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就放弃的摄影学习

我⽼师跟我说过⼀句话,对我这个天⽣很难⾃信的⼈来说⾮常受⽤,虽然我现在也不是⾮常信,我会觉得她只是在⿎励我,她说:“在你拍摄的很多环境⾥,⼤师可能也不会⽐你拍得更好了。”当然这句话有语境,有上下⽂,在这⾥就不展开说了。我现在只是想说,如果基本功过关,你拍照⽚的时候就会有底⽓,知道⼀张成功的照⽚成功在哪⼉,知道在⼀张失败的照⽚⾥⾃⼰的愚蠢和笨蛋占⽐有多⼤。

什么样的照⽚是好照⽚,我们究竟要拍什么样的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经过⻓时间⼤量的训练和视觉积累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夯实基本功,完全搞懂相机⾥每个参数影响画⾯效果的⽅法,然后再考虑怎么精准构图,怎么跟拍摄对象交流沟通,怎么表达个⼈情感,怎么传递艺术理念这种⽞学的东西。

试想⼀下,如果我们连快拍都做不到,不明⽩怎么⽤景深陷阱省掉对焦的时间,也搞不清正确的曝光值,那我们在拍⼈的时候,⾯对⼈脸上转瞬即逝的神态,或是街拍的时候,⾯对眼前瞬息万变的场景,我们就只能胡拍了。

光圈与景深:拍照⽚可以不对焦?

光圈是镜头⾥⽤来控制镜头孔径⼤⼩的部件,它和快⻔协同⼯作控制进光量。对于⼀枚成品镜头,我们不能随便改变镜头本⾝的直径,但我们可以在镜头⾥放⼀些多边形叶⽚,它们围成⼀圈⼉,中间留个孔,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收缩幅度以控制中间那个孔的⼤⼩,然后以此控制镜头的通光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上⾯这张动图我们会发现,通过改变孔的⼤⼩,我们可以掌握通光量的多少。 孔越⼩,通过的光⾃然就越少,相机的感光元件因为接收到的光少了, 画⾯就会越暗。反之, 孔越⼤,通光量越⼤, 画⾯也就会越亮。

我们通常⽤?F?值来表⽰光圈⼤⼩,它的计算⽅式是: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光圈⼝径。但这个公式并不重要,你只需要记住, F值⼩的是⼤光圈,F值⼤的是⼩光圈。

光圈除了可以控制通光量,也可以控制 景深?(Depth?of?Field)。相机在完成对焦以后(对焦:指的是拍照前,调整对焦点到相应的距离位置上,以使拍出来的照⽚清晰),其实不光焦点上的物体是清晰的,焦点前后⼀段距离内的物体也是清晰的。这个距离范围,就是景深。

⽐如,我⽤⼀枚?50mm?焦段的镜头,在光圈?F4?的情况下,拍摄距离我?1.5m?远的物体,我把对焦点设置在1.5m?上,但不仅仅正好在?1.5m?这个点上的物体是清晰的,在距离我?1.4m?到?1.6m?这个距离范围内的物体,也同样会是清晰的。⽽这?20cm?的距离范围,就是景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不考虑镜头焦段的情况下,同⼀枚镜头, 光圈越⼤,景深越浅(照⽚中清晰的范围越⼩); 光圈越⼩,景深越⼤(照⽚中清晰的范围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常说的什么背景虚化,其实就是⼤光圈搞出来的,好多⼈最早买相机的原因之⼀就是为了拍出那种照⽚。虚化这个东西对⼤家有着特别的吸引⼒,原因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常的视觉体验,能让我们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除了让背景虚化,有创意的摄影师们也会利⽤景深的原理,让前景虚化,作为创意⼿段。

总⽽⾔之, ⼀个合格的摄影师可以恰当利⽤镜头虚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主动控制虚化范围,来拍摄独特的作品。

虽然⼤光圈被⽆数职业摄影师所厌恶,但依然有很多惯⽤⼤光圈的摄影师,利⽤这⼀特性拍摄出了好多优秀的作品,⽐如川内伦⼦。她会巧妙地利⽤背景虚化突出拍摄主体,⽽⾜够近的距离也会诱导观众去关注被摄物体更细微的纹理、质感、形状等,然后利⽤⼤家对这些内容的关注,来传达⾃⼰细微、温柔、童真之类的情绪。应该说, 背景虚化从来不是单纯地为了屏蔽画⾯中的⼲扰因素⽽存在的,虚化的背景本⾝也要作为画⾯中的⼀部分进⼊我们的考量范围。在川内伦⼦的照⽚⾥,我们能清楚地发现虚化掉的背景更像是纯净的⾊块⼉,让画⾯更加简洁

在知道了景深的知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讲讲 景深陷阱这个概念了。
景深陷阱也叫 陷阱对焦,指的是 在⼿动对焦的情况下,提前预估被摄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利⽤镜头⼩光圈所带来的更⼤的景深范围,在被摄主体进⼊这个景深范围时,不需要再临时对焦,⽽直接进⾏拍摄。⽐如:我⽤⼀枚?28mm?的镜头,F16?的⼩光圈,把对焦点提前设置在距离我?1.5m?远的地⽅,由于?28mm的镜头在光圈?F16?的时候,本⾝⾃带的景深范围是?0.8m-1.5m,也就是说,尽管我的焦点设置在了离我1.5m?远的那个点上,但实际拍摄的时候,所有落在?0.8m-1.5m?这个距离范围内的物体都是清晰的,因此我根本不⽤花时间让相机进⾏对焦。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完全省略对焦这⼀环节,只需要利⽤ “景深范围内所有物体都是清晰的”这⼀光学特性,就可以提前构图,可以⼿起⼑落迅速拍摄⽽不⽤半按快⻔等待相机进⾏⾃动对焦。

再快的⾃动对焦,也没有不对焦快。实际拍摄时,哪怕?0.1s?的耽搁都会让你眼睁睁地看着画⾯转瞬即逝。景深陷阱是所有熟练掌握相机操作的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常⽤的技术⼿段,只需要提前设置好光圈,就可以专注于构图,等待拍摄时机到来,直接按快⻔,不⽤再担⼼照⽚是否合焦。为了保证⾜够⼤的景深范围,⼩光圈⾃然也就是陷阱对焦的标配。

说到景深陷阱,⾃然就要提到景深标尺。我们怎么能知道在设置好光圈和对焦点以后我能得到的景深范围究竟是多少呢?

光圈、景深与景深陷阱三者间的关系。 F值越⼤,光圈越⼩,进光量越少,画⾯
越暗,景深越⼤(画⾯越清晰);F?值越⼩,光圈越⼤,进光量越多,画⾯越亮,景深越浅(背景会模糊)。

虽然光圈⼤⼩会直接影响景深,但影响景深范围的不仅仅只有光圈这⼀个因素,其他还包括物距、画幅(感光元件⼤⼩)和镜头焦段。
虽然光圈⼤⼩会直接影响景深,但影响景深范围的不仅仅只有光圈这⼀个因素,其他还包括物距、画幅(感光元件⼤⼩)和镜头焦段。
物距指的是相机离物体的距离, 物距越近,景深也就越浅,这跟⼈眼的⾃然视觉是⼀样的。想想看,你在盯着⼀个物体的时候,是不是离它越近,它之外的事物就会变得越模糊.

课后⼩练习
1.? 在?ISO、快⻔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使⽤最⼤光圈和最⼩光圈分别对同⼀画⾯进⾏拍摄,观察两张照⽚的明暗变化。
2.? 使⽤相机的光圈优先模式(相机拨盘上的?A?档/Av?档),在?ISO?不变的情况下,使⽤最⼤光圈和最⼩光圈分别对同⼀画⾯进⾏拍摄,观察两张照⽚的景深变化。
3.? 在光照条件充⾜的情况下,将光圈固定设定在?F8?以上,尝试使⽤景深陷阱,在不进⾏对焦的情况下,到⼾外进⾏拍摄,抓拍街上转瞬即逝的画⾯。

镜头焦段与实际运⽤:你拍到的是你看到的么?

简单来说, 镜头焦段越⻓(数字越⼤),景深越浅,视⻆越窄;镜头焦段越短(数字越⼩),景深越⼤,视⻆越⼴,这也就是为什么主流新闻摄影⼤都使⽤⼩⼴⻆或者标准镜头进⾏拍摄?(24mm-70mm)。

简单来说, ⻓焦镜头就是 能把离我们很远的画⾯给拉近的镜头。那些我们经常在旅游景点⾥⻅到的“⻓枪短炮”,都属于这个范畴。它景深浅,视⻆窄,成像⼤,在同⼀距离上能拍出⽐标准镜头更⼤的影像,但由于视⻆窄,牺牲掉的就是主体外的其他画⾯信息。⽽因为景深浅,所以就很容易制造虚化效果,拍摄⼈像的时候通常能把背景完全虚掉。加上它相⽐⼴⻆镜头,透视变形较⼩,拍到的⼈物更像我们眼睛实际看到的⼈物⼤⼩和透视状态,因此很多摄影师就喜欢⽤⻓焦镜头来拍摄⼈像特写.

⻓焦镜头还有另外⼀个特点,就是 可以压缩画⾯,

所以,如果我们想平衡主体和背景的视觉⼤⼩关系,平衡主体和背景的视觉前后关系,通常都能靠使⽤不同焦段的镜头来实现., 我们要警惕,我们要知道⾃⼰的需求,我们要清楚⾃⼰到底想
⼲嘛,⽽不是被算法、⼴告营销和⼤众审美给带跑偏了。
那么⽤⼿机拍照⽚,它究竟有什么优势
接下来,说⼀个⼿机相机的特性,同时是限制也是优势,那就是:底⼩。底⼩的意思就是 感光元件⼩。我们也提到过,照⽚的景深跟感光元件的⼤⼩有关,简单说,就是底(感光元件)越⼤,景深越浅,底越⼩,景深越⼤.⼿机相机的镜头光圈⼜都很⼤,前⼏年?F2.0?和?F1.8?是标配,现在有些⼚商能把⼿机相机镜头的光圈做到F1.4,这么⼤的光圈,如果在全幅相机上,景深会⾮常浅,但在⼿机上就不会,因为⼿机相机的镜头焦段很短,⽽且底⾮常⼩。这也就是说,⼿机上的相机既能保证进光量,⼜能保证⼤景深,这是我在相机上梦寐以求⽽不得的效果,所以我可以在光线没有那么好的环境⾥拍⼈像特写,同时还能保证背景的清晰度.

⾮常适合练取景
再来,⼿机相机的镜头是⼀个定焦镜头,就是说,不能进⾏物理性的光学变焦,如果不瞎⽤什么“超⻓变焦”功能的话,⾮常适合练取景。如果⻓期使⽤定焦镜头,你会对你的设备产⽣肌⾁记忆:你会知道你⼀打开相机能拍到多⼤的画⾯;你会知道如果你想拍⼀个⼈的半⾝像,你需要离他多远;你会熟悉镜头本⾝的透视和畸变特性,在拍摄相应题材的时候有效利⽤。这些都是拍照⽚很好玩的事情.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我们知道光圈⽤?F?值表⽰,⽽快⻔通常就是⼀堆分数。1/2、1/4、1/8、1/15、1/30……⽐如我现在⽤的SONY?α7RⅢ?基本可以⼀路分数⼉到?1/8000,这指的是多少分之⼀秒,1/8000?=⼋千分之⼀秒,计作1/8000s,也就是说快⻔的开合时间只有?1/8000s。快⻔速度越快,等于⼀次快⻔帘打开的 时间越短,等于 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越少,等于 曝光时间越短,等于 画⾯越暗,也基本等于 画⾯会更“实”,不容易出现被摄物的拖影,不怕⼿抖患者,不容易拍虚。⽽ 快⻔速度越慢,等于⼀次拍摄的 时间越⻓,等于 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越多,等于 曝光时间越⻓,等于 画⾯越亮,容易出现被摄物的拖影,容易拍“虚”。当快⻔慢到⼀定程度,就会⽤到三脚架,如果不⽤三脚架,就需要传说中的“铁⼿”了,就是说,要把相机端得很稳,以避免拍虚。但“铁⼿”通常也就?1?秒之内铁,1?秒或更⻓的曝光时间,什么铁⼿也没戏,还是得三⻆架.

通常,⾼速快⻔是为了定格住运动中的物体的某⼀瞬间,捕捉⼈眼看不⻅的细微动态。⽽慢⻔则是为了突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将细微动态通过⻓时间曝光,变成超越⼈眼⾃然视觉范围的画⾯.

拿?400?举例, 如果我们把相机感光度从?ISO?400?调低到?ISO?200,这就等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减⼩了⼀倍,等于是减⼩了⼀档曝光,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画⾯就会变暗;如果我们把相机感光度从?ISO?400调⾼到?ISO?800,这就等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增⼤了⼀倍,等于是增⼤了⼀档曝光,画⾯就会变亮。

⾸先是 ⽩平衡?(White?Balance)。

当我们在昏⻩的灯光下拍⼀张⽩纸,⽩纸因为灯光照射的原因,会是⻩⾊的;我们在⽇落之后拍⼀张⽩纸,⽩纸因为天空光线的原因,⼤概率会是蓝⾊的。虽然都是⽩纸,但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它会变成不同的颜⾊,⽽相机上的⽩平衡就是⽤来平衡这个⽩⾊的,让⽩⾊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当⽩⾊是准确的⽩⾊,⽽不是乳⽩、象⽛⽩、冷⽩、粉⽩这些飘忽不定的⽩⾊,其他颜⾊也就会跟着该是什么颜⾊就是什么颜⾊,以此来矫正⼀张照⽚的⾊温,防⽌照⽚偏⾊。

⼀般我们⽤?K?值来表⽰⾊温,K?代表开尔⽂温度,为什么要⽤开尔⽂温度?不重要,⽬前我们只需要知道:你当然可以⽤相机⾥的 ⾃动⽩平衡,但如果你有具体需求或特殊需求,尤其是你不拍?RAW?图的话,⼀定要记得去⼿动调整⽩平衡。

说到这⼉,我再提⼀句相机⾥的?RAW?格式。 RAW?格式,说⽩了就是相机能记录的不加任何渲染的原始图⽚格式,它记录的都是画⾯的原始数据,所以如果拍?RAW?图,⽩平衡是可以后期修改的。很多刚拿到相机的朋友并不知道?RAW?格式的功能,只⽤?JPEG?格式直出照⽚。RAW?与?JPEG?最⼤的区别就是?RAW?格式对照⽚没有压缩,没有颜⾊渲染,保留了所有的原始光学信息;⽽?JPEG?格式都是相机经过⾃⼰的系统和算法算出来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平衡讲完了,我们再说说 宽容度。

所谓 宽容度,指的就是感光元件所能正确容纳的画⾯亮度反差的范围,说⽩了就是, 画⾯最亮的部分和画⾯最暗的部分,能不能都被相机以不损失成像细节的⽅式给拍下来。如果能,就叫宽容度⼤,如果不能,就叫宽容度⼩。如果⼀台相机能把亮度反差很⼤的画⾯(亮的地⽅特别亮,暗的地⽅特别暗)正确记录下来,那我们就会说“这相机宽容度挺⼤的”,反之就是“呃……这相机,啧,怎么说呢”,⼤概就是这样。

根据取景器原理,相机可以分为如下⼏种: 单反、 双反、 ⽆反。单
反的意思是相机⾥只有⼀个反光镜,这个反光镜把接收到的光线反射到取景器⾥,然后我们在取景器⾥就能看⻅东西了。双反的意思是相机上有俩镜头,俩反光镜,上⾯的镜头⽤来取景,下⾯的镜头⽤来拍摄。⽆反的意思是相机⾥没有反光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单,但因为?SONY?把“微单”这个名称注册成了⾃⼰的商标,所以其他⼚商的⽆反相机都只能叫“⽆反”,不能叫“微单”,但其实都是⼀回事。⽆反相机就是完全⽤电⼦取景器的成像取景,因为没了反光镜,所以体积和重量⾃然就会跟着变⼩。

我⼀直在说不好看就是最⼤的问题,如果你是拍给⾃⼰看,单纯是为了记录,好看不好看当然不重要,拍成
什么样都⾏。但如果你希望能够展⽰(包括给⾃⼰展⽰),你希望在这个什么东西都“⼀划⽽过”的时代,
别⼈能愿意多看两秒钟你的照⽚,甚⾄期待能有⼈喜欢你的照⽚,那“好看”就是硬道理。想让别⼈看到你
看到的东西,想传递情感,想表达理念,想通过照⽚讲故事,那⾸先就要让别⼈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然后才
有机会说后⾯那些东西。
⼤师之所以会被封为⼤师,从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拍摄的题材让我们觉得震撼,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照⽚,
在视觉上,⼀上来就能抓⼈眼球。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使⽤的技术⼿段,都是为了最终的“好看”⽽服务的

从定义上,你已知道架构是一种结构设计,但它同时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

高维度:指系统、子系统或服务之间的切分与交互结构。
中维度:指系统、服务内部模块的切分与交互结构。
低维度:指模块组成的代码结构、数据结构、库表结构等。
在不同规模的团队中,存在不同维度的架构师,但不论工作在哪个维度的架构师,他们工作的共同点包括下面 4 个方面:

确定边界:划定问题域、系统域的边界。
切分协作:切分系统和服务,目的是建立分工与协作,并行以获得效率。
连接交互:在切分的各部分之间建立连接交互的原则和机制。
组装整合:把切分的各部分按预期定义的规则和方法组装整合为一体,完成系统目标。

有时,你会认为架构师的职责是要交付 “一种架构”,而这“一种架构” 的载体通常又会以某种文档的形式体现。
所以,很容易误解架构师的工作就是写文档。但实际上架构师的交付成果是一整套决策流,文档仅仅是交付载体,而且仅仅是过程交付产物,最终的技术决策流实际体现在线上系统的运行结构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以交付一个功能需求为例,讲述下这个过程。

实现一个功能,可能全部自己徒手做,也可能选择一些合适的库或框架,再从中找到需要的 API。

确定了合适的选型后,需要从逻辑、控制与数据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考虑程序设计:

逻辑,即功能的业务逻辑,反映了真实业务场景流程与分支,包含大量业务领域知识。
控制,即考虑业务逻辑的执行策略,哪些可以并行执行,哪些可以异步执行,哪些地方又必须同步等待结果并串行执行?
数据,包括数据结构、数据状态变化和存取方式。
开始编码实现时,你进一步要考虑代码的执行效率,需要运行多长时间?要求的最大等待响应时间能否满足?并发吞吐能力如何?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种边界条件、异常处理是否考虑到了?上线后,出现 Bug,相关的监控、日志能否帮助快速定位?是否有动态线上配置和变更能力,可以快速修复一些问题?新上线版本时,你的程序是否考虑了兼容老版本的问题等?

最后你开发的代码是以什么形态交付?如果是提供一个程序库,则需要考虑相关的依赖复杂度和使用便利性,以及未来的升级管理。如果是提供服务,就需要考虑服务调用的管理、服务使用的统计监控,以及相关的 SLA 服务保障承诺。

以上,就是我针对整个实现过程自己总结的一个思维框架。如果你每次写代码时,都能有一个完善的思维框架,应该就能写出更好的代码。这个思维框架是在过去多年的编程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在过去每次写代码时如果漏掉了其中某个部分,后来都以某种线上 Bug 或问题的形式,让我付出了代价,做出了偿还。

“实现”作为一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在交付代码流。而完成的每一行代码,都包含了上面这些方面的考虑,而这些方面的所有判断也是一整套决策流,然后固化在了一块块的代码中。

因为实现是围绕架构来进行的,所以架构的决策流在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现决策流的方向与复杂度,而架构决策的失误,后续会成倍地放大实现的成本。

什么是“光”?

⼀提到质量,我们会想到“好坏”和“重量”,但在摄影⾥,光的质量指的是光的软硬程度,跟“好
坏”、“重量”没有关系。⽽ 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有两条:⾯积和距离。光源⾯积越⼤,光线越软,画⾯越柔和;光源⾯积越⼩,光线越硬,画⾯越强烈。⽽在光源⾯积保持⼀致的情况下,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远,光线越硬,明暗的分明越夸张;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近,光线越软,明暗的分明越不明显

“光”打哪⼉来?

为什么⽤⼿机拍照⽚的时候开闪光灯会把⼈闪得特别丑,油光满⾯?因为点光源会把⼈拍得特别⽣硬,棱⻆分明;

为什么很多⼥⽣都喜欢在室内的窗边拍照⽚?因为⾯光源会让⼈的⽪肤和⼈脸上的阴影过渡显得特别柔和;

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午⼗⼆点不适合拍照⽚”?因为太阳⾼度⻆⼤,需要穿过的⼤⽓层⾮常薄,光线⾃然就特别硬;

为什么我们总说“ ⽇出后跟⽇落前的那俩半个⼩时叫⻩⾦半⼩时”?因为太阳⾼度⻆⼩,需要穿过的⼤⽓层⾮常厚,⼤⽓层中的⽔分让阳光从直射变成了散射,从点光源变成了没那么点的光源,再加上⼤⽓层的厚度也客观上削弱了阳光的光线强度,所以 ⻩⾦半⼩时的阳光看起来特别完美,咋拍咋有。所以下次如果

我举出的这些例⼦只是⽇常⽣活中最常⻅的情况,具体还有哪些其他情况,得靠你⾃⼰去发现。
举个跑题的例⼦,锤⼦的?Smartisan?OS?7.0?升级了“⼀步”这个操作,从“⼀步?2.0”?升级到了?“⼀步
3.0”,增加了“分屏”这个功能。官⽅在发布会上给出了将近⼗种应⽤场景,但⽤⼾拿到⼿机以后,⼜想
出了很多应⽤场景,⽐如“双11”的时候可以同时打开四个电商平台⼀起抢下单,⽐如可以⼀边打游戏⼀边看家⾥的三个监控,⼤⻔、孩⼦和狗。

所以实例是⽆穷⽆尽的,⼀切也都不是固定的。说回“光”,⽐如,硬光源就不能拍⼈么?当然可以拍啊,关键还是看你想怎么⽤,看你想搞出来什么观感的照⽚,看你的创意是什么,⽐如下⾯这张:
你想把⼈拍得特别好看,可以尝试⼀下在⽇出后的半⼩时或⽇落前的半⼩时进⾏拍摄,⼤概率能拍出好看的照⽚。

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并利⽤⽣活⾥的光线?

光源距离影响光线软硬是⼀个相对的概念。⽐如说,现在有⼀盏套着⼤灯罩的台灯,就在你⾯前,它是个软光源,光线因为灯罩的存在,均匀地散在你脸上。但是,你把它拿远⼀点,它就从⼀个⾯光源变成了点光源,光线就硬了。可如果你再把它拿远⼀点,因为它的光完全散开了,没有直射形态了,⽽且光照强度也不够了,所以对于你的脸来说,它可能就⼜变成了软光源。在这种定义飘忽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唯⼀能傍住的标准,就是看影⼦,看影⼦的边缘是锋利还是模糊,以此判定光线的软硬

没光线的时候⼜能怎么制造光线?

知道光有软硬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他们各⾃的优势。⽐如说,硬光更容易塑造脸型的轮廓感,更容易突出被摄物体的纹理和质感;⽽软光可以让画⾯柔和,可以平复⽪肤上的瑕疵,拍孩⼦拍⽼婆拍那些唯美的东西都可以尽量去寻找软光源。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些应⽤场景并不绝对,还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视觉效果。

为什么没法⼉拍?因为光是从⼈背后直直地射进镜头⾥的,⼈物在逆光环境下会变成漆⿊⼀⽚。所以,即便我们不是专业摄影师,我们也多多少少清楚光线是有⽅向的,⽽光线的不同⽅向,就会造成不同的明暗效果。

你得知道你⾃⼰到底想⼲嘛” 知道⾃⼰想要什么”是摄影的⼀个核⼼。

我想把光分成环境光和⼈为光两种,具体来说就是除了⼈为打灯之外的
所有光都可以叫环境光。换句话说,环境光不受你控制,你只能合理地加以利⽤;⽽⼈为光,指的是能被你控制照度、⽅向、软硬的光。

与此同时,⽣鲜区,就是卖⻥卖虾那块,光照强度也很⼤,但它⾊温偏⾼,光线偏冷。所以,如果你想拍出⼀团温馨,画⾯偏暖偏⻩,就可以选择在熟⻝区和⽠果蔬菜区拍;⽽如果你想拍出⼲净凌厉、偏冷偏⽩的画⾯,就可以去买⻥鳖虾蟹。

应该掌握了观察光线的基本⽅法: 进⼊到⼀个环境中,先观察光照强度,再观察⾊温,最
后观察光线质量(软硬),通过改变光线⽅向,寻找不同的光照⻆度,来改变视觉效果,满⾜⾃⼰的需求。

所以,我们⼜回到了“看影⼦”。
阳光灿烂?(F16)?=?影⼦⿊,影⼦清晰可⻅,影⼦边缘锋利;多云?(F11)?=?影⼦发灰,影⼦边缘柔和;阴天(F8)?=?影⼦隐约可⻅,或者说⼏乎不可⻅;⾬雪前?(F5.6)?=?没有影⼦;⽇暮?(F4)?=?没有影⼦,⽇暮指的是太阳已经落⼭但天还没⿊的时候,不是⼣阳。

⼈为光有两种,⼀种叫 闪光灯(strobe?light,strobes,或者叫?flash),⼀种叫 常亮灯(continuouslight,直译为持续照明)。我们先来说说闪光灯。

我们都⻅过闪光灯,它们有可能是相机⾃带的,有可能是作为配件插在相机脑⽠顶上的热靴⾥的,或者是在拍证件照的时候,它们会被套上柔光箱,看上去⾮常⼤的那种。当然,还有⼿机,⼿机背部摄像头旁边的那个⽩点或⽩条。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部分回答刚才的问题,⼤⽩天的开闪灯,能⼲嘛?能制造特效。那除了制造特效,闪灯还能⽤来⼲嘛?
它还能点亮前景,压暗背景,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要它⾜够亮,就能让你完全忽略环境光源,⽤它来突出前景主体,起到简化画⾯的效果。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光圈虚化?所以你看那些喜欢拿闪灯到处闪来闪去的“新锐”摄影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跟喜欢开⼤光圈虚化的⽼法师没什么太⼤区别。

手机拍吃

你可以想想咱们⽤⼿机拍吃的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基本就这俩⻆度。从正上⽅拍的时候我们会站起来,
甚⾄恨不得站椅⼦上。但斜着拍的时候,因为⼿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焦,也没有太浅的景深,所以我们会
利⽤物距影响景深的办法,把⼿机贴在菜上拍微距,这样⼀来,⼀是能搞出来⼀点⼉背景虚化,⼆是可以把
很多没⽤的或者不好看的背景元素都排除在画⾯之外。

我们再来看⼀眼这两排照⽚有没有什么共性。⽤⼼看我们会发现,这些照⽚⽤的基本都是软光,光很平,很
均匀,同时颜⾊也⾮常正,⽩⾊就是⽩⾊,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之前说过的⽩平衡。与此同时,颜⾊也很饱
和,很明亮,不会暗了吧唧的。其实“颜⾊正”和“很明亮”⼤概率可以让照⽚显得⽐较⾼级,那些乱七⼋
糟的滤镜虽然有时看着还挺好看的,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会让你的照⽚显得特外⾏。除此之外,这些照⽚
的画⾯都⾮常简洁,除了⻝物本⾝和与⻝物有关的道具以外,不会出现其他⽆关的东西,这⼀定是⼈为⼲预
画⾯的结果。所以, 如果想拍出正经照⽚,先从“颜⾊正”开始,别⼀上来就追求滤镜⻛。

说回到静物,拍静物的时候不要寄希望于静物本⾝有多吸引⼈。它静静地待在那⼉, 它需要你上⼿摆弄它,
需要你⼈为⼲预它,需要你⽤你独特的视⻆、敏锐的观察能⼒和脑洞⼤开的想象⼒帮它重获新⽣,拍出它超
越⽇常视觉观感的⼀⾯。

拍得好的⼈必然是⻓年累⽉只专注于⼀种题材。去看看那些有名的摄影师,⻛格、题材⼀致得⼏乎吓⼈,⼏
⼗年下来拍同样的东西。如果你喜欢拍⼀个什么东西,但拍着拍着就觉得没劲了,那应该就是其实你也没那
么喜欢那个东西。

我希望能帮⼤家改变对摄影的看法,单纯因外界刺激⽽拍摄是⽆法在⽇常保持拍摄热情的。摄影的⾄⾼境
界是⽆中⽣有,是建⽴⼀种⾃⼰独特的观察⽅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