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HashMap源码分析——扩容

java中HashMap非常常用,HashMap针对效率做了很多方面的优化。无论是从使用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分析一下HashMap的源码对我们都有很大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HashMap的使用方式,也能从中借鉴一些编程方法。这里主要写一下扩容resize方法。感觉这里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由于各个版本的HashMap实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写的是针对jdk1.8的分析。

位运算

HashMap中使用了很多的位运算,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位运算,否则如果对位运算不熟悉的话,碰到这种代码:  tab[i = (n - 1) & hash]  有可能会不知所云,为了更好的理解代码,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会用到的两个位运算:&(与)和<<(左移)

(1)&(与)

1 & 1 = 1

1 & 0 = 0

0 & 0 = 0

对于 a & b  , 仅当a,b都为1 结果为1,否者为0。

用途: 用来取二进制序列的某些位。例如, 二进制序列,a=1001101

想要取右四位,可以 a & 1111 = 0001101;

想要取右1,3,5位,可以 a & 10101 = 0000101;

想要取的为为1,其他为零,与原数做 & 运算即可。

(2)<<(左移)

10101 << 2 = 1010100, 左移很简单,每一位都向左移动固定位,右面位补零。

用途是可以放大一定倍数,左移以为相当于 原数 * 2。HashMap中的数组扩容就是用的 << 运算将数组容量扩大二倍的。

 

HashMap数据结构

1.8之后的数据结构为数组和链表或者红黑树。

结构图:

 

  1. 扩容

第一次调用HashMap的put方法的时候,会调用resize()方法,初始化数组容量和元素个数阈值。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数组容量 1<<4 = 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元素个数阈值,0.75f * 16 = 12 ,也就是hashMap中存放12个元素之后,就会第二次扩容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这行代码之前主要是为了计算新的数组容量和元素个数阈值,之后是新建了一个新的数组,并将原数组元素放到新数组中。
所以HashMap扩容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可以实现很确定的知道元素容量,最好可以事先指定容量。

下面是resize()方法的源码: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源码里面的if,else分支慢慢跟进比较好理解,树的部分比较复杂,可以单独拿出来好好研究研究,这里就分析一下链表的复制过程,复制过程比较巧妙。 

主要代码如下,这里截取了for循环中的一部分。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正常的扩容逻辑应该是建一个新的更大的数组,然后把原数组包括链表和树中的元素,重新散列到新的数组中。但是这里有个巧妙的地方。HashMap中没有采用 hash(key) % table.length 这种方式来计算key的数组下标,而是采用了这种计算方式:  (table.length - 1) & hash,& 的作用前面有讲是可以截取原数的某些位,如果table.length = 16, 16 -1 = 15 ,15的二进制为:1111,所以 1111 & hash 就是截取hash的右四位。举个例子:

原table.length = 16, 因为扩容方式是 length << 1, 所以扩容后 table.legtb = 32;

有两个key,hash之后的值分别为:

  • hash(key1) = 10101110

 原数组下标计算:

(table.length - 1) & hash = (16-1)& 10101110 全部转为二进制是

(10000 - 1) & 10101110  = 1111 & 10101110 = 00001110

 扩容后数组下标计算:

(100000 - 1) & 10101110 = 11111 & 10101110 = 00001110

  • hash(key2) = 10111110

原数组下标计算:

(10000 - 1) & 10111110 = 1111 & 10111110 = 00001110

 扩容后数组下标计算:

(100000 - 1) & 10111110 = 11111 & 10111110 = 0001111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key1的数组下标在扩容前后没有变化,key2的数组下标扩容后比扩容前多16。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原因是每次扩容都是 << 1 左移一位,所以 hash & length 时,就拿这个例子来讲,原数组下标是截取hash右四位,新数组下标是截取hash右5位。

所以当右边第5位为0的时候,截4位和截5位结果相同,也就是扩容前后取得了相同的数组下标。

当第5位为1的时候,截4位是1110,截5位是11110,差值是 11110 - 1110 = 10000 (十进制 16)。也就是原数组容量。

简单来讲计算元素在新数组中的下标的时候,可以根据第5位的值来判断:(这个5指的是这个例子而言,实际取哪个位是根据数组容量来定的)

第5位为0: 新数组下标 = 原数组下标

第5位为1: 新数组下标 = 原数组下标 + 原数组长度

代码的判断方式就是这样的:

if ((e.hash & oldCap) == 0)

这也就是选中的这段代码的意思。整个这段代码的意思,其实就是把原数组中的一个链表,拆分成两个链表。 分别放到新数组中的 “原下标” 和 “原下标+原数组长度” 中  (loHead,loTail 和 hiHead,hiTail 分别指向两个链表的头尾节点)。理由就是上面讲的这个比较巧妙的思路,一个元素在新数组的下标只有这两种可能。这样就避免了每个元素都要单独计算,并重新放到新数组中。如果hash冲突比较严重的话,存在大量的链表和红黑树结构,一个元素一个元素的放到新的链表和树结构中,效率上明显是比较差的。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