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65年(战国–三国)
学习内容
- 简述战国至三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 介绍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和医药文物,重点讲授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 介绍《黄帝内经》、《难经》,重点讲授《黄帝内经》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战国时期至三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时期
1 历史发展概要
- 战国结束 -> 各国拜托周王朝的通知
- 各国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
- 秦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 公元前221年结束地方割据
- 秦国统一全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 秦国被推翻建立西汉
- 西汉覆灭建立东汉
- 地方割据形成三国
- 西晋王朝建立并灭吴
总结:
- 战国->地方割据->秦国->西汉->东汉->三国->西晋
2 发展成就概要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秦代焚书坑儒独尚法家->汉代独尊儒家
- 意义:
- 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 技术上成就:
- 生产技术上:发明了耕犁和藕犁
- 水利:都江堰
- 造纸:造纸术
- 天文历法:浑天仪
- 地震预测:候风地动仪
- 数学:《九章算术》《海岛算经》
- 农学:《反胜之书》
- 文学:《离骚》和“乐府诗”
- 史学:《史记》《汉书》
- 医药方面:
- 《黄帝内经》 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
- 《伤寒杂病论》 理法方药体系完整永远临床
- 《神农本草经》 我国药物学第一次总结
3 诸汉墓出土医书
3.1 内容概述
3.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3.1.2 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3.1.3 武威汉墓出土医书
3.2 出土医书分析
3.2.1 马王堆汉墓医书
-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11条经脉走向,我国最早经脉学说文献
- 《灵枢-经脉》12条经脉,前面的《足臂》《阴阳》的发展
- 《五十二病方》 每一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 《导引图》、《却谷食气》
- 前者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 后者最早的气功导引专注
- 《脉法》《阴阳脉死候候》
- 前者脉诊专书
- 后者最早的诊断专书
- 《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 第一 内容有 (健身补益方、补益性药方)
- 第二: 内容:补益男女性机能、产后埋葬胎衣法、补中益气方药、域和蛇等伤防治
- 第三:我国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 内容:养胎、埋胞、转胞、求子和产后处理
- 竹木简医书
- 内容: 养生学和房中术问题
3.2.2 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 《脉书》 最早的病症候学专论
- 《引书》 论述导引的专书
- 内容
- 四季养生之道
- 导引术式及其作用
- 致病因素、防治方法和养生理论
- 内容
3.2.3 武威汉墓医书
- 《治百病方》 保存了30多种完整的医方,涉及100多味
- 特点:
- 体现辩证论治思想
- 药物学、方剂学达到相当水平
- 特点:
4 四大经典的内容和价值
4.1 《黄帝内经》
4.1.1 作者和成书
4.1.2 基本内容和成就
《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素问篇》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
《灵枢》除论证脏腑的功能、病因、病机外,还有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
成就:
- 强调整体观念
- 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
- 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 重视脏腑经络
- 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4.2 《皇帝八十一难经》
4.2.1 作者与成书
西汉末期到东汉
4.2.2 基本内容和成就
内容:
- 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部分疾病
成就: - 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4.3 《神农本草经》
4.3.1 作者与成书
4.3.2 内容与成就
- 创药物的三品分类
- 概括地记述了在中医学基本理论
- 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 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 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 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4.4 《伤寒杂病论》
4.4.1 作者和成书
张仲景 三国
4.4.2 内容和成就
- 提出了辩证论治范例
-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
-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 方剂学贡献
- 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
- 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
- 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