打死也不写出来)。老郭还亲自跑深圳和我聊过盛大创新院,当时我正加入一家新公司不久,所以没有加入盛大。霍炬、余晟、庄表伟这三位都曾经是盛大创新院的人员,也是我的好朋友(好奇怪,好像听听tinyfool的观点)。我也期待老许(七牛许式伟)、老季(季昕华)、老何(何刚)也能说说。


一、组队


1、团队:

创新院偏爱有创业能力的团队,创新院是完全从外部引用团队,试图提供一个类似孵化器的环境帮团队快速发展,算是在公司创新部门和加速器中间的模式。


2、领导人:

大年的远见和老郭的细腻,配合非常好。

大年在创新精神、远见、品味、开放性以及对技术的理解上都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老板;


老郭是我见过工作最努力的人,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工作,他管创新院的日常事务,项目,各种突发问题…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能找他。早期创新院没有那么多人的时候,他跟每个人交流都不少,互相之间都很了解。他明白大家在什么地方兴奋,什么地方烦恼,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也在努力推动各种事情进展,推动各种合作开展。我跟他谈过技术,谈过项目,也聊过一些私人事情,每一次都非常愉快。无论什么样的事情,我没见过他抱怨,就算再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是努力去做的。


二、环境


1、工作:轻松但却有趣的工作;不打卡限定上下班时间


2、同事:投缘而又能干的大牛同事(庄表伟/赵劼/樊一鹏/潘爱民);大家都非常安静地在忙自己的事情,而且一眼就能看到很多年专心做技术的积累,非常踏实细致,即便是相对陌生的交流,也有礼貌而让人舒服;没有级别,都是大年、老郭、小郭、老许、小许、老庄、老赵、老莫、道哥……;完全靠自觉,靠自我驱动来工作


3、环境与服务:再加上各种贴心服务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办公空间,很好的椅子;窗户足够大采光好;四周都是绿地没有遮挡;还有很大的景观阳台,二十米外有一条小河;加之上海浦东的空气远比北京好。而老郭在行政办公服务方面又无微不至,真诚、热心、积极、坚持让人感动


4、薪水:拿到足够体面的薪资


5、学习: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到顶级专家请教;每周一次分享会,专家拍砖;二楼三楼各有一个书柜,总的来看并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做的摆设,要么是精心挑选的,要么就是选书的人确实有品味。


6、交流:随时沙发、健身房、咖啡吧聊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新机会


7、项目评审会:相比小公司的会议,设施更好,准备更充分,也更严格;相比大公司的会议,少了仪式感和官僚气,多了活力


这些为人称道的优点值得我们创造创新环境时思考。


三、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与变化


1、目的、创新方向侧重定位:


基础创新还是应用创新?创新原型还是产品研发?(想起微软的研究院、工程院、产品研发中心三级研发模式)


单纯的技术型创新,未必能直接对集团产生看得到的重大价值;大年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而且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创新院就是他的理想国,也是我们这些人的乌托邦。在桥哥的眼中,创新院就是他的御林军,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如果不能作为国际级大牛为桥哥装点门面,就必须为集团创造价值。


2、资源管理:


那个时候的制度是,要么团队带着项目(成型或者想法)加入,要么公司内部员工提出自己的项目立项,经过计委会评审投票,通过的就可以做,颇似节奏更快的天使投资。只不过资源本身没有那么清晰的量化,如果是拿到天使投资,那是明确的一笔钱,团队自己会知道自己的消耗速度,什么时候会死掉。但这种模式下,对于资源总投入和消耗并不清晰。对于有多次创业经验的人还好,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人非常容易忽略投入规模和产出的关系,这是个潜在问题。


大肆扩张的时期,集团已经介意给创新院投入了太多的资源,却迟迟没有看得见的成果,直接造成“输不起”的压力。所以后来项目立项管理严格了,项目评审不过关的几率明显上升。项目评审通不过,项目组就必须开始释放人员和资源,释放出来的人员必须找到其它项目组栖身,否则没有出路。这种结果,反过来又造成了人员关系的复杂化。后来又要求直接转去支援公司重点项目,也让大家灰心、有人开始懈怠偷懒、有人开始离开。


3、价值观管理:


创新院一开始是保持了较独立的价值观的,比如平等、独立、投入等等,我去过几次集团总部,感觉很不一样,但初期这种健康的价值观并没有延续下来;管理压力过于宽松,缺少紧迫感。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了。更有甚者,混日子也混得不错。


4、人的管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全是高手,而且大多数都是技术方面的高手,没有中手、低手。更缺乏设计、产品、运营、市场的人员。整个创新院,几百个高手,牛人,全都想自己立项,到后来也立了无数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只有创始人,都严重缺人。想要找一些能够干杂事的人手,领导说了:我们创新院不能招这种太低端的人才。创新项目一大堆,每一个项目都缺胳膊少腿,往往努力而不得其法,不得其人。比如一些项目明显缺了产品经理,或者成员过于缺乏运营经验,项目组成员没有意识到,然而,创新院也没有去做补充。


5、项目管理:


一个巨大的扁平化的架构,上百个团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直接找老郭汇报。就算老郭是铁人+超人,也不可能同时处理好这么多事情。所以,创新院分出了四个分院:搜索、语音、多媒体、云计算。分院在行政上相对独立,而且有明确的方向和任务。这些分院更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事业部,有明确的项目压力和运营压力,所以非短期的工作都比较难出成果,要”创新“就更难了,即便有也多是“奉命创新”。于是人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大家之间逐渐有了”门派“的感觉,而且,以前那种因为感兴趣而聊起来的机会少了,聚在一起互相诉苦的情况多了。


6、流程管理:


在流程方面,一些创新必须要打破的流程并没有打破,我印象里,老许的云存储项目需要的服务器,一定要走漫长的采购审批流程。所以他有好几次非常失望地说“这样下去怎么和竞争对手打呢”。


7、移动风投大潮引起的加速分奔:


2011年,恰恰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兴起的年份。到了年中,大家都明显感觉到了经济的浮躁,似乎”天空中飞的都是钱“,四处都有投资人说”你出来创业吧,我给你投钱“。这种大环境,加上创新院内部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创新院自己创业。


思考:互联网热潮不断、风投不断,企业创新牛人怎么留住?



四、根的反思


1、资源所有权支配权、权限边界、事情边界:


如果说机构内部创新和独立创业公司的区别,我觉得还是资源和权限问题。如果能确定给予一个内部机构确定的权限和资源,由他们战斗到花完最后一分钱,结果可能不会是今天这样。但如果能做到这样,又和一个独立创业公司没区别了,人们又何必选择前者?


而在集团内部的创新,资本上也受到了较大制约,外部资本很难进入,也很难有兴趣内部资本投入必须听命于集团,碰上大战略的调整,独立性就变得很差。


这样,难以像市场上的“野生”团队那样灵活地调整转变,广开财路或者一直生活在温室中,不具备在野外搏杀的能力,活得比较尴尬


想想:内部实验室/高校博士研究合作项目实验室、内部研究院、内部工程院、内部创新研发中心、内部孵化、创新工场(天使投资+孵化)、金山事业部经营模式、企业风险投资部、业界风险投资公司


阿朱出品 必属精品 星宿老仙 法力无边

阿朱公众号【erpweixin】,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菜单可阅读更多阿朱精品文章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