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L的目标检测概述

前言:
个人之前只是简单做过人脸检测,只是项目需要,其实真正让我兴趣的,应该是目标检测,不过说实话,人脸检测也只是目标检测的一个小分支。这两年目标检测的快速进步,甚至已经到了落地实用的地步,不得不说前景广阔。嘿嘿,言归正传。
今天我只是把我之前看的目标检测系列论文总结一下,当然也参考了某些大牛的博客,以供参考:
目标检测:简单理解就是给定一张图像,将该图像中的目标位置检测出来,同时给定目标的类别。如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深度学习从14开始,一时风靡了整个学术界,这无疑得益于在图像识别方面的伟大进步,其实说到底应该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再次兴起。因此,这篇文章我也是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叙述一下目标检测的发展:

  1. 传统目标检测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其实也就是模式识别的方法)
  2. 以R-CNN为代表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框架(RCNN,SPP-NET,FAST RCNN, Faster rcnn)
  3. 以YOLO为代表的将检测为题转换为回归问题的目标检测框架(YOLO,SSD,YOLO9000)
  4. 最后是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流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一般目标检测的传统做法分为三个部分:区域选择,从一张图像中选取目标候选区域。特征提取,即利用人工设计的特征对目标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分类器分类,即将抽取到的特征送到分类器中进行训练(比如:SVM)
区域选择:典型的做法就是Sliding Window, 这种穷举的方法虽然能够基本上遍历所有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但是缺点就是复杂度太高,冗余窗口太多,而且目标大小一般是固定比例的,一单是多目标且目标大小比例变化很大,这种方法效果就会很差,当然该方法仍然有可取之处,就是你不在设计复杂的特征找到这些目标窗口了,尤其是当目标图像不是很大的时候,暴力解决反而更方便。
特征抽取:这种方法主要是就是要考虑目标的姿态、场景的影响(光照、遮挡等)、复杂背景等因素,因此设计一种鲁棒性的特征是可取的,比如SIFT,hog,lbp等。
分类器分类:抽取到特征之后,送到训练好的分类器中分类,判断是那种目标,典型做法就是SVM。当然adaboost 也算其中之一,但两者思想是有区别的。
总结:传统做法的缺点就是:1、候选区域选取复杂度高,冗余计算严重,计算资源被严重消耗。2、设计一种复杂的鲁棒性的特征是困难的,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