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在2000年前后是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即使到现在,LC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机理也没有完全解释的清清楚楚的理论,但是现有的模型已经能提供很好的仿真结果,所以对其深入研究已经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起的了。最近在回头补相关内容,对相位噪声的经典理论作一个感性的回溯。
1、Leeson模型
Lesson模型是在RCL谐振腔的简单计算上引入了两项修正得到的。这两项修正的目的,一个是根据实验结果需要一个常数因子F来拟合实际电路的噪声。另外一个是需要一个1/f项来刻画三次方区。Leeson模型的常数因子是后验结果,而对三次方区的转折点,认为近似器件的1/f噪声转折点。这当然是非常粗糙的。
Leeson模型的指导意义和RCL谐振腔的原始公式是一样的,即需要一个高Q的谐振腔,同时需要一个大的输出摆幅。另外原始公式的推导里面相位噪声主要体现为二次方区。Leeson公式里面有一个4kTR变成2kTR的因子转换,电学上的解释是这个噪声会造成幅度和相位噪声,所以在算相位噪声时取一半。这种解释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很粗糙,或者说很难彻底说清楚。一种比较靠谱的理解是,相位和幅度是两个自由度,对于热平衡系统,能量均分定理决定了电阻噪声作为唯一热源时,两个自由度会均分它的能量。
个人对RCL的模型计算里面有一点感到困惑,就是其等效热噪声计算,是拿电阻噪声电流去乘LC tank的阻抗。这个做法不太合理,如果按照理想的并联模型来算,应该会有一个阻抗并联的过程(也就是LC tank的阻抗并联电阻R)。这可能是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点。(但去修正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Leeson模型本身就不准)
2、Hajimiri模型
98~00年前后,Hajimri做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理论,就是ISF相噪模型。现在凡是写学位论文&#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